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人物在濱城:閔育球:投筆從戎衛家國

投筆從戎衛家國——閔育球

(1928-1953)

在濱海這塊土地上,曾有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為了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濱海縣不少地方都以烈士名字命名,用建國前犧牲的烈士名字命名的鄉、村、組共有30個,而用建國後犧牲的烈士名字命名的地名僅1個——這就是用閔育球烈士名字命名的濱海縣獐溝鎮後尖村育球組(現正紅鎮後尖村育球組)。

閔育球,原名閔明,1928年7月出生於阜寧縣獐溝區小閔莊(現濱海縣正紅鎮後尖村育球組)一個極為貧窮的農民家庭。在他5歲那年,父親閔繁之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丟下了孤苦伶仃的母子3人。從此,閔家家境更加貧寒,依靠幾畝薄田和一條破漁船維持生計,母親徐氏含辛茹苦地扶養他們兄妹2人,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幼年時的閔育球聰慧機靈,母親對他寄予極大希望。9歲那年,他母親在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靠一個遠房親戚的幫助,將他送進了篆河小學讀書。在學校裡,他刻苦攻讀,勤于思考,成績優良,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被評為免費生。出身於貧苦家庭的閔育球不但在學習上十分認真,而且很懂事,回家挑豬草、挖野菜,經常幫助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943年9月份,他報考阜寧縣在蔡橋東墩創辦的蘇北鹽阜區第二聯立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他家距離學校近20里路,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盛夏,每天都是四、五點鐘就往學校趕,晚上掌燈時候才回家,來去幾十裡的路,從不間斷。開始跑路時腳板常常磨出水泡,母親看了心疼捨不得,可他咬咬牙始終堅持著,硬是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學業,而且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優秀。

二聯中是我黨創辦的一所抗日的進步學校,校長由阜東縣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員、共產黨員熊梯雲擔任。在這所進步的學校裡,閔育球的人生觀、世界觀有了重要轉變。在共產黨人進步思想的宣傳薰陶下,他漸漸地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關心抗日鬥爭形勢,經常與同學一起探討國家的前途命運。在熊梯雲校長的言傳身教下,閔育球等人發起成立了“青年學社”,編印校報,宣傳進步思想,宣傳抗日鬥爭形勢,宣傳革命的道理。1945年5月,年僅18歲的閔育球經熊梯雲校長介紹,秘密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秋,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瘋狂地向我各個解放區發動進攻。此時的閔育球決定投筆從戎,經熊梯雲校長舉薦,他來到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二縱隊服役,任縱隊司令部作戰參謀。1947年10月,他又被調至第三野戰軍二十二軍司令部任測繪參謀。在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中,他為了準確地測繪出作戰地圖,帶領一個測繪小組,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敵區腹部,摸情況,搞測量,準確無誤地為指揮首長提供了第一手作戰資料,得到了軍首長的表揚。

1949年4月,閔育球隨軍部人員渡過長江後,在江陰一帶遭到一股殘留的國民黨部隊突然襲擊。為了保護首長的安全,保住極為重要的軍事資料,閔育球同戰友們一起衝上前去與殘敵展開了戰鬥。激戰中他肺部不幸中彈,鮮血染紅了半邊身,但仍堅持戰鬥到結束,終於殲滅了這股殘匪。經野戰醫院的及時搶救治療,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但肺部的傷口經常發作,一發作就大口地吐血。後來,他隨部隊來到浙江紹興,在紹興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他以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姿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並經常召集受傷住院的戰友們進行政治學習和文化娛樂活動。建國初期,醫院條件設備簡陋,有的病友不理解,經常對醫生髮脾氣,閔育球就經常地配合醫院做這些病友的思想工作,並把發給他的營養品和一些較為珍貴的藥品送給他們,使這些病友深為感動。1953年元月,閔育球肺部傷口再次復發,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病逝於浙江紹興。閔育球逝世後,部隊黨委和醫院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首長和戰士們為他英年早逝十分痛心和惋惜,不少人傷心地流下了眼淚。烈士的遺體被葬於紹興縣城東南約五里路處一座小山上,周圍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松柏。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

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簽署命令,追認閔育球同志為革命烈士。同年3月,中共濱海縣委收到部隊黨委轉來的革命烈士證書。1956年高級社初期,中共濱海縣委為了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根據烈士家鄉獐溝後尖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將烈士的家鄉小閔莊改名為育球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