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六大碗”

“ 六大碗”曾經是泰州及裡下河地區人們操辦喜事、招待親朋好友時的宴席,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逢年過節、紅白大事,或是為老人祝壽、小孩滿月,大抵都用六大碗。

六大碗的組成,沒個定例,在很長期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裡,六大碗的內容通常沒有太大差異。條件好的人家十個八個菜,一般人家再差也會湊六個菜。品種雖少但量卻非常充足,不管怎樣總得讓來的親朋們吃飽。品種不多,量再少,來的大人小孩都吃不飽,那主家這個面子就丟大了。所以不管菜品多少,量肯定很充足。每張桌八個人,上桌的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裝滿端上。

喜宴最為實惠,也很講究。“六大碗”是當時規格最高的宴席。

常見操辦“六大碗”, 是吃喜酒。 在泰州及裡下河地區 吃“喜酒”的日子往往定在農閒時或重大的節日裡,這種請客一般為三天。第一天待媒,第二天正日,第三天散親。

操辦這種請客主家會視所請親戚朋友情況來客數量,少則宰殺兩頭壯豬多則三頭。迎親時用的魚肉是必須有的,魚,雞也得準備各幾十斤……。

或許是因為取“六字吉祥、六六大順”的意思,吃“喜酒”時全家人老小都要去的,為的是討個喜氣。住得遠的親戚朋友還要自帶被褥床單,那時候人家條件有限,沒有那麼多的被褥,會省事的親戚朋友會自個兒投親靠友,很少要主人家操心的。裡下河地區的人把這種習俗稱為“走親戚”或“做親戚”。

酒肯定是不能白喝,先出個“份子”送上喜禮,還要幫助乾點活,擇菜、洗鍋、刷碗、擺桌子自然是女人的事情。孩子們最喜歡這樣日子了,他們會成群結隊地打鬧,偶爾放點鞭炮。“啪啪啪”的鞭炮聲為好日子增添了幾分喜氣。男人們因為身份是主客這三四天最為快活,先玩牌,後喝酒。

喝酒要有菜,佐酒的菜叫冷盤。尋常只是松花蛋、香腸、海蟄、鹽水豬肝、芫荽、羅卜之類拼合在一隻大盤中,故而叫做拼盤。

緊接著就是上第一碗炒菜:炒三鮮,第二碗炒豬肝,第三碗“紅燒肉”,也是主菜(俗稱頭菜) 。“紅燒肉”是大菜,客人是不好隨便動筷子的,一定要等主家放過鞭炮、打過招呼後才可以吃。否則旁邊的人會嘲笑你,說你對人家主人不恭敬。第四碗肚肺湯或雜燴湯,第五碗“斬點刀”(大肉丸),有些地方“紅燒肉”與“斬點刀”是不能一起上的,“斬點刀”上桌時可以倒在“紅燒肉”裡。那時候經濟條件不好,平時很難吃到“斬點刀”。“斬點刀”有拳頭般大小,現在人當然吃不下去。那時“斬點刀”是一定要吃的,每人三隻,意寓“三元及第,連中三元”,討個吉彩。第六碗紅燒魚,紅燒魚上桌更有考究,一定要頭東尾西,背內腹外。

六樣主菜中襯有很多配料,“紅燒肉”配蘿蔔、“斬點刀”配芋頭、“炒豬肝”配大蒜。這樣吃起來既不油膩又很爽口。桌子上的菜是可以添加的,蘿蔔、芋頭早就用葷湯煨好,隨時可以加在碗裡。你儘管放開肚皮吃,不用擔心菜的分量不夠。上到紅燒魚的時候是最後一道菜了,那意思是告訴客人“魚到酒止” ,提醒桌上客人抓緊吃菜吃飯,桌子要翻檯,還有很多客人等著上桌吃飯呢。。

喜宴上的紅燒魚一般沒人動筷子,留給主家,意為富貴有餘。不過在農村是不管這一套的。

而今泰州及裡下河地區人們操辦喜事、招待親朋好友早就不用“六大碗”了,宴席的菜餚上檔次,“扒、燜、醬、燒、燉、炒、蒸、熘”一應俱全。再也不用在家裡忙活,上館子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六大碗”宴席模式。

現在,人民的生活翻天覆地,從當初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的生活日益多姿多彩。人們不再滿足吃飽喝足,而是享受美味,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合理,注重低脂、低糖、低鹽,追求"無公害"食品。"六大碗"早巳被雞、鴨、魚、牛羊肉代替了,長魚(黃鱔)、毛魚(河鰻)、甲魚、螃蟹、青蝦之類也成了待客的家常菜了。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喜宴“六大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