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在滨城:闵育球:投笔从戎卫家国

投笔从戎卫家国——闵育球

(1928-1953)

在滨海这块土地上,曾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滨海县不少地方都以烈士名字命名,用建国前牺牲的烈士名字命名的乡、村、组共有30个,而用建国后牺牲的烈士名字命名的地名仅1个——这就是用闵育球烈士名字命名的滨海县獐沟镇后尖村育球组(现正红镇后尖村育球组)。

闵育球,原名闵明,1928年7月出生于阜宁县獐沟区小闵庄(现滨海县正红镇后尖村育球组)一个极为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5岁那年,父亲闵繁之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丢下了孤苦伶仃的母子3人。从此,闵家家境更加贫寒,依靠几亩薄田和一条破渔船维持生计,母亲徐氏含辛茹苦地扶养他们兄妹2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幼年时的闵育球聪慧机灵,母亲对他寄予极大希望。9岁那年,他母亲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靠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将他送进了篆河小学读书。在学校里,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成绩优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被评为免费生。出身于贫苦家庭的闵育球不但在学习上十分认真,而且很懂事,回家挑猪草、挖野菜,经常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943年9月份,他报考阜宁县在蔡桥东墩创办的苏北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他家距离学校近20里路,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每天都是四、五点钟就往学校赶,晚上掌灯时候才回家,来去几十里的路,从不间断。开始跑路时脚板常常磨出水泡,母亲看了心疼舍不得,可他咬咬牙始终坚持着,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二联中是我党创办的一所抗日的进步学校,校长由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员、共产党员熊梯云担任。在这所进步的学校里,闵育球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重要转变。在共产党人进步思想的宣传熏陶下,他渐渐地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关心抗日斗争形势,经常与同学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熊梯云校长的言传身教下,闵育球等人发起成立了“青年学社”,编印校报,宣传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斗争形势,宣传革命的道理。1945年5月,年仅18岁的闵育球经熊梯云校长介绍,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疯狂地向我各个解放区发动进攻。此时的闵育球决定投笔从戎,经熊梯云校长举荐,他来到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二纵队服役,任纵队司令部作战参谋。1947年10月,他又被调至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司令部任测绘参谋。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他为了准确地测绘出作战地图,带领一个测绘小组,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敌区腹部,摸情况,搞测量,准确无误地为指挥首长提供了第一手作战资料,得到了军首长的表扬。

1949年4月,闵育球随军部人员渡过长江后,在江阴一带遭到一股残留的国民党部队突然袭击。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保住极为重要的军事资料,闵育球同战友们一起冲上前去与残敌展开了战斗。激战中他肺部不幸中弹,鲜血染红了半边身,但仍坚持战斗到结束,终于歼灭了这股残匪。经野战医院的及时抢救治疗,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但肺部的伤口经常发作,一发作就大口地吐血。后来,他随部队来到浙江绍兴,在绍兴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以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姿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经常召集受伤住院的战友们进行政治学习和文化娱乐活动。建国初期,医院条件设备简陋,有的病友不理解,经常对医生发脾气,闵育球就经常地配合医院做这些病友的思想工作,并把发给他的营养品和一些较为珍贵的药品送给他们,使这些病友深为感动。1953年元月,闵育球肺部伤口再次复发,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病逝于浙江绍兴。闵育球逝世后,部队党委和医院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首长和战士们为他英年早逝十分痛心和惋惜,不少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烈士的遗体被葬于绍兴县城东南约五里路处一座小山上,周围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松柏。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签署命令,追认闵育球同志为革命烈士。同年3月,中共滨海县委收到部队党委转来的革命烈士证书。1956年高级社初期,中共滨海县委为了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根据烈士家乡獐沟后尖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将烈士的家乡小闵庄改名为育球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