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郭德綱能佔據相聲界的半壁江山?

譚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難回答全面的問題,不過綜合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談談,相聲行業的振興郭德綱功莫大焉,到底他最大的功績在什麼地方。

第一,郭德綱恢復了傳統相聲

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相聲的歷史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而已,這一百多年來名家輩出,創作出來幾百段作品,而且留下了很多相聲表演的技巧和基本功,很可惜的是這些傳承下來的好東西,卻被相聲演員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郭德綱重新把這些傳統相聲作品挖掘了出來,在他看來這些相聲作品沒有過時,只是要個當下的流行觀點結合起來。而且老一輩的藝人們已經把所有幽默的技巧,灌注到了這幾百段相聲之中。

第二,德雲社的傳習社

任何行業的振興單靠某個個人是很難的,郭德綱曾經想著憑藉一己之力振興相聲,但是現在他意識到了單靠個人別說振興,就是震動都難,還是手機震動的那種。

德雲社的傳習社卻為相聲行業的振興,打開了一條可行的通道,傳習社的教學遵循嚴格的傳統相聲教學模式,相聲基本功是每位學員必修的內容。

第三,郭德綱對相聲表演方式的創新

如今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以前的很多相聲作品雖然在當時是經典,但是到今天未必受到歡迎,因為很多傳統作品的包袱很少,而且進入包袱比較慢。郭德綱對相聲最大的貢獻是讓相聲作品的節奏更加明快,包袱和笑料的比例非常高,這樣一來才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們的注意力。

總而言之,郭德綱是相聲行業的半壁江山,是基於他對相聲行業的傳承和創新,所以這個評價實至名歸。

(德雲江湖,相聲愛好者社群)


相聲江湖


郭德綱和德雲社能發展至今,號稱4百多人,2百多相聲演員,佔居相聲界半壁江山也不足為奇。德雲社是民辦企業,人額不受限制,郭德綱在十幾二十年中,一直在招兵買馬,蒐羅全國的青年相聲演員,以擴展自巳的勢力範圍,來達到稱王稱霸的目的。這是體制內無法做到的,體制內有編制的限制,人員不能隨便變動,不能盲目發展,所以在人數規模上,比不上德雲社。相聲作為曲藝的一個種類,對人們的生活不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在中國的歷史上,相聲也盡有百多年的歷史,以前沒有相聲,人民一樣生活的有滋有味,就是在今天,從全國來看,郭德綱的相聲影響也是很侷限,很多人沒有聽他的相聲,也一樣生活的很幸福。而且他的相聲不健康,聽之只有害處,他的粉絲有的也變的很不講道理,只要聽到有一點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就想罵人,不顧事實,明明是相聲不健康,也要說成是天下第一,按他們的說法是社會可以不要文明,但不能缺郭德綱的相聲,郭德綱的相聲比社會文明還重要,為了發展郭德綱的相聲事業,可以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不建沒社會道德社會文明。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郭德綱的相聲應該和社會文明不矛盾,應該助力社會文明道德的發展,應該助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方向一致,相聲應該講藝德,不重視藝德的相聲不是好相聲,也不值得大力推廣。


微不足道之一


半壁江山都不止。

說貢獻,郭德綱對相聲的貢獻就好比光武對大漢,不僅僅是中興,而是再造!

說號召力,用不著費公努去巴黎講中國曲藝發展,賣票大家都買賬。

郭德綱火起來之前,相聲誰還看?就說苗姓臭狗屎,很多段子還不是借鑑德雲社?沒郭德綱,青什麼社有人看嗎?飲水思源,普通人都能做到,不多扯了。

不僅僅是相聲,傳統曲藝很對都受惠於郭德綱。就好像我,因為一些段子好玩,慢慢也開始聽一點京劇,這就是郭德綱的貢獻。這貢獻,比一萬個什麼協都大。

對比老相聲,德雲社節奏快,接地氣,又能挖掘借鑑,說推陳出新,繼往開來,一點不為過。

至於罵的人多,那有什麼,人紅是非多,氣人有笑人無,嫉妒唄。再說,普通老百姓都少不了家長裡短。何況實在太耀眼,襯托出別人的酒囊飯袋,遭人恨啊。





劉煒577


1995年郭德綱開始闖蕩北京,和李菁張文順創建德雲社,那時他雖然是滿腹經綸博學多才,相聲功底深厚紮實,但是沒有任何的背景名氣,特別是無門無派沒有師承名分,相聲界不認同他相聲人的身份,特別是北京的相聲界更看中師承,2004年郭德綱的才華實力得了侯耀文的欣賞,他力排眾議堅持收郭德綱為徒,自此他在相聲界有了正式的師承名分。

在師父侯耀文的大力扶持下,總算是在北京曲藝界站穩了腳跟,有了強大後臺德雲社2005年橫空出世,他成功的把在殿堂上的高雅藝術請回到了觀眾身邊,讓相聲迴歸了劇場,郭德綱讓傳統相聲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普通大眾面前,原來聽一段相聲不過是十來分鐘觀眾意猶未盡,可是郭德綱的相聲鋪平墊穩可以有半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表演,說的酣暢淋漓聽的更是開懷大笑,相聲愛好者願意花錢買票去劇場聽相聲,相聲不僅僅在電視上可以收聽收看,原來還可以在小劇場欣賞。


郭德綱一直注重相聲後備人才的培養,並且建立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向相聲界輸出了一波又一波優秀的相聲人才,他們每個人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不同風格,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郭麒麟 孟鶴堂 朱雲峰等人不僅在德雲社裡是獨當一面的頂樑柱,就是放在整個相聲界也是響噹噹的角兒。

郭德綱把相聲發揚光大為己任,摒棄了門戶之見,除了力捧自己的得意門生之外,還不忘提攜其他相聲團體的新人,比如西安相聲新勢力的盧鑫、玉浩,比如嘻哈包袱鋪的金霏、陳曦等,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傳統藝術做出了突出貢獻。

郭德綱把這門傳統的藝術帶進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傳承和發揚光大了傳統相聲,讓相聲逐漸走出了低迷並且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相聲隊伍日日壯大,而且郭德綱還讓很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了相聲,郭德綱把相聲當做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他的不懈努力這門傳統藝術早就失傳了,近幾年德雲社更是風生水起如日中天,德雲社巡演商演人山人海一票難求,佔據相聲界的半壁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