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

雖然按排名來看,駱賓王居末端,但其實他是四人中最年長的。

他出身寒微,很早便顯露出了過人的才華,如今耳熟能詳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便是他7歲時所作的。

根據《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他早年落魄江湖,經常與博徒來往。

也許就是這段在流浪江湖,混跡市井的經歷,使得他不像一般讀書人那樣圓滑,反而有股剛直的意氣。

聞一多先生曾評價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

也許就是這副俠骨,讓他與當時的朝廷格格不入,甚至還因此被人誣告“貪贓枉法”,不但丟了官職,還被投入了監獄。

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他在獄中以“蟬”自喻,“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他在獄中呆了一年才被釋放,出獄時他已經61歲了。

在平均壽命不足半百的古代,駱賓王的61已經算是高壽了。

一般人到了這年紀基本就是在家頤養天年了,可駱賓王不是。

即使被冤枉入獄,他的報國熱忱並沒有因此而消逝。

他在秋天遇赦出獄,冬天就趕赴幽燕一帶,投身軍幕,欲報效朝廷。

他在易水邊和友人送別,寫下了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此詩名為《於易水送別》,開篇便不凡,標誌著五言絕句的成熟。

全文如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易水位於河北省境內,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南界。

當年的燕太子丹就曾在此地送別荊軻。

在秦國滅了趙國後,兵鋒直指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本在秦國為質,後來潛逃回國。

他擔心燕國早晚會步了趙國的後塵,於是聽從謀士的建議派人入秦刺殺秦王嬴政。

而荊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傳說他是齊國慶氏的後代,酷愛讀書,舞得一手好劍法。

他曾遊歷各國,廣交天下好友。

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他到燕國後,當地的賢士豪傑都爭相與他往來。

在太子丹欲尋找俠義之士入秦刺殺秦王時,便有人向他舉薦了荊軻。

荊軻入秦時,燕太子丹帶著一眾門客在易水邊為他餞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無論行刺是否成功,荊軻此去有死無生,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

這樣的大義凜然的他成了“俠義”的化身,千年來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

而駱賓王藉此典故來寫和友人的離別,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慷慨悲壯之情也是令人動容。

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詩歌前兩句追憶的便是當年荊軻在易水辭別燕太子丹的情景。

根據《史記》記載,當年送別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所以駱賓王這裡才會說“壯士發衝冠”。

而荊軻最後也正如歌中所言一去不返,詩歌一開頭便渲染了這種慷慨悲壯的氣氛,為後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接著的後文撫今追昔,通過環境的描寫,突出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雖然當年的人早已不在,但是如今的水卻依然寒冷刺骨。

而令詩人寒冷的絕不僅是易水,更是人心。

他已是61歲,大半生已過,卻一直懷才不遇,甚至身陷囫圇,心中的不平憤懣可想而知。

61歲的駱賓王送別友人,寫下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震鑠古今

詩人借這場送別,一吐多年的不快。

他不僅是在抒發對荊軻的仰慕之情,更是在向朋友、向世人傾吐這多年的不平、委屈,這種滿腔熱血無處灑的悲痛使得整首詩顯得尤為慷慨壯烈,一掃初唐的靡靡詩風,而這標誌著五言絕句的成熟。

後來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評價道: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不知讀了這首詩,你對駱賓王是否有了更深的瞭解呢?歡迎和小編一起討論哦。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