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总面积9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8万人,户籍人口74.7万人。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通州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2017年11月14日,获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

一、历史沿革

1、西汉初始置路县,治今古城。东汉改路为潞,县以潞水名。故治在今治东,五代唐徙今治。辽太平中,于今县南境置漷阴县。

2、金天德三年(1151年),于潞县治设通州。元漷阴县升为漷州。明洪武初年撤潞县入州,降漷州为县。清属顺天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漷县入通州。

3、1913年改州为县,始称通县。1914年属京兆地方。1928年改属河北省。

4、1949年属通县专区。1953年析置通州市。1958年划归北京市,改称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1997年改设通州区。

二、地名来历

《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三、风景名胜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1、三教庙。在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大成街北侧,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与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在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2、八里桥。又名永通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建造,为三券石拱桥。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3、燃灯塔。位于通州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据县志载,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4、通运桥。南护城河利用萧太后河,通运桥因横跨萧太后河上,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建城池时,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南门处建三孔石桥一座,称通运桥,长41米,宽9.6米。两侧护以石栏,望柱头雕狮,栏板两面浮雕宝瓶。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5、通州清真寺。乃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郊区称首。其元代创建,历史之悠久,仅次于宣武区牛街者。明代正统,万历间予以重修。

北京通州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6、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焦王庄。陈列馆占地约100亩,包括室外的野战炮场,陈列馆共收集了自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乃至现代中国军队所有的地面装备,以及世界其他23国的武器等约1万余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