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對於萊陽,很多外地朋友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萊陽是一個內陸縣。此前我們曾介紹過幾次萊陽的海鮮美食,當時就有讀者驚訝道:“萊陽也產海鮮?”實際上,萊陽的確靠海,也產海鮮,其南部瀕臨的就是黃海的丁字灣。那為何靠海的萊陽,容易被認為是一個內陸縣呢?本文就結合史料記載,簡單介紹這其中的原由。

原因一:海岸線太短

根據《萊陽市志》記載,“市境三面界陸,僅東南一隅瀕臨黃海丁字灣,海岸線曲折,長約15公里。”

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萊陽海岸線示意圖)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不少縣市的海岸線長度都在百公里以上,榮成的海岸線長度甚至超過500公里,因此萊陽15公里的海岸線長度,自然容易被忽略。在膠東靠海的縣市(不含區)當中,只有招遠的海岸線長低於萊陽。前者的海岸線長約13.5公里,集中分佈在辛莊鎮境內。

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從地圖上看,萊陽這15公里的海岸線,東起與海陽行村接壤的羊郡鎮,西到與即墨金口交界的穴坊鎮,其中間的區域,主要是五龍河口向海中的延伸。

原因二:與五龍河的界線不好區分

除了海岸線較短之外,與五龍河的界線不好區分,也是萊陽的海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五龍河為膠東大河,自北向南,迤邐而下,在丁字灣入海。觀看地圖不難發現,萊陽的海實際就是五龍河口的延伸。

到底是河還是海?關鍵要看水的鹽度,按說河水是淡水,海水是鹹水,兩者之間的界線就可以看作海邊界。但隨著季節和潮期的不同,這條界線也時常在變動中,很難確定。

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因為河口周邊的水域時鹹時淡,當地人通常稱之為“兩活水”,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意味,似乎也不視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大海。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時鹹時淡的水域環境,很適合蜆子的生長,五龍河口所出產的蜆子,也是萊陽有名的特產。

原因三:城區距離海邊較遠

通常來說,外地朋友對一個地區的印象和了解,大部分是來自與當地的城區。而萊陽城區距離海邊較遠,這也是萊陽容易被誤認為是“內陸縣”的原因。

萊陽城區位於整個萊陽市中部稍偏北的位置,到南部的羊郡穴坊有四十多公里的距離。這一距離,雖然在現在的交通條件下並不算遠,但在古代,大概是一白天的腳程。因此,古代住在萊陽城裡的人,很少有興趣到南部看海,明清兩代,萊陽文人輩出,但描寫大海的詩篇卻相當鮮見。由此可見,大海對萊陽城區的存在感較低。

在這一方面,牟平、黃縣、掖縣與萊陽的對比比較明顯。在古代,上述三地的縣城雖然也不靠海,但距離海邊相對較近,互動就比較強一些。

原因四:缺乏港口,活動限於近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不在大,有港則名。一個大的港口,對於其所在的海岸線以及地區的知名度,會有較大的提升,可惜的是,受制於丁字灣的地理環境,這一區域並無大港。

萊陽的羊郡,在歷史上,曾很接近成為一個大港。民國版《萊陽縣誌》記載,“二百年前,(丁字灣)港水深闊,可容巨舶,曾於羊郡集開設商場,南通劉河,北達營口,東至仁川,西南至海州,貿易稱便。”

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羊郡趕集場景)

然而由於海灣較深且五龍河攜帶的泥沙常年沖積,丁字灣逐漸淤塞,羊郡海邊漸成灘塗。後來,港口一度轉到即墨的金口,但興盛一時之後,金口也重蹈羊郡覆轍。

丁字灣的港口功能退化之後,漁業成為當地人利用大海的主要形式,不過其範圍也主要限於近海。根據史料記載,老輩萊陽海邊的居民,“男則負筐攜釵取蟹蛤,女則提罐據石擊牡蠣。”大多數人,從事的是這種比較傳統的趕海活動,而出海捕魚者,尤其是出遠海捕魚者較少,史稱“力弱不及遠洋,未能與他沿海漁戶爭衡”。

膠東地理:萊陽瀕臨丁字灣,但卻容易被誤認為是個內陸縣

從史料記載來看,當地的居民雖然以海產捕魚為業,但活動範圍有限,有如耕海的農民,本質上屬於內陸農耕文化的延伸,也就是說,海洋文化在萊陽的影響,遠不如內陸文化,這或許是萊陽容易被誤認為是內陸縣的深層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