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和日本之間的諾門罕戰役誰贏了?雙方之間的傷亡有多大?

青銅時代20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評價一場戰役的輸贏,最重要的是在於戰略目標有沒有實現,傷亡情況倒是其次的問題。就拿整個蘇德戰爭來說,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損失軍隊人數就達到了680萬人,被俘大約400萬餘人,而德國方面損失軍隊380萬人,被俘250萬人左右,如果只是說傷亡的話,那麼自然是蘇軍大於德軍,當時從戰略目標來看,最終贏得戰爭的是蘇聯,所以戰略目標是戰爭的首要目的,在完成這個目的的前提下才可以儘量減少自身的傷亡。

二戰之前蘇聯的計劃

實際上,二戰之前蘇聯的計劃是先和德國人瓜分波蘭,蘇聯估計德國會隨後進攻英法,因為一旦德國和波蘭開戰,那麼英法由於和波蘭是軍事同盟,所以他們也會隨後對德國開戰。到時候的戰局就是德國和英法死磕。而蘇聯也制定了“大雷雨”計劃,就是乘著德國死磕英法的時候,等到雙方都筋疲力盡了再出兵從東面進攻德國,運氣好的話再拿下英法,一統歐洲。

當時蘇聯最大的敵人是德國,或者是英法,相對於德國或英法來說,日本的戰力實在是不值一提,尤其在陸軍方面,對蘇聯的威脅遠遠達不到德國或者英法的級別。所以對於蘇聯來說,首先要顧及的是德國以及英法,而不是日本。

為了實施“大雷雨”計劃,前提就是不能和日本開戰,否則蘇聯也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所以諾門坎戰役,蘇聯的戰略目標就是逼迫日本和他們保持“和平”,但是這種“和平”要是要不到的,必須打的對方跟自己“和平”才是穩妥的。

當然,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並沒有實施,誰都沒想到法國竟然會在6個星期就被德國打敗,而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一直認為德國在沒有解決英國的前提下不會進攻蘇聯,所以就對德國疏於防範。結果德國真的在沒有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在1941年進攻了蘇聯,此時的蘇聯來說,他們需要全力對付德國,對於德國的盟國日本來說,最好不要和日本開戰。從這點上來說,蘇聯諾門坎戰役的戰略目標也到達了。

所以諾門坎戰役是蘇聯獲勝無疑。

二戰時期日本的計劃

日本本身陸軍和海軍不和,這是公認的事實,在日本的戰略上,也因為二者的不和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陸軍認為要北上進攻蘇聯,海軍認為要南下拿下東南亞,為日本提供充足的戰略資源。二者為此大打出手,爭論不休。

在日本陸軍看來,海軍就是一幫敗家玩意兒,他們隨便一艘戰列艦就能養活一個師團;而在海軍看來,陸軍就是一幫土包子。當然,“土包子”的陸軍也不會天天只打嘴皮子,畢竟要“北上”的話還是要有所行動的,於是就有了發生在諾門坎的戰役。

戰役發生在當時的偽滿洲國和蒙古交界的地方,交戰雙方是“滿洲國”和“蒙古國“,但實際交戰的雙方是蘇聯和日本,雖然交戰,但是並沒有宣戰。

戰役持續了135天,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多架,死亡6萬多人。

戰役從1939年5月份開始,一直打到了9月份,一開始只是一次邊界的衝突,後來演變到雙方逐漸增兵,戰爭規模越打越大。

戰爭結果是蘇聯戰死9703人,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傷亡合計25655人;日本戰死7696人,失蹤1021人,負傷8647人,生病2350人,傷亡合計19000多人。

此戰的結果導致蘇日雙方在8月底開始了緊急的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並不想把戰爭擴大,雙方在9月16日停火,並且促成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就日本的計劃來說,諾門坎戰役日軍傷亡比蘇軍少,但是這一戰的結果是促成了日本推行了“南進”的計劃,即海軍所倡導的。但是南進的結果必然是和美英開戰,因為“南進”的目標,東南亞國家基本都是美英的殖民地,要佔領這些殖民地,與美英的交戰不可避免。

雖然日本後來在珍珠港成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但是卻召來了美國這個巨無霸參戰,在戰略上來說,“南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當然,就傷亡來說,日本少於蘇聯,但是戰爭的結果,是蘇聯獲勝。


老威觀史


在國產戰爭電影《遼瀋戰役》中,死守塔山的4縱程子華部發來電報通報傷亡情況,而林彪的回答只有一句:“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不能僅僅憑藉傷亡多少來輕易判定一個戰役的勝敗。同理,戰爭、戰役、戰術的勝敗,看得是能否達到既定目的,傷亡僅僅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參考數據而已。

先看一個參考數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蘇軍僅陣亡就高達680萬人,另有400多萬人被俘,而德軍與蘇軍作戰死亡380萬人,被俘250萬人。如果僅僅憑藉傷亡比來定勝負的話,德軍穩贏。可最終的結局,蘇軍先敗而後勝,從莫斯科城下一口氣反推到柏林,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逼得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不得不放棄抵抗。 到底誰輸誰贏,這不是一目瞭然嗎?

蘇德戰爭中蘇軍傷亡遠大於德軍

回顧諾門罕戰役,現在很多文章在不停的爭論蘇軍和日軍的真實傷亡情況,再次犯了本末倒置的問題。我們要看的,是雙方是否達成個各自的戰役目的。而這個故事就要從日軍當時的大背景說起。

當年在日本內部在陸軍和海軍間一直就有“北上”和“南下”之爭,北上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使得蘇軍首尾難顧無法抽調兵力而戰敗,最終兩國瓜分蘇聯。另一個無法明說的是,日本國內資源匱乏有限,採取“北上”政策後陸軍將得到各種資源資金投入的“重點照顧”。而採取“南下”政策,那受益者將是海軍,這可是當時日本陸軍和海軍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相當激烈

既然在“北上”和“南下”間選擇困難,那麼某些“有心人”就利用當時日軍“下克上”的傳統不斷試圖挑起邊界紛爭,一來試探蘇軍的真正實力,二來為“北上”做好準備。在諾門罕事件前關東軍及偽滿洲國軍隊已經與蘇蒙軍有過數次規模大小不一的衝突(例如“張鼓峰”事件),沒有受到重大損失,信心大增。再加上日軍曾經在日俄戰爭中擊敗過俄軍,又在1919年出兵西伯利亞,樂觀的關東軍軍部(其實日本陸軍也一樣)一直沒有認真統計過蘇軍的真正實力,因而未阻止邊境衝突的發展,反而坐看規模的不斷擴大。

張鼓峰事件相當於諾門罕的預演,但並未受到重視

諾門罕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蘇聯和日本在諾門罕地區的邊境糾紛,結果日本卻抑制不住部下的野心,規模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小規模衝突一直擴大到20餘萬人參與的戰役。在戰役初期,日軍還佔有一定優勢,但到了戰役後期,隨著蘇軍裝甲、火力、兵力的增強,日軍很難再頂得住蘇軍的進攻,雖然日軍也調集了號稱精銳的關東軍部隊(參戰的23師團為二線部隊),以及大量的人員物資參戰,但仍擋不住蘇軍裝甲部隊的進攻,最終日軍第23師團被包圍後遭到毀滅性打擊,同時還損失了大量的火炮、車輛等對日軍看來相當重要的裝備。

隨著日本駐蘇大使向蘇聯提出諾門坎停戰的要求,諾門坎戰役才落下帷幕。

諾門罕事件中日軍損失了大量裝備

在諾門罕事件中,根據一些資料統計,蘇軍傷亡合計25655人消耗各項物資十餘萬噸,而日軍合計損失19000人,物資消耗不足蘇聯十分之一,因而很多人據此認為其實是日軍獲得了勝利。

實際上,在諾門罕事件中,數名聯隊長戰死或自殺,日軍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戰後日軍內部進行了一次大的整頓,關東軍司令、參謀長被編入預備役,23師團長轉入預備役後自殺謝罪。同時日軍還成立了“諾門罕事件研究委員會”,研究最後的結果是:

有必要飛躍提升戰鬥力。

關東軍第23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左)<strong><strong>

應該說,諾門罕一役徹底打醒了日本"夾擊蘇聯”的美夢,不管從戰術、戰役還是戰略來說,諾門罕事件給了日本一個重大的教訓。這之後,日本重新評估了蘇軍的真正實力,才發現原來制訂的北上計劃有多麼不靠譜。此後,日軍“北上”和“南下”之爭才終於有了定論,日本放棄北上計劃,將重點全部投入到海軍中,這也才有了後來的“偷襲珍珠港”和“攻略東南亞”。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又組織了旨在進攻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可惜蘇聯一直防著這手,最終不了了之)

多說一句,諾門罕事件中參戰的蘇軍傷亡慘重,那是因為剛剛經歷了慘不忍睹的“大清洗”,各級指揮員的下場不是逮捕就是槍決,新上任的指揮官們全都是不知不扣的“菜鳥”,整體戰鬥力不知要打多少折扣。看看幾個月後蘇芬戰爭中蘇軍拙劣的表現就能知道,在這次諾門罕事件中蘇軍真正的斤兩了。 可就是這種儘量的蘇軍,也讓日本人望而卻步。

雖然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但蘇軍的表現實在太差了

另外,需要反駁的一個奇怪的觀點: 蘇軍人員傷亡大,裝備消耗多,所以蘇軍戰鬥力實際上不如日軍。這些人動不動就強調蘇軍動用多少彈藥,可真正的軍事強國哪一個不是火力優先,只有落後的軍隊才不能充足的彈藥消耗。硫磺島登陸戰中,美國的彈藥消耗是守島日軍的百倍不止,人員傷亡也大過守軍,可最後誰會認為是日軍贏得了戰役的勝利?一場戰役,誰最後能達成戰役目的,能夠獲得戰場控制權,獲取戰役或者戰略上主動權,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僅僅比較傷亡數字,那實在太天真了。

硫磺島登陸中美軍的彈藥消耗量驚人,僅登陸前幾天的準備工作就消耗炮彈、炸彈24000餘噸。

忘說了,諾門罕之後兩國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達成了其他協議,蘇聯以手中的中東鐵路所有權,並停止對中國的援助為代價,來換取日本在二戰中對蘇聯保持的絕對中立態度。 一場戰役,最大的輸家反而是中國,可笑否?


水井土城


這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關於諾門坎戰役(蘇聯稱哈勒欣河戰役)雙方傷亡的記載。(第二卷第370頁)

蘇蒙軍的傷亡可以參考一下,日軍的就算了。死傷俘61000人已經比日軍參戰的總兵力還要多了。

日軍的傷亡可以參考一下《關東軍秘史》(242頁,楳本舍三著)

還有《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123、124頁,林三郎著)


注意,這裡不包括偽滿軍的傷亡。

至於誰勝誰敗嘛

這是《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對蘇蒙軍發起攻勢後的戰況描述。


這是戰後的人事變動。

還可以參考一下諾門坎戰後大本營陸軍部的命令,“隱忍持重,他日雪恥”,這樣的用詞應該可以看出大本營陸軍部到底認為前線是打了敗仗還是勝仗。(《大本營陸軍部》493、494頁)就連收容陣亡官兵屍體的請求也未得到許可。

至於《關東軍秘史》的描述就更不留情了,直接稱之為徹底失敗。

既然當事方自己都這麼說了,那誰勝誰敗應該也很清楚了。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拿諾門坎作戰的雙方雙亡,做數據,完全試圖給諾門坎戰役翻案,證明日軍取得了勝利,蘇軍取得了戰敗,為此拿著的是各種的統計數據,這種行為很可笑。

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敢承認自己在諾貝爾作戰當中取得了什麼勝利,日本對此戰進行檢討,而不是慶祝,連日本人都不敢說的話,為什麼有人非要說日本勝了?

如果有關的說法真的是成立的話,那麼實在是很可笑的事情。如果按某些人的法,日軍僅僅死了8000,傷8000,總損失只有17,000的話,那麼這個損失率才多少?好象只有二成多,反而證明日軍的作戰能力太弱了,堪稱:貪生怕死,傷亡才達到兩成就已經支撐不住,讓戰役失敗,無力再戰了。

蘇軍按某些人的說法,蘇軍傷亡了25,000人,這意味著蘇軍傷亡了4成多,這樣還能夠繼續作戰,這說明蘇軍戰鬥力有多強啊,在承受傷亡的能力上,遠超於日軍。

這樣二者之間的戰鬥力差距有多大,這僅僅換個角度來看待一下數據,就可能性得出一個日軍戰鬥力不足的結果。

如果再分析一下數據,在歷次戰爭中,陣亡與受傷的比例1:3~1:5之間,可是日軍可達到1:1,這是在說笑什麼呢?日軍到底隱瞞了多少的傷亡呢?還有當時的偽滿偽蒙都出兵參戰,結果他們的都不算人沒有損失了,這真是一種胡攪蠻纏的說法。

這種反覆的拿數據做對比,試圖論證日本取勝的心態到底源於何處?


麥田軍事觀察


一場戰爭,一次戰役,一次戰鬥,勝負不是比較傷亡數字和戰鬥損失這麼簡單,核心是“戰鬥目標是否達成”。達成目標,戰鬥勝利,戰役勝利,戰爭勝利;沒有達成目標,再大的戰果也沒有意義,就如同“下象棋”,勝負取決於“將軍”的一方。舉例說明:1、一戰日德蘭海戰。英海軍主要目標是“殲滅德海軍,以阻止德海軍進入大西洋、阻斷英國海上交通線”;德海軍主要目標是“削弱英海軍實力,為德海軍徹底擊敗英海軍創造條件,最終切斷英國海上交通線”。戰役結果,雖然英海軍損失大於德海軍,但沒有改變英海軍數量優勢,德海軍進入大西洋之路依然“被阻斷”。各位認為誰贏了這場戰役?

2、中國抗日戰爭打了14年。日本的戰略目標是“擴大在中國的殖民利益,完成從島嶼立國到大陸立國的轉變,在此基礎上謀求全球利息”;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擺脫日本的殖民侵略,謀求獨立與統一(這個統一甚至在最初還沒有包括東北和臺灣)”。中國軍隊和民眾傷亡和財產損失遠遠超過日本。但最終投降的是日本。戰爭結束,中國擺脫日本殖民趨勢、走向獨立,日本退回島國。這場戰爭,誰贏了?誰輸了?

活下來的那個,一定是勝利者!


AnthonioCY001


諾門罕戰役是一場被網友和一部分學者嚴重高估的戰役。許多人認為諾門罕戰役中,蘇聯打得日本滿地找牙,蘇聯讓日本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做機械化戰爭,一戰打得日本不敢再北進蘇聯。其實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並沒有那麼簡單,日本放棄北進的原因也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來一起看看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最初的糾紛的雙方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和蘇聯支持的外蒙古政權。後來逐漸演變為蘇聯和日本兩國之間的戰爭。日本侵佔我國東三省之後,和蘇聯的矛盾逐漸增加,以至於雙方最終兵戎相見。1939年5月11日,蘇聯和日本在諾門罕地區發生了戰爭,稱之為諾門罕戰役或者諾門罕事件。

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先後投入參戰軍隊為23師團的步兵64聯隊、步兵71聯隊、步兵72聯隊、野炮兵13聯隊第1、第2大隊的2箇中隊、獨立野炮兵第1聯隊、工兵23聯隊,以及第7師團的步兵26聯隊的4箇中隊和步兵28聯隊的1個大隊。此外還有關東軍第1戰車團、旅順重炮兵聯隊的4個小隊、工兵24聯隊的2箇中隊等參戰部隊。日軍總人數大約為25000人,還有一定數量的偽軍。蘇軍先後投入參戰軍隊主要有第57師、第82師、第152師,摩托化第36師,裝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11旅,空降第212旅、機槍第5旅、炮兵第185團,反坦克炮第37、85營,第63、66、150防空營等。蘇軍總兵超過10萬,而且基本上都是機械化部隊,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蒙古軍隊。蘇聯還配備了1.8萬噸炮彈、6500噸炸彈、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542門大炮,515架飛機。蘇軍在作戰人員、武器裝備、後勤保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日軍。蘇軍和日軍坦克裝甲車的比例為7:1,火炮比例為6:1。蘇軍的總指揮是朱可夫,二戰時期的名帥。按道理說,這樣的戰爭應該出現一邊倒的局面才對。

戰爭開始之後,蘇軍讓日本人見識到了什麼叫做機械化戰爭。蘇軍的重型火炮、裝甲車、坦克、飛機輪番上陣。蘇軍為日軍準備了一鍋鋼鐵的盛宴,日本一時間還真不適應蘇軍的機械化戰爭。但是戰爭的局面卻沒有出現一邊倒的狀況,蘇軍和日軍陷入了苦戰。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軍並沒有快速戰勝日本。蘇軍為了打贏日軍不得不一再增兵。蘇軍經過艱苦地戰鬥,逐漸贏得了戰場上的優勢。但是蘇軍並沒有完全戰勝日本。

諾門罕戰役期間,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德國都避免了兩線作戰。此時蘇軍也在戰場逐漸佔據了優勢,日軍開始逐漸敗下陣來。就在日本和蘇聯打得不亦樂的時候,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爆發之後,日本認為德國近期已經不可能進攻蘇聯,僅憑一己之力也難以短時間打敗蘇聯,日本逐漸有了求和的想法。9月3日,日本大本營拒絕繼續增兵。9月9日,日本駐蘇大使提出停戰請求。9月16日,雙方基本停止了一切軍事行動,諾門罕戰役正式結束。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蘇聯確實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是蘇聯的勝利卻是慘勝。

整個諾門罕戰役,蘇軍陣亡人數為9703人,受傷15251人,傷亡人數為24954人。蘇聯損失坦克280多輛,裝甲車90輛,蘇軍損耗作戰物資8萬噸,炮彈消耗3.1萬噸,207架飛機。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消耗的彈藥量相當於中國八年全面抗戰的總消耗量。日軍戰死7696人,失蹤1021人,受傷8674人,一共損失兵力17391人。此外,日軍還損失了30輛裝甲車,各種戰略物資2000噸。從戰爭的損失來看,蘇聯無疑是一場慘勝。在各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贏得了一場醜陋的勝利。

雖然蘇聯的勝利可以用醜陋來形容,但是蘇聯卻挫敗了日本的北進計劃。日本雖然在戰爭的損失大大少於蘇聯,但是日本也看到了機械化戰爭的威力,也見識到了蘇聯的鋼鐵洪流。日本大本營內部逐漸放棄了北進計劃,轉而支持南下戰略。由於日軍戰爭策略的調整,蘇聯在最危急的時候把大量精銳部隊,從遠東調往蘇德前線,最終打贏了蘇德戰爭。日本大本營裡的南下派佔據優勢以後,制定了完整的南下方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成功地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拖入戰爭。


依稀說史


諾門罕戰役戰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蘇聯和日本邊界衝突的最終役。不知天高地厚的日軍在滿洲西北部和蒙古國交界處挑起諾門罕事件,最終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直至蘇聯在二戰後期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前,雙方均保持和平態勢。根據解密檔案顯示,蘇聯有9703人陣亡、1.5萬人受傷。而日軍則有844人陣亡,8766人受傷。

圖、諾門罕事件中的蘇聯坦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並對滿洲進行全面佔領。在簽署《日滿議定書》後,日本開始對滿洲增兵,並對加強了戰備建設。蘇聯一看勢頭不對,在1933年也在邊境大興土木,並大舉增兵,防的就是日本的突襲。在實際的駐紮上,蘇聯駐兵約23萬人,而日本也陸續進駐約5萬人。而日本這對蘇聯兵力有嚴重誤判,他們認為自己有蘇聯的八成兵力,其實只有三成左右。

野心膨脹的日軍在1939年3月13日挑起了第一次諾門罕事件,關東軍小松原師團率先發起進攻。蘇聯方面根據《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開始介入展示,日軍空軍經過2天激戰便奪取了制空權,初嘗甜頭的日軍決定擴大戰事,並在第一次諾門罕佔得先機。失敗的蘇軍並不肯善罷甘休,休整半年後開始向諾門罕附近增兵。斯大林下令執行反攻計劃,並決定朱可夫擔綱總指揮。回過勁的蘇聯很快亮起北極熊的獠牙,朱可夫還調動了2600輛客貨車來做後勤保障。

進入8月份朱可夫指揮蘇軍展開30公里的戰線,配合空軍和炮兵向日軍發動全面攻擊。而731部隊甚至還發動了一次細菌戰,然而這並未對蘇軍造成傷害,反而導致一名日軍感染死亡。日軍戰役失敗後,導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這也從斷了日軍攻擊蘇聯的幻想,保障了蘇聯東部的安全。


航空之家


就是蘇聯贏了,這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我們先看,戰爭勝負的標準是什麼。戰爭勝負的標準其實就是戰略目的有沒有達到,傷亡人數,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很多時候,人們認為打仗勝負的標準就是雙方死傷人數對比,那不是戰爭,是野獸群毆。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蘇軍陣亡9700人,受傷15000人,日軍陣亡8400人,受傷8700人。以這樣一個傷亡比結束戰鬥,事實上,蘇軍傷亡比這個數字還要大。但是,這場戰爭,就是蘇聯贏了,這點毫無懸念。

蘇聯的傷亡主要還是在初期,一片混亂的情況下,蘇軍傷亡慘重,再者就是短兵相接的情況下,蘇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日軍。曾經諾門罕戰役上就有一個日本兵,接連用刺刀刺倒了十幾名蘇軍。真正蘇軍優勢的是他們的裝甲部隊、空中打擊、火炮等,這些是真正把日軍送上絕路的部隊。日本的一個戰車師團,就此隕落在了諾門罕。

停火的時候,損失相對較大的還是日軍。日軍的一個戰車師團基本上是國寶級的,結果,沒了。而蘇聯呢,沒了幾輛坦克,不痛不癢,你打,我隨你打,打沒了,我還有,不服,你再來,我看你拿啥再來打。

諾門罕戰役,徹底把日本北上的想法給堵死了,此次作戰,日本的目的沒能得逞,而蘇聯,達成了目的,還把日本好好的恐嚇了一頓。從這點來看,蘇聯就是贏了。


軍武文齋


無論從戰略上面講,還是從戰術方面講,1939年5月-9月,發生在現在中國內蒙與外蒙交界地區的諾門坎戰役,都是蘇聯大勝,日本慘敗。整個戰役期間,蘇聯方面軍隊傷亡約1.9萬人,日本方面傷亡將近5萬人。

日本方面

1 戰略層面

在1939年諾門坎戰爭爆發前,日本國內有兩種戰略傾向:一種是“北上戰略”,即與友邦德國一起東西兩個方向夾擊蘇聯的戰略;另外一種是“南下戰略”,即南下太平洋挑戰英美,獲取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戰略,這兩種戰略傾向在日本國內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狀態。

2 戰爭目的

蘇聯剛剛經過政治清洗,軍隊戰鬥力大幅降低。日本發動諾門坎戰爭的目的,有戰略試探的意味。如果蘇聯戰敗,日本就會實行“北上戰略”,反之,實行“南下戰略”。

3 戰術層面

日本軍隊與蘇聯軍隊差距巨大,被蘇聯壓著打,人員和裝備損失極其慘重,唯一的坦克師也被蘇聯軍隊全殲。

下圖 蘇聯繳獲的日本戰利品

蘇聯方面

1 戰略層面

蘇聯無論如何都要贏得戰爭勝利,因為只要打疼日本,日本就極可能不敢再進攻蘇聯,可以使得蘇聯將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蘇聯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歐洲的德國。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蘇聯衛國戰爭最關鍵的時刻,斯大林能夠從遠東調兵支援莫斯科,此戰功勞至偉。

2 戰術層面

蘇聯贏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同時也驗證了大集團坦克作戰、電子戰和心理戰等新的戰術思想,培養了一大批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和士兵。

下圖 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元帥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戰略層面還是戰術層面,蘇聯大勝,日本慘敗。


寶劍鋒


要搞清楚一點的是,戰役開始前期,蘇軍損失慘重,所以才換帥,換成朱可夫之後的戰役,就完全顛倒過來了!再者說,小日本的話什麼時候準過,就諾門坎一戰,六萬多人,才損失了一萬人就認輸了?淞滬會戰,引用的日本記錄,一個聯隊經過幾天的慘烈戰鬥,損失慘重,需要增援部隊,但統計的結果卻是才死了一百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