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化能力?

HB849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首先是明晰知识学习的责任主体。我们从理论层面都非常清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主体,多数时候完全是一位客体,我们认为学生不会懂,我们认为学生需要我们老师多讲,学生才会听懂,追求学生口头上的听懂,这样的听懂是非常被动的,但是我们老师还是乐此不疲地努力地奉献着自己的精力。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许是认真记笔记的,也许还能参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其实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应付而已。

怎么做才算是学生成为学习责任的主体呢?那就是让学生来负责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巩固,问题的应用,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多练一点,还是少练一点,都由学生自己把控着。

例如:一个知识点教学时,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错题,我们老师喜欢的做法是把学生错题拿上来,老师在那里讲,讲完之后,学生当场都会点头说会做,可是作业练习检查时,又发现错误人数只是从当初的七个人变成五个人,都是同样的知识点问题,甚至会从七个人变成九个人。这什么会这样,老师在那里讲错题,声音很高,一下子吸引了刚才走神的孩子,孩子一回神,把老师讲的错误给听懂了,他接下来就这样做了。

如果依照责任主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安排,一共七位同学错,就让这七位同学上台展示错题,接着请同学们归类他们的错误是不是相同的问题,归类好之后让当事的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如果是因计算错误的,那就不必讲了。第三步就可以让解题正确的孩子上台来讲解解题思路。第四步补充不同的正确的解题思路。都由学生自己来讲,老师仅仅就是一位主持人,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解题思路、解题注意事项。不管是谁,在这一个过程中,都会有机会或是都有可能上台讲解,那么他对这个知识肯定就能内化了,其他同学也会是如此。

其次是调动全身心的感官参与学习。认真听,动手练,动嘴说,动脑思,一会在自己的书本上,一会在自己的草稿本或笔记本,一会在黑板上板演;一会自言自语说,一会儿小组内说,一会儿面向全班说;解题前的破题要思,解题时的方法策略要思,解题后的总结要思,运用也得思。那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从学习到内化,肯定的高效的。

例如学习人物描写的一组文章,首先就从人物描写的类别入手,让学生必须理清人物描写的类别,然后才好作出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别。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圈划人物描写中突出的方法,例如是动作描写,那么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圈画动词,圈画其他词语丰富积累,然后就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自己去思,自己动笔圈画,接着就是写批注,为什么是这个词?可不可以是别的词?这个词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你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特点?是褒义的词,还是贬义的词,或是中性的词来形容人物的特点,为什么?在汇报这些学习体会时,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互动,互动中的表达才会让学生自己越来越清晰,才会入心更深刻。

修辞也可以,为什么这个地方用比喻?有没有更好的比喻?……

这些都是学生在说,老师只是提供了思考的大纲,具体的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辩,这样的知识理解肯定是深刻的。

理解之后就得用,例如写班上两位女生吵架,我们可用到什么词?我们可以用哪些动词?我们可以用什么修辞手法?我们要写出人物的什么特点?用哪些词来形容他们的特点会更贴切?想了,说了,接着就可以写了。

最后,常抓常练课堂外、书本外的功夫。有些孩子,学习都是努力的,老师布置的都优质完成,可是考试中还有存在很多问题。知识的内化,不能只着眼于内在的,一时看去都非常明了的,其实这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做做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路得以梳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明了;我们可以做一做口算,扎实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失分,提升学习的自信,让自信促进孩子对知识内化的意愿;我们可以玩一玩词语接龙,有很多孩子的内心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可是让他用词来形容时,却是枯竭的,有了丰富的积累,孩子的语言表达才会有货;我们还可以多让孩子显化自己的知识,检测孩子的内化主要还是看外显,例如学生写一段话,我们可以计算这段话中的主要词语来看孩子对词语的积累及语言的表达水平。

这是曲线的内化,没有直接提升来得功利,但是,在这一慢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能融入。

总之,用我们老师的问题来引着孩子内化知识,形成知识内化的模式,一旦达到自动化模式,那我们孩子的知识内化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六和麦田


首先来说知识内化是孩子学习过程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知识内化”这个词近几年很少被提起,人们把孩子学习成绩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归结到课堂形式上,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和课堂形式有关,特别是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教学理念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被批判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新教育教学理念。

新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很多,但多数还是理论,实践起来难度太大。

课堂形式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更不应该形成套路,但是从最近几年的优秀课观察来看,走秀、作秀、学生问答形式禁锢的痕迹还是很浓的。一节看似满是新理念的优秀课不知道在台下排练多少时间,也不知授课教师需要背多少天稿子才能讲解自如。如果失去学生自身的知识内化过程,所有的课堂形式都是无效的,或者没有效力的。

知识内化对知识的反刍,是最大限度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

当前的课堂设置如同产品流水线,授课教师走马灯一般的来来往往,孩子们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的听课,然后接着听课,最后还是听课。孩子的学习看似是在高效率运转,但孩子们却没有一点儿时间用来扪心自问,老师讲解的内容到底会了没有,老师讲解的内容到底接受了多少,甚至老师上课都讲了那些东西,到最后也不知道一天学了什么。

想提高孩子的知识内化能力,就要给孩子知识内化的时间和情景。

有些教师其实是发现了这一系列问题,授课的时候不仅会主动放下讲解速度,甚至会停下即将讲解的内容,慢条斯理的帮孩子去分解当前知识的发生、细节、要点难点,其实这个慢条斯理的授课过程,对很多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要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把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过电影,快放、慢放,逐一镜头的对知识进行回想。

知识内化更多是培养孩子学习反思习惯,从反思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学习是进行知识的收割,收割来的知识如果不经过知识内化,终归是浅性记忆,是浅薄的知识,如果想把浅薄的知识变成深刻的知识,必须经历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知识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所学知识引发思考,通过辩证达到认知统一。反思中有知识的认知不足还需要去多提问、多沟通、多汇总,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