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清官,穷的只能用草席下葬,为何却在陵墓中挖出大量黄金?

wangsagi


1956年4月14日,家住浙江临海县张家渡农业社的社员借修筑猪圈和粪坑为名,便将庄王上的一处乱坟堆上取石材,正巧搬移到了一处古墓的石板。在搬开石板之后,发现了很多金器,随后当地居民便将这些器物送交到当地区委。并由区委通知文物管理小组前往实地勘察,并将出土的文物收回。

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古墓究竟是谁的呢?为何会有这么多陪葬品呢?而且还都是价值很高,数量很多的金器。后来经过仔细勘察之后,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王士琦。是明朝时期有名的大清官,在下葬的时候,穷得只能用草席包裹下葬。王士琦既然是个清官,下葬的时候只能用草席包裹,但为何在他墓里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器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士琦这个人。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浙江临海城关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明史》中,只有“被幼拟调。未几卒”这区区7个字的概述。此外,在史料中记载,王士琦被弹劾之年,是在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在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的时候,“原任大同巡抚王士琦卒”。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王士琦是死于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当然,这只不过也是推断而已。

因为根据民国年间编纂的《临海县志稿》据《光绪台州府志》记载:“王士琦卒年六十有八”。当然,这里的六十八岁指的是虚岁,在新志中记载的是“六十六岁”可能是足岁。

万历二年的时候,王士琦进入到国子监读书,四年考中举人,官至工部主事,后升任兵部郎中主事。上文我们说到了,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对王士琦的记载很少,不仅是生卒年没有个准确的答案,就连他的生平事迹也很少。不过,通过浙江的地方志我们会发现,王士琦这个人是有勇有谋,他曾经指挥明朝军队大败倭寇,但因为自己不是主将,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就很少;不过在后来击败入侵朝鲜的丰臣秀吉之战上,他确实也是立下了大功。

此外,王士琦还是一个十分敬业的官员,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以至于后来积劳成疾,死在了山西任上。王士琦虽然地位很高,功绩很大,但是本人却也是个清官。虽身居高位,家中却一贫如洗,在他死后,因为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为他定制好一点的棺木,于是只能用草席将其包裹好,草草下葬。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临海县志》中可以看到:王士琦“旅梓萧然”。但是在几年之后,皇帝为了表彰王士琦,便下令将他的陵墓重新修缮,并将大量的皇家御用金银器物作为陪葬品葬入墓中。随后还在陵墓前修建了亭子、石象生等物。

正因为如此,一代清官的墓中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子。根据记载,在1956年临海文物管理小组上交王士琦的墓的随葬品总计有107件。其中包括有皇室御用五福金冠、金蜻蜓、金莲花等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之后,确定有22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于清单,我就不列出来了。现在这些文物都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中。笔者有幸能亲眼目睹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一下!

参考文献:

  1. 《临海县志》

  2. 《明神宗实录》

  3. 《王士琦世系生平及其墓葬器物》


方圆文史


1956年4月14日,位于临海县西30 里石塘山脚下的张家渡,一位农民为了修建粪坑和猪圈,无意中移开了一块石板,在石板下的一个墓坑内,发现了大量的金光灿灿的物品。

农民大惊失色,迅速将情况上报了生产队的队长。队长查看情况后,见这些物品是在一座古墓底下。古墓前有石坊,上书“天恩赐地”四个大字,还有华表、翁仲及御碑亭等。随即将情况被逐一上报,区委相关领导指示文物部门立即前往勘察。

文物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发现这座古墓是明朝兵部郎中、军事家王士琦的墓葬。在收缴回散落在百姓手中的陪葬品后,专家们对王士琦的陵墓进行了发掘。

(王士琦墓)

经过清点,临海文物部门一共发掘出107件珍贵文物,这些物品大都光亮如新,金碧辉煌,整体风格纤丽秀逸,工致细巧。

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束发金冠一件,金带板20件,各种金饰包括戒子、耳环等33件,各种杂金饰连宝石、玉、银29 件,各种银饰20 件,青花小方瓷盒1件,银花1 件,玛瑙龙佩1 件,唐海马葡萄铜镜l 件等。

这些价值连城的随葬品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多达22件。

由此看来,这位名叫王士琦的明代官员,必定是一位大贪官,生前聚敛了不少不义之财,死后将这些财富带到了坟墓中。

其实不然,王士琦是一位有名的清官,历任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按察副使、布政等,最后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而且他战功卓著,曾参与抗日援朝行动,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侵朝日军。

万历四十六年,王士琦奉调巡抚江南,途中感疾,卒于山西。“没之日,努无长物,旅衬萧然”。意思是说,王士琦去世时,身上已经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连买副棺材都非常困难,最后没办法,只好用草席裹着下葬。

那么,这样一位如此寒酸的清官,为何死后会在他的墓葬中发现如此多的珍宝呢?

(王士琦画像)

我们先来看看王士琦的一生作为。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浙江临海城关人。万历二年,王士琦成荫于父亲,进国子监读书,两年后,26岁的王士琦中举。万历十一年,33岁的王士琦和兄长王士崧同登进士。

王士琦一生中最为显赫的功劳有两件,一是成功招抚武力反叛的播州土司杨成龙,二是入朝作战,成功打败侵入朝鲜的日军。

万历二十三年,王士琦出任重庆太守,恰逢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起兵谋反。王士琦受四川总督邢玠的委托,单车独骑前往招安,众人都力劝他不要只身犯险,可以下令让杨应龙前来松坎受降,但王士琦却说:“彼以我为怯也,松坎亦囊奏勘地”。

当王士琦到达松坎后,杨应龙“果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 。就这样,王士琦兵不血刃独自一人就招降了杨应龙,升任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日本再一次举兵十四万入侵朝鲜,明朝派遣邢玠率兵援朝。邢玠集结了川军刘綎部,广军陈璘部,浙直军邓子龙部,进入朝鲜,开始了抵抗日军的生死战役。

时任监军参政的王士琦虽不是主将,但也在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部下“皆土司诸苗,性顽犷,不可训”,但王士琦“以恩威鼓舞操纵,无不悦服”。

(墓中挖掘的五梁金冠)

当时邢玠分三路军进攻日军,而王士琦就兼监西路军。在栗林一战中,王士琦和围困日军十余日。日军弹尽粮绝后,求救于头目平义智。王士琦为防止两股日军合二为一,一边调集水师在海上拦截,一边又指挥士兵“夺曳桥, 斩首数百级, 乘胜人城”,最终取得了栗林大胜,攻破坚城,焚舟敌,南海荡平。

朝鲜战争持续了数年,正是由于这次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朝鲜后来多年的安定。朝鲜百姓出于对王士琦的景仰,要为他“勤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随后,王士琦因屡有战功,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后来又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大同。

万历四十六年,王士琦调任江南巡抚,还没来得及到达,就身染重病,以至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因王士琦实在穷困潦倒,不得已采用草席裹尸安葬。

天启五年,礼部认为王士琦功勋卓著,于是“讣闻,赐祭。遣官营其葬事”,对王士琦的墓地进行了修葺,在他的墓前修建了石坊、华表、翁仲和御碑亭,并随葬了大量的御赐金银珠宝。

也就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其墓葬中发现很多价值连城的珍宝的现象。

(参考资料:《明史》《临海县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位清官,死后以草席下葬,300年后坟墓被打开,挖出10亿珍宝

1956年4月的一天,家住浙江临海市城西张家渡农业社的社员林某来到村外的庄王山上取石头。由于家里要修猪圈,林某就来到了庄王山上一处乱坟堆前取石头。庄王山上的这一处乱坟堆,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堆了很多碎石头,散落在荒山杂草之中,村民们经常上山来取石头回去修猪圈。

(王士琦和夫人邓氏)

中午时分,林某在挪开一块条石之后,从条石底下发现了一个土坑。从这个土坑里,林某发现了大量的金子。那天上午,在这个不起眼的土坑里,林某捡出了20多件金器,有金簪子、金戒指等等。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林某挖到金子的消息很快在村子中传开。村民们纷纷涌入乱石堆挖金子。人们将碎石挪开,从地下发现了一座大型古墓。

从土坑中,村民们挖出了朽棺两口,但却有大量金子一层又一层堆放在墓坑之中。那一天,整个庄王山都沸腾了,谁也不知道捞得了多少金子。村民们一直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古墓,到底挖出了多少金子?谁也搞不清。

(山下的小村子)

几天之后,县里文管部门接到举报,于是派出专家赶往村里调查。专家和当地管理部门对挖出的金子进行了收缴,经过专家的耐心教育和劝说,又保证用征收的办法进行收缴,因此村民们将捡得的金子纷纷上交。收缴工作进行了整整三天,最后共收得金器107件,这些金器有金冠、金板带、金戒指等等。

随后,专家对庄王山古墓进行了发掘,当专家打开庄王山古墓后,惊讶地发现,这座墓的主人原来是一个清官,当年下葬时还是用的草席包裹下葬。

(王士琦之墓)

(出土的金镶玉八仙)

一个清官哪来那么多金子?这个清官到底是什么人呢?

在墓中,专家发现了墓主人的印章和墓志,发现此人名叫王士琦,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官员。据历史书籍记载,王士琦是浙江海城关人,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万历二年到国子监读书。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官至工部主事,后来又升为兵部郎中主事。(《临海县志》)

王士琦在《明史》中对他的记载不多,在浙江地方志里的记载倒是很丰富,王士琦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万历二十三年任播州太守时,曾降服了造反的播州宣慰司杨应龙。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王士琦调任山东参政,力主抗倭。在栗林一战中,他指挥手下大败倭寇,斩杀倭寇数百人,随后又大败倭寇平义智部。在击败入侵朝鲜的丰臣秀吉上,王士琦立了大功。但由于他一直不是主将,因此历史对他的记录不多,他的功绩却相当之大。(《临海县志》)

( 出土的明代纯金福寿五梁冠)

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王士琦因积劳成疾,死在了山西任上。王士琦是一位能臣,更是一代清官。他虽然身居高位,家中却相当清贫,王士琦死后,因为棺木破朽,家人不得不用草席将棺木包裹下葬。《临海县志》记载当时的情形为:王士琦“旅梓萧然”。

几年之后,皇帝被王士琦的忠心与廉洁感动,于是下令重新修缮王士琦之墓,并将大量皇家御用金器葬入王士琦墓中,还在他的墓周围修建了大量的亭子、石人、石马和华表等建筑物。

(出土的金镶玉八仙寿仙金器(共8组))

(出土的金镶玉寿仙)

正是因为如此,一代清官能臣王士琦的墓中才会有如此多的金子。王士琦之墓于近代被破坏,石人、石马和外部建筑物全部被毁,碎石倒下后将墓覆盖了起来。人们只知道庄王山是个碎石山,却不知道这些石头从何而来,石头之下藏着王士琦之墓,直到被林某发现。

王士琦之墓,出土金器10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有皇室御用五福金冠、金蜻蜓、金莲花等,这些金器出自大内,自然价值连城,光彩夺目。王士琦之墓的陪葬金器,总价值不低于10亿人民币。

(出土的金凤凰)

(出土的金画舫)

最后,这些金器都藏入了浙江省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临海县志》

2.《明史》

3.《东征纪略》

4.《封贡纪略》


稗史候说


历史上有记载一位清廉官员:王士琦。做过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最后做到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等职位,得到过“有边才”的赞誉。

出过《封贡纪略》、《东征纪略》、《三云筹组考》等作品。

善于治军和与异族周旋。

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为民。

死的时候穷的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就用草席裹着下葬,皇帝知悉此事后,赐祭葬,给他赏赐诸多宝物作为陪葬,才使得后来在他的陵墓中发现大量黄金。


排行老三的女子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皇帝赏赐的。

在他过世几年之后,他之前的功绩才被皇帝熟知,于是为了表彰,皇帝“赐祭葬”,不仅在其墓中放置了大量黄金和石雕,而且还将其墓室修建得非常精美,墓前还有石亭。

所以这么一位清官才会有这些宝贝。经过专家的估值,这里面光是一级文物就有二十多件,市价可以上十亿。看来,皇帝对他是真的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