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小莊兄477


我們平常在一些影視劇裡會看到,戰機被導彈鎖定。在情況十分緊急的情況下,戰機利用山石崖壁引開導彈,成功躲避的畫面。這種情況不能說完全沒發生過,但在大多數時候恐怕都難以實現。在殘酷的空戰環境中,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95%的概率是跑不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飛機特徵太明顯,導彈會一直追蹤下去。二是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過載遠勝飛機。從機動性角度出發,飛機根本無法和導彈相比。

目前世界各國空軍的骨幹飛機仍然是不隱形的三代機,這些飛機的特點就是削尖後掠翼,垂直尾翼,機腹機翼下面掛載導彈等。這些飛機的氣動外形決定了它不可能逃過導彈的眼睛。再加上戰機尾部發動機外露,尾焰溫度過高,紅外特徵十分明顯。雷達制導導彈和紅外製導導彈都能敏感的捕捉目標。飛機如果要規避,釋放干擾彈是個方案,但能否成功干擾,還是要看運氣。

即使到了隱形機時代,戰機的外形特徵依舊是明顯的。如果飛機被導彈鎖定,想要規避依舊非常困難。隱形飛機的最大好處是打完就跑,游擊戰模式。

接著說機動性,現代戰機的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但跟導彈比起來可差遠了。由於飛行員生理承受能力的因素,以及飛機本身結構材料的因素,飛機的過載一般不會超過6個g。這就決定了飛機不可能做太複雜的機動動作,而導彈不同,它可以輕鬆地達到20-30個g。個別新型號導彈能達到40g以上,這是飛機絕對辦不到的。

導彈的過載大了,速度自然就非常快。當代大部分防空導彈的速度都在6馬赫以上。而戰鬥機則很難超過3馬赫。導彈的機動性和速度都遠勝戰機,一旦它盯上了飛機,結果可想而知,打中飛機的概率相當高。


兵說


可能在二月二七日擊落印度空軍米格-21戰鬥機的“霹靂-5”EⅡ型紅外製導“格鬥導彈”。

空-空導彈是現在空戰的最主要武器!飛行速度、打擊目標的精確性是過去“航炮”不能比擬的!現代空戰中敵機只要是被導彈鎖定就非常難以逃脫了,因為在導彈的射程內飛機的飛行速度遠不如導彈的飛行速度!
更主要的是現代空-空導彈的制導跟蹤系統分成:紅外製導(近距離“格鬥彈”)和中段半自動、數據鏈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中距離攔截彈)這兩種制導方式都非常先進!比如:圖片上的“紅外引導頭”,採用多點128×128紅外光感材料基陣(銻化銦),紅外線非常敏感!所謂“多點”設計就和“蜻蜓的複眼”一樣,可以準確的發現/跟蹤戰機發出紅外線光源,並且引導頭可以安裝在“萬向支架”上可以隨目標的飛行軌跡/角度的變化進行跟蹤…直至將目標擊落。

現代空-空導彈的製造工藝都很先進,讓導彈自身的結構強度很高,這樣才能做出大過載機動,否則在跟蹤做複雜機動的戰機時把自己撅斷了!所謂過載簡單的解釋就是: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在突然變換飛行軌跡時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單位用G來表示,也就是自身結構強度可以承受幾倍的自身重量。

現代的“格鬥型”空-空導彈都能做50G的大過載機動動作,而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雖然有“抗荷服”,但是人最多可以承受9G的過載,超過這個數值飛行員身體就會承受不了,會馬上失去各種知覺…。

所以,只要被導彈鎖定了受飛行速度和大過載機動的影響,飛行員就算做出任何機動動作都不能和導彈的飛行速度和大過載數值相比…所以是很難逃脫的!
另外一種空戰中打擊敵人飛機的方式是“中等距離”進行攔截,所謂“中等距離”指的是在25~200公里之間的距離,現代戰機都儘量利用技術優勢,要將敵機在“格鬥導彈”的最遠飛機距離外將敵機擊落,因為敵機進入到格鬥導彈的距離雙方進行“狗鬥”,自己和敵人被擊落的可能性都很大!


美製AIM-120“中距離攔截彈”的制導部分,“中距彈”打擊飛機先得由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並且將探測到敵機的各種數據通過數據鏈制導給飛行當中的導彈,直到導彈飛行的最後20公里時(不可逃逸距離),由導彈自身攜帶的雷達對目標照射自行跟蹤(自末端制導)…直到擊落目標,“中距離攔截彈”在飛行速度和機動過載能力上都大大戰鬥機,所以在“不可逃逸距離內”戰鬥機也很難“甩開”導彈。
米格25戰鬥機曾經躲避過四枚來襲的“響尾蛇”格鬥彈。

現代格鬥彈和中距彈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和很多次的改進,性能達到了令人驚訝的水平,而現代有人戰鬥機就是因為機體設計的關係和載人的關係,飛行速度和抗負荷量都遠不如導彈,在被鎖定後被擊落的概率是很大的。

當然,事情也沒有絕對的,目前世界仍然有個別幾型戰鬥機即便是被雷達鎖定,甚至發射導彈後也沒有被擊落。

導彈或者其它防空系統與各種飛行器之間的“鬥法”,從一戰時期開始到現代已經近百年的歷史了!兩方在技術水平的支持下勝率此消彼長,但目前來看,導彈一方的勝率在50%左右,沒有太高的勝率!而飛機一方目前除了自身的機動性能在提高之外,各種軟硬方式反擊導彈一方的努力也在加強…它們之間的對抗還在繼續。


皇家橡樹1972


戰鬥機一旦被火控雷達鎖定,憑藉現代導彈技術靈敏度的進步,基本上能夠逃脫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現代戰機擁有極強的機動性能,可以做到9個G的過載機動,但是空空導彈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對而言,9個G的過載根本不算什麼了。



打擊作戰飛機的導彈一般分三種制導模式,一種是紅外製導的導彈,一般毀傷率都在90%以上。第二種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一般毀傷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種則是被動雷達制導的導彈,毀傷概率相對於前兩者比較低,能達到70%左右。在這樣的概率面前,幾乎戰機逃脫的概率非常低。
AIM-9X紅外導引頭


一,紅外製導導彈,我們以空空導彈為例。紅外製導就是通過戰機向外輻射紅外光,被導彈的紅外導引頭捕獲,並且一直追蹤到目標為止。而戰機最大的紅外輻射區就是機尾的發動機尾噴口,所以現在空戰很多時候都是要佔據對方的尾部位置。
AIM-9X
的紅外導引頭

隨著現代戰機的紅外抑制技術的發展,單純的依靠最大紅外輻射信號追蹤戰機,已經被戰機攜帶的紅外干擾誘餌所欺騙。空空導彈的紅外導引頭隨著電子技術發展,進一步升級。已經擁有可以捕獲戰機紅外輪廓,這樣即使再多的紅外干擾誘餌也幾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離空戰中,一旦被對方的鎖定,基本也就沒有什麼逃脫的機會了,只能拼命的釋放紅外干擾誘餌了。


釋放紅外誘餌的日本F-15戰機

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這種導引頭的導彈一般會裝在中程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之上。主動雷達制導引頭所以擁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依靠導彈自身攜帶的雷達系統搜索發現,跟蹤,鎖定目標,並發動最終的攻擊。而目前這是中遠程空空導彈的主流發展方向,比如我們的PL-15,美國的AIM-120這都是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
AIM-120主動雷達空空導彈


由於戰機被對方的火控雷達鎖定,發射中程主動雷達空空導彈就已經擁有了對手大致的方位。由於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隨著導彈的逼近越來越大,主動雷達導引頭鎖定的概率越來越大,擊落對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主動雷達導引頭。

三,被動雷達導引頭(也叫半主動雷達導引頭),這是利用戰機攜帶的火控雷達,或者說是地面防空火控雷達為導彈指引目標的導彈。我們留按戰機火控雷達說話,當戰機發現並鎖定對手戰機時,發射被動雷達導彈。需要戰機火控雷達的持續照射目標,直到導擊中目標。


F-16戰機的雷達

在這個過程中,戰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機動,需要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為其修正目標導引信息。相比較前兩者而言,弊端很大,最載機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響,目前處於逐漸被主要軍事強國淘汰之中。被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所取代。面對被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戰機脫逃的機會還能大一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對於現代作戰飛機而言,畢竟其機動過載是有上限的,而作為導彈卻完全不同,只有技術能達到,80個G的過載它也能做到。更加現代化的空空導彈已經讓現代戰機幾乎很難逃脫,除非戰機擁有超越“SR-71黑鳥”的速度,或者安裝主動防衛系統,擊毀來襲的導彈!


淡然小司


戰鬥機本是就是一個發熱源,一般導彈都會配備紅外線跟蹤器,你怎麼飛它都會跟著你,加上導彈多,誘餌彈不夠用的情況下,很多戰鬥機都會被導彈追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我就跑啊。沒錯,如果飛機飛行的速度比導彈快,導彈追不上,那麼確實能跑的掉,可是大部分的導彈都比飛機快,尤其是先進國家的導彈,速度遠遠超過了飛機,所以不好擺脫。

那麼被導彈鎖定真的逃不掉麼?答案肯定不是的,有很多技術高超的飛行員可以輕而易舉的逃脫。


超低空飛行是躲避導彈最好的辦法,地面的雜波對導彈的影響很大,地面指揮的雷達也掃描不到飛機,不能給導彈正確的直徑,加上飛行員可以用障礙物躲避,所以很多逃生的機會都是在低空飛行的時候創造的,當然,很多戰鬥機還沒有到低空飛行的階段可能就被導彈打下來了。


小知識大百科


為什麼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就逃不掉了?

原因非常簡單,在空戰中為了確保能幹掉敵方,通常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躲一枚已經算福大命大的,連躲兩枚導彈的幾率得多低?

美國的aim-120-D最大射程約200千米的,有效射程約130千米,不可逃逸區約80千米。

在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範圍內,甭管誰都別指望跑

畢竟導彈無論是飛行速度,機動能力,抗過載能力都要碾壓還需要坐人的戰鬥機,毫不誇張的說就是下面這張圖片


如果是後續的慣性段的話,戰鬥機還有可能逃出生天


畢竟在慣性段的時候,導彈已經沒有動力了,全靠之前高速飛行時候帶來的那點慣性在空中高速飛行,而在這個階段,每當導彈作出大仰角機動的時候,導彈的動能都會發生急劇的衰減,在轉兩次以後,導彈就會因為動能不足以繼續維持飛行,而成為一個大鐵坨子,然後掉下去。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躲導彈就很容易,畢竟在空戰中為了確保能夠乾點目標,通常會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

好不容易躲過第一發,你就會因為大角度機動而導致速度降低,從而被第2枚導彈幹掉。

當然了,還能寄希望於對面射完這兩發導彈已經,黔驢技窮再無存貨的。但是這個幾率有多大,所以說在空戰中最穩妥的還是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在對面還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直接幹掉我方(實際上那個印度飛行阿比南丹表示,我們還沒發現巴基斯坦的梟龍的我就被打下來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瘋狂,追求隱身性和超視距以及超信息能力的原因。


嘯鷹評


這不是絕對的,現代空空導彈主要使用紅外和雷達兩種制導方式,如果只是第一代的紅外製導導彈,憑藉戰鬥機釋放的紅外干擾彈和大過載、大角度的快速機動,是能夠有效躲開這類導彈的攻擊的,紅外導彈的紅外搜索裝置有一定的角度範圍,只要避開這個範圍導彈就會因為失去目標而自己瞎逛,所以在電影中戰鬥機引導導彈撞山並不是杜撰,而是真實存在的。



那為什麼雷達制導的就很難躲開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不管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還是主動雷達制導,這類導彈都是根據飛機反射的雷達信號採取追尾的方式進行攻擊,而且雷達導引頭的搜索範圍極大,戰鬥機無論怎麼機動都難以逃出這個範圍。


第二、採用雷達制導的基本都是三四代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的是超燃衝壓發動機,這就讓這類導彈具有超強的機動性,普遍能夠做出超過30個G的大過載機動動作,而三代甚至四代戰鬥機因為人體的承受能力所限制,大過載機動基本不能超過10個G,所以戰鬥機無論怎麼飛都是飛不贏導彈的。

但是戰鬥機對付雷達制導導彈真的就一點都沒有辦法嗎?難道被攻擊了就只能等死?其實這也不是絕對的,導彈分為不可逃逸區和可逃逸區,所謂不可逃逸射程就是導彈發動機還在工作狀態,可以隨時變化彈道追蹤戰鬥機的範圍。而可逃逸射程就是導彈發動機停止工作以後,依靠慣性繼續飛行的範圍,這個時候導彈機動性嚴重下降,只要戰術恰當,是有機會逃過導彈攻擊的。


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戰術呢?這就是干擾彈和大過載機動同步進行,在通過雷達告警裝置得知敵方導彈來襲時,立馬開始釋放干擾彈,同時發動機開啟加力,做大角度的高速機動,這樣可以暫時迷惑住雷達制導導彈,但是很快導彈又會通過目標鎖定系統馬上糾正重新跟蹤戰鬥機,這個時候就要把握住機會重新重新釋放干擾彈,重新機動,就在這樣的重複操作之下,消耗導彈發動機燃料,直到飛出不可逃逸區,到了可逃逸區就能應用對付紅外導彈的戰術對付它了。不過這種戰術可操作難度太大,對飛機和飛行員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實際上成功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基本上屬於靠天吃飯。


軍史吐槽君


歡迎關注“東北講武堂”。空戰的時候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戰鬥機再面對導彈鎖定的時候並不是只能束手就擒,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首先要知道空空導彈是如何搜索戰機的,目前空空導彈的制導模式主要是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

所謂紅外製導就是,導彈本身的紅外敏感器件去追蹤敵方飛機的紅外特徵,例如尾部發動機的高溫熱源、機身再高速飛行中於空氣摩擦產生的熱源。

而雷達制導又分為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是指導彈本身具有小型雷達可以自行搜索目標,而半主動雷達需要靠己方飛機上的雷達照射敵方飛機,為空空導彈提供指引。

這其中紅外製導和主動雷達制導都屬於可發射後不管的空空導彈。

再面對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要想擺脫他的追擊需要發射紅外誘餌彈,紅外誘餌彈的成分多為鎂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燒時會產生高能熱源,對導彈進行誘騙。

而面對雷達制導的導彈,則需要進行電磁干擾,或拋灑箔條幹擾導彈的雷達信號使得戰機逃脫鎖定。

在被導彈追擊的過程中肯定會做很多機動動作,來規避來襲導彈。不過導彈發射出去之後主要是靠本身的燃料進行追擊,一旦燃料用盡導彈就會靠慣性飛行,所以再空空導彈剛剛發射出去的時候是最危險的,如果導彈燃料即將耗盡那麼直接開加力逃走即可。


如果近距離被格鬥彈纏上那還真是凶多吉少,導彈的過載遠超戰機,被擊落的可能性非常大。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還不到10%,可是英阿馬島戰爭時候,英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高達90%以上。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進步戰機要想擺脫導彈的鎖定越來越難了。


工業之風


空戰導彈自問世以來,對戰鬥機就一直處於彎道超車,得益於體積小、重量小,還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空戰導彈對戰機的性能上已經處於碾壓的優勢,逼著世界各國對戰鬥機發展已經從機動性優先開始向隱身性優先轉變,就是為了達到“儘量我能看見敵人,而敵人卻看不見我”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四代隱身戰機才大行其道成為主流。

由於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成就了空戰導彈的飛躍,10年前的空戰導彈的紅外引導頭,到如今也許感覺就像小孩玩耍的玩具一樣簡單了,10年前也許還能用滿屏的紅外誘餌彈讓導彈失去目標,10年後導彈紅外引導頭上已經具備了凝視功能,通俗的講就是利用電視視覺的方式來分辨飛機的外形與紅外誘餌彈的區別,讓飛機無處遁形,空戰導彈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知道奔著空中紅外源最強的信號點而去的時代了,這大大的提高了導彈的制導能力。

而得益於導彈尺寸優勢、更強的飛行適應能力、還有更強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簡單的構造,空戰導彈的設計難度和性能都遠遠低於飛機的設計難度,直接的展現出來的效果就是空戰導彈的速度、機動性成倍的提高,最新的空戰導彈能夠輕鬆的做出10個G以上負荷的機動動作,但戰鬥機限於飛行員的承受能力最大設計只能限制在9G。速度能突破3~6馬赫的空戰導彈一旦發射等待戰機的結果就是一個噩夢,如今的超視距空空導彈不可逃逸區域能夠輕鬆達到50公里以上,因此在這個區域的戰鬥機99%的命運就是被擊落,誰能先發現對手,誰能優先開火就佔據著空中戰場的絕對的優勢。

局座也在多期節目中說過:現代空戰,發現即意味著擊落!因此各國對未來戰機的發展都爭先恐後的放在了儘量早發現敵人,於是各國戰機雷達都向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併為機翼前緣配置L波段雷達;還有就是儘量晚的被敵人發現,於是四代隱身戰機成為了主流,這都是給導彈逼出來的。


狼煙火燎


因為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

飛機對付鎖定最好的辦法就是隱身,這是五代機最大的優勢。


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戰鬥機並不是光要考慮機動能力,還需要考慮掛載和探測搜索等能力,飛機的重量和氣動構型也更加複雜,導彈則比較簡單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輕,也沒有複雜的氣動外形,不需要考慮強度和掛載,不需要起降機構,也不需要考慮其他指標,它可以做到短小靈活,甚至可以實現過肩發射、360°攻擊等能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飛機難以作出有效的機動動作去規避導彈,因為你能飛出來的機動,導彈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飛機必須在機動時繼續採取其他手段去規避導彈。

採用多機編隊飛行,可以較好的掩護友機不被鎖定。


其次是因為戰鬥機裡有人在駕駛。這造成了兩個影響,第一個影響是即便飛機還有機動過載的餘量,但是人已經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機動過載很難超過4-6個G,但是導彈可以進行的機動可以承受10個G甚至是20G以上的機動過載,就算是飛機可以承受10個G的機動過載,人也受不了,所以飛機很難作出超過人的承受範圍的機動動作。第二個影響是人的反應問題,人的反應絕對沒有電子計算機和機械系統的反應那麼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不出現頭暈、反應慢、緊張就是好的,至於能快速、敏捷的作出當時最正確的機動動作,還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飛機對付導彈的鎖定是很困難的,一般近距離的鎖定就等於擊落了。

飛機的機動性再強也不如導彈,所以儘量不要僅僅依靠機動去規避導彈,而是要依靠機動去爭取鎖定敵人的飛機。


最後啊,是因為導彈並不是採用擊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採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說,導彈並不需要一定就能準確命中飛機,他只要能在可以殺傷飛機的半徑內爆炸就可以,他可以發射到一個大略的方位就可以,這對於飛機而言是很難躲避的,因為你無法判斷導彈的殺傷半徑,也許等到你準備機動的時候,他就已經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經損傷了飛機了,所以飛機很難躲避。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做好這些就能逃生嗎?當然不是,現代導彈一旦鎖定目標很難被甩掉,原因有以下幾點:1.導彈機動性一般大大優於戰鬥機。2.導彈的飛行速度數倍於戰鬥機,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很短。3.根據導彈制導方式不同(雷達、紅外、還有符合制導),選擇的應對方式就複雜得多,戰鬥機的被動防禦效果均非常低(不久前,沙特被擊落的F15就是很好的例子)。像電影裡面的帶著導彈秀機動性的場景不可能出現。所以,導彈相對於飛機來說有比較大的優勢,一旦鎖定想要擺脫概率非常小。這裡多說一句:中距以上的空空導彈命中率就很低,因為戰鬥機有足夠的時間機動,可以選擇的干擾手段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