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温儒敏说教师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你怎么评价?

剑客谈教育


北大教授温儒敏5月10日在《温儒敏谈读书》中提到,应该教育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改变,作为老师应该在承认应该教育这一现实的基本上,尽量去应对,既让学生考得好,同时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希望老师们搭上应该教育这条船,多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

小徐老师第一时间看到温儒敏教授的看法,一时感慨万千,温儒敏教授虽然知道应该多搞一些教育,但是他却不知道当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向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向相悖离时,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搞素质教育简直是“天方夜谭”。

拿语文来说,素质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引导学生大量读书,读好书,从读书中启迪智慧,引发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涵养心性,提高修养的作用。然而,我们的语文在考什么?

当然考基础知识无可厚非,是为了让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实现其工具性作用,但是考阅读理解却考得极其分散,从字词句的涵义到作用,从表达手法的运用到表达效果的赏析,从人物形象分析到文章结构分析,从段落大意的分析到中心思想的分析,可谓细致入微,但是这种逐字逐句的肢解,一方面极大超出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久而久之,语文成了学生们最厌恶的学科,课本和考试中的文学阅读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小徐老师刚毕业的时候,讲文学作品,都是从作品背景和作者的情怀开始讲起,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中人物的人生百态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体会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每次我们都能在文学中达到某种高度的情感共鸣,我忘不了学生在课堂上几度哽咽地说出对文学作品中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文中人物的命运的或悲哀,或遗憾,或理解,或愤怒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小徐老师也在授课中再次受到文学的洗礼,感受教书育人的巨大的满足。

然而,在我这样讲课时,学生虽然极喜欢我的课,我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高,主要体现在高分的不多,但也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以前什么都不学的学生,语文成绩却突飞猛进,但是作为一个初三的语文教师,尽可能高的提高学生的分数,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在中考中得以脱颖而出才是正道,于是我研究了历年的中考语文题,才发现我没有将阅读理解细化到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没有结合写作手法去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于是,我很快扭转自己的教学方向,成为应试教育的“卫道者”,我发现只有按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向来设定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而我做到了。

但是,我的课堂也失去了和学生谈天说地,自由讨论的重整体感悟的魅力。慢慢地那些厌倦了应试教育的呆板教学的学生又开始脱离课堂,但是我们当老师的顾不得那么多,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能考得更好,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谁也无力反抗,任何脱离应试教育方向的教学都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任何不以提分为目的的教学都会被认会误人子弟。

所以温儒敏教授的一句:“能否搭上素质教育的这条船,然后做素质教育的事,能做一点是一点?”其实一线教育工作者告诉您,真的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悖离时,老师们想开展素质教育是一点也做不到,我们没有时间“浪费”,至于“要学会平衡”,请问温儒敏教授,如何平衡,是要分数还是要素质?我们没有选择权。

再如物理、化学、生物,本来素质教育的话,应该离不开探究,离不开实验,应该让学生去通过实践去体验发现物理、化学等现象的奥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然而我们为了提分是怎样做的呢?相信大多数学生都是节约下实验的时间来做题吧,只要把实验步骤和现象背过,就可以拿高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做实验呢?这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方向给我们带来的选择。

更可笑的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考“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考“历年历代的重要人物及发生的事件有什么事?”考“基本国策是什么?”考“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等死记硬背的题有什么用?只不过把学生当一个知识的传声筒罢了,相信素质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们去独立思考,通过对知识的认知思考祖国的未来,人生的选择等等,而不是机械的为提分而背诵。

再说音、体、美教学,哪个学生不愿意上,哪个学生和家长、老师不想让孩子们受到美的启发,不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去开展,因为音乐、美术不考,升学考试不加分。因为体育锻炼小升初不考,所以小学就不用锻炼,中考考,初二才开始突击训练,一切都是为应试教育而做的调整。可悲不可悲?这就是教育的悲哀!

综上所述,温儒敏教授的想法还是太理想主义化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徐老师想:要想真正向素质教育靠拢,首先应该要改的是考试方向,就像今年教育部招生考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那样,要少考死记硬背的题目,多考一些能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来引导学生拥有持续探索人生,探索世界的奥秘的力量,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方向。所以考试并没有错,考试方向才是教育以什么姿态呈现的根本。


指尖教育帝国


终于听到重量级人物说的大实话,温儒敏总主编说的太实在了,本身就是这么一回事,应试教育的巨大市场和推动力,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不是说素质教育就立马转变过来的,那些都是不现实的,都是脱离国情的臆想。

既然这样,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既然应试是社会的主流的默认的模式,为何教育部门还要力推素质教育?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对于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化的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最有效率。当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发现,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有问题。这个时候,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当然必须进行教育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民意是需要引导的,因为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据主流,所以,教育部门就用对民意进行引导,把教育的航向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而且,坚持不懈地引导,一定会在量变的基础上,引发质变,不过,这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等待着社会人才观和民众人才观的转变。

二、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如何才能适者生存?

这个问题,温主编给出了答案。一直以来,大家都心中有数,但是不敢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语文总主编把这句话挑明了,这才是切合实际的大实话。

温主编的话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素质教育的舞。也就是说,应试是必须的,素质教育也得做。有人对此激烈发对,为何不取消应试,专门搞素质教育?这是不懂国情。

应试教育犹如一艘巨轮,载着共和国教育一路急速驶来,这么高速的行使,是没有人敢急转弯的,否则,带来的灾难性的结果,是任何人也承担不了的。

这也是我们一直看不懂,为何国家一直在减负,而学校和家庭却根本不买账,因为,应试就摆在那里。一所学校,不应试,升学率没有了,社会和民众及地方政府,都不会放过你,结果清清楚楚就在前面,你做校长你会怎么做?

但是,只搞应试肯定也是不行的,因为将来的教育方向,一定是素质教育。所以,这就需要智慧,应试和素质统一到一个各方面都认可的点上,这个点,就是温主编说的应试教育船上的素质教育的事。

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然后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素质教育的舞蹈,在这个舞蹈中,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蹈上,从而放松对镣铐的关注,于是,舞者,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这镣铐渐渐放松,一点一点地放松,在这个缓慢的放松中,实现量能的积累,期待着未来的质变。


当代师说


看到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我又仔细看了截图上的文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把北大温教授所讲:“教师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这句话所限定的范围,具体指向搞清楚,然后再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温教授的话源于《温儒敏谈读书》。

温教授只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并没有拓展到其他所有学科领域,因此,我们在探讨温教授的话时,就放在语文学科。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应试教育体系里,语文如果不讲究点素质教育,恐怕真的很难考高分,至于这学习语文应该有哪些素质教育培养,下面我再单独去讲。

二、语文学习素质教育指哪些方面?

1、尊重一部(篇)作品和对阅读的深刻理解。今天上午,我给远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人家庭母子上阅读与写作课,就专门谈到语文学习的素质培养话题。个案中的妈妈对我讲:“孩子的老师布置课外阅读书目,我儿子嫌太简单,动也不动,我非常头痛,怎么办?”我就问孩子:“你能给我讲讲一本书从创作到读者手里要经过哪些环节吗?”那个孩子摇了摇头。我说:“至少要有作者辛苦创作-审核出版-上市流通-读者选择购买-静心阅读-学习和思考六个大环节,请问,对一本书的不自尊,暴露了我们对学习持何种心态?”孩子说:“暴露了我对作者的不尊重,对阅读的不尊重,对自己的不尊重。”我说:“好样的,你的反思能力非常强,这已经体现了你的语言素养,但是你对阅读的理解还根本没有概念。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听我这说,这个13岁少年点了点头。

2、阅读审美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单刷题,那是远远达不到考高分的目标,因为诸如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必须要有阅读审美能力,才能透过文字表象直达抽象的终点,即我们所能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我在和这个旧金山的少年交流阅读审美时,他就给我讲:“我以前没有过阅读审美意识,我拿到一本书后,只是看故事情节,其他什么都不关注。如果这个故事不符合我的口味,我就扔一边动也不想动他了。”我说:“你有阅读的选择权,就如你有权利选择不吃哪一种食物一样。但是你如果有了阅读审美意识,则会对任何一部分作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看到书名会想,这个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美在哪,俗在哪?作者的想像力是否很丰富?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什么精神?是否对我的写作能力有借鉴价值?看似一本不厚的书,假如让我去写,我有这个能力驾驭我的笔吗?”围绕这些问题,我和这个少年交流探讨了一个多小时,越聊聊欢。

3、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考试答题,应把其视职业素质的一部分。会读并不一定会写,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但是走出学校后呢?然后就再也不愿意触碰书了,再也不愿意动手写一些属于自己的心灵文字了。也就是说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们的将来,这就是一种短视行为,应试教育最大的短板。而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喜欢上通过阅读来深入思考,更愿意将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转化成文字成为一篇(部)作品。写作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成为养家糊口的职业,恐怕极少有语文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些。社会上不是流传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论调吗?如果把语文学好了,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坐在家里靠自媒体写作平台就能很好生存哩。近几年,我在培养个别孩子往小作家方向发展,现在已经有几个孩子出版了自己的作品,看到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我特别欣慰。

三、语文教学也可以设计成模块化,将抽象化为直观,语文也可以玩着学。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经常研究学习方法,如我在数学学习这块,将解题思维设计成模块化,通过模块化训练,孩子们很快就突破机械套公式解题的瓶颈。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是我的学生,她听了几次课后,认为这种模块化的学习思维,可以拓展到语文阅读和写作之中去,我说你可以试试。一个多月后,这位老师欣喜地告诉我,最近的单元测试中,阅读理解题成绩普遍得到提升,我就是应用了这种模块化教学思维。让以往对阅读理解题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开始尝试玩模块。我说好样的,你用了一个“玩”字就特别生动形像,就是让学生们感觉到语文很好玩儿才行。瞧,这位语文老师其实就是在倡导语文素质教育,把抽象的语文教学,变为直观可视化的寓教于乐中。

结束语:我们常提思维固化和思维定势,目前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就处于这种境地,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因此,我要说语文学习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还应该把视野放的更宽阔,还应该把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当成重点,两者得兼并不是没有可能,你看好多学霸,他们大都有极好的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功,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主要是语文老师的素质教育水平在那摆着,这才是制约着学生们语文(言)素质的根本提升的关键所在。再说现在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喷子?归根到底他(她)们的语言修养从学校里就没得到过很好的培养,回到家里更得不到父母的素质教育培养。一代人语言修养差,会严重影响下一代呢。所以说,语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小事,正如温教授所讲,我们既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也要加强素质教育。


寒石冷月


温教授自主持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以来,常常语出惊人。

此番“搭应试教育的船,做素质教育买卖”又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挤兑应试教育了!难道应试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吗?

何谓素质,爱因斯坦曾经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素质就是当一个人离开学校,忘记考试的内容而剩下来的那部分!

如果这个定义有些深奥,理解起来拗口,那么不凡再举个更通俗易懂得例子。金庸先生武打小说《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当着北国郡主赵敏的面,教张无忌“太极拳”。张三丰演习了一遍,问张无忌忘记多少?

“忘记多少”,是不是与我们平时教学大相径庭,我们应试教育强调的是记住多少,因为考试说实在的就是“背默”。既要背默,那就一定要记住!

强调“记住”就是应试考试?被誉为中国第一诗人的屈原,《史记》评价他是“博闻强识”,素有“照相机式记忆力”之称的钱钟书过目不忘,依然每天反复沉迷于书海;古今第一文人苏轼,每天要用四个时辰背诵《汉书》……

这些能够“记住”的人能说其素质不高吗?没有“记住”哪里来的素质!试想,如果趁着学生(6岁-18岁)人生这段宝贵时间不去“死记”一些知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里不会是一片荒芜吗?又能有多高的素质呢?

综上所述:窃以为,温教授实在多虑了,实在没有必要去区分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做得好的人,他的素质也低不到哪里去!两者并冲突。


乱语三千


我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持一个观点: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两者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我们太多人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认识其实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过于强调应试教育,或者过于强调素质教育,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希望能帮助大家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教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把教育相关的形式、人员、工具、内容、方法、目标进行了梳理。

在考试形式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会有面试的形式,也会有试卷的形式,两者没有区别。

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都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甚至远程网络教育的形式,两者没有区别。

在参与人员上,两种教育最主要的参与人员就是老师和学生,其次是家长,然后还有学校、社会等相关人员,两者没有区别。

在教学工具上,两种教育都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工具,两者没有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大家对这个的认识差异会比较大,觉得应试教育要多做文化课程学习,素质教育要做素质才艺学习。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需要去学习、去刻苦练习,而且这些科目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是两种教育都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人在才艺方面有差别。才艺的差别这是必然现象,不能作为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依据。

在教学方法上,两种教育都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或者思维逻辑的分析式教学,两者没有区别。

在学习方法上,两种教育都是需要学生记忆、练习、做题、读书、动手等,两者没有区别。

在形式目标上,就是考试完了,要冲击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要在好学校读书和学习,两种教育的这个目标也是一致的,没有区别。

在次要目标上,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告、世界观、人生观、劳动观念、审美观念与能力的教育。那在应试教育的实践中,如果没有这些能力的教育,这个教育形式恐怕就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所以,两种教育在次要目标上面也是没有区别的。

在主要目标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应试教育的核心也是立德树人。两者在根本上面也没有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无论是形式、工具、方法还是本质都是没有区别的。

从这个上面去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学校的教育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我们所认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质是一样的,两种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我们非得把一样的东西变成不一样,这能做到吗?

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质一样,我们就要去探索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没有让大众满意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思考核心目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那我们在做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是在围绕这个核心去进行?

内容不断地强调学科的学习、考出好成绩,那有没有强调“立德树人”这个内容,在这个“立德树人”设置考试的形式?

没有。

这就是我们当前教育遇到的困难所在,没办法把这个核心问题做好,那就很难把教育做好。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需要针对如何立德、如何做人去设计教学内容,去设计考试内容。这一块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都在不停地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和路径。


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温教授说出了些许无奈。这不仅仅是温教授的无奈,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的无奈,更是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

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的教育呢?

希望您能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议,一起交流探讨!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关注我哦,我是童教雷老师,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谢谢!


童教雷鸣


什么是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是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并十分看重考试成绩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协调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北大教授温儒敏说教师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月亮姐姐的理解是现在应试教育还是学生面临的主战场,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根本就是对抗不过的。让教师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完全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应试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学生,除了埋头苦学,力追成绩的,和干脆放弃学业的,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相比较来看,还真的是不占优势,属于薄弱发展。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时,包括对学生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真的是一场及时雨,我们的学生如果只“沉迷”于学习,连如何“做人”都不懂,不清楚,不在乎的话,那么,试想未来,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就是一个发展严重“畸形”的人,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温教授的所言,月亮姐姐认为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教师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素质教育之花,即使不能花开满园,竞相怒放,但最起码,别让它枯萎!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月亮姐姐Nancy


温教授道出了中国教育当下的实情和教师的无奈。

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领取国家提供薪资,自然应响应国家的政策,按照国家要求去教育学生。但面对现实,作为教师不得搞应试教育,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是按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们工作的。

所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响应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良心上过不去;不搞应试教育现实又不允许。奈何?

搭应试教育的船,搞一点素质教育的事,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还能怎么样呢?





O天堂里没有眼泪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吗?

所称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哪里?是课程结构问题?还是课程内容问题?还是教学安排问题?还是教学方法问题?还是考试制度问题?没有见谁说得清啊。我们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考试管理不符合素质教育吗?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孩子课业负担太重。这原因在哪里?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唯一办法,就是取消升学考试,而这又是不可能的。

只要有升学考试,你有什么考试内容和方法,一些家长就会带领,催逼孩子往什么方向去拼,继而更多的家长也就会催逼孩子往什么方向去拼。你考体育,就会去拼体育,你考”素质”,就会去拼”素质”,你考学生”做好事”,就会去拼”做好事”。试想,学生压力降得下来吗?

只有让学生家长们明白,学生压力太大,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以摧残身心健康换取好一点的文凭是不值的。


hbdzhg


北大教授温儒敏说“教师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笔者非常赞赏温教授的这个说法,并且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也确实都是这么做的。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这样评价的理由:

首先、应试教育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应试教育就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教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既是立足于现实、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又是顺应于规律、最佳的教育选择方式。在当时社会资源极度匮乏的社会现实面前,国家只能实施优中选优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最优质的人才培养上来,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地验证了国家实施应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大力提升全民素质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适时地倡导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这种大形势下,中小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战略,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应有之义;但是,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中小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开展素质教育,是想问题、办事情的科学举措。



再者、过渡时期“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搭上教育的船”是基础,任何新事物都是在于旧事物的斗争中,通过辩证的否定“扬弃”得以脱颖而出的;“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是创新,就是要面对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开拓新方法,取得新成就、促进新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坚持素质教育理念,逐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让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是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正确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北大教授温儒敏的观点“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是比较客观实际地反映了当下国内教育的现状,是比较务实的教育态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在人生wub


就目前国内的现状而言,高考是相对讲最公平的一个考试(因为没有比它更公平的)。所以,不管是高中、初中或是小学的教育,更不论是小升初考试或者中考,实际上都应该在高考这个大的指挥棒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每次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时候,各省市要调整自己相应的中考政策以及命题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国家已经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整个教育体系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原因。在没有找到比高考制度更为公允、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之前,应试教育的杠杆还会一直保持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在呼吁“素质教育”,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

那么,就没有素质教育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看大家怎么去理解“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的概念相当宽泛,好的学习方法(诸如记忆法、思维导图、全脑开发),还有机器人编程,围棋、绘画、乐器等都可以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孩子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让他学习起来更轻松、更便捷,利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可以算作“素质教育”。

举个例子: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对于学生了解整个知识的体系框架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和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工具,迅速熟悉每一个学科的重难点及相关内容,


如果这么好的学习方法不能被学生使用,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帮助,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孰对孰错?孰重孰轻?这个一直没有定论,相信将来也不会有。毕竟“素质教育”也是需要有相关的指标来考核其成就的哦。

【程老师:致力于全脑开发师资培训和灵感写作的实践,欢迎多多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