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德祐二年歲旦(錄一)

鄭思肖

有懷長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生只宋民。高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裡,荒城梅又春。

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胡馬

南宋滅亡以後,有許多南宋遺民無法忘懷故國,懷著對入侵者的無比憎恨之情,用自己的各種方式表達對故國的懷念與忠貞,並用詩歌來抒寫這個時代的傷痛。鄭思肖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原為太學生,元軍南侵,曾向朝廷獻計抗敵,沒有被採納。南宋滅亡後,他住在蘇州(現在屬江蘇省)一個和尚廟裡,終身不出來做官,而且坐臥必向南,因自號所南;專工畫蘭,且畫蘭不畫土、根,以寓宋已淪亡之意。他一生寫下了很多愛國感情濃厚的詩。

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元軍南侵

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元兵南下攻陷了平江府(今蘇州市)。作者當時正住在蘇州城內,目睹了平江府的淪陷,預感到國家將面臨巨大災難,同時又渴望國家能夠儘快振奮起來,收復失地。第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時事,寫了兩首詩,這便是其中的後一首。詩的開頭便將悲痛的情緒傾瀉而下。寫作此詩時,詩人已經目睹了風雨飄搖之中的南宋逐漸走向覆亡的過程。對於生活在宋元之交的愛國文人而言,這是一段極為慘痛的經歷。

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南宋都城遺址

因此,縈繞在心頭的這樁恨事已不是三兩天的事,而是長久以來的心結,每每提及它,總是讓人傷心落淚,備感心酸。此詩最感人之處在於其哀痛之中,更有堅貞不屈的意志支撐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儘管平江府被元軍侵佔,但這只是暫時的,而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終其一生都只是大宋的子民。在平淡樸素的語言裡,我們讀到的是力量萬鈞的民族氣節。據史書記載,鄭思肖於宋亡之後,誓不與北人結交,聞北語則掩耳快走;坐臥從不向北其居室的額匾上題著“本穴世界”四字,暗藏大宋”二字。

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南宋的平江府被元軍侵佔

詩人精於畫墨蘭,卻從不畫土根,人問其故,則回答說“地被他人奪去,你難道還不知道嗎?”他所著的書裡面有《大無工十空經》一卷,“空”字去“工”加“十”則為“宋”;其改名“思肖”,即寓意“思趙”……詩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執著地思念著故國。古代文人的報國理想大致可分為兩種情形在和平年代是如杜甫所言,希望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在國家有戰事之憂時,則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鄭思肖身為一介書生,雖不能上陣護國,卻有著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

杜甫雕像

面對國家劫難,詩人發出了這樣的詰問“讀了那麼多年的書,空有滿腹詩文,可究竟成就了什麼事業?國難當頭,是誰在捍衛家國?”詩人在這裡是慚愧自己沒有力量盡到報國的責任。實際上,身為一介書生的他豪邁而有雋才,曾上書朝廷,為國獻策,力主抗敵但未被採納。而且一生忠心愛國,詩人雖不能上馬殺敵,卻有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對當時人感召甚大。最後一句寫戰火四起,城池已經淪陷,可是城中的梅花卻不知亡城之恨,猶自燦爛開放。這是借無理之語表達無法排遣之愁。全詩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了悲憤之情與堅貞的民族意志,風格沉鬱蒼涼,這也是宋末詩的一大特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