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內化能力?

HB849


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作些嘗試:

首先是明晰知識學習的責任主體。我們從理論層面都非常清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就不再是主體,多數時候完全是一位客體,我們認為學生不會懂,我們認為學生需要我們老師多講,學生才會聽懂,追求學生口頭上的聽懂,這樣的聽懂是非常被動的,但是我們老師還是樂此不疲地努力地奉獻著自己的精力。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也許是認真記筆記的,也許還能參與老師所提出的問題的思考,其實大多數學生只是在應付而已。

怎麼做才算是學生成為學習責任的主體呢?那就是讓學生來負責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思考,問題的解決,問題的鞏固,問題的應用,讓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過程,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多練一點,還是少練一點,都由學生自己把控著。

例如:一個知識點教學時,老師巡視發現學生的錯題,我們老師喜歡的做法是把學生錯題拿上來,老師在那裡講,講完之後,學生當場都會點頭說會做,可是作業練習檢查時,又發現錯誤人數只是從當初的七個人變成五個人,都是同樣的知識點問題,甚至會從七個人變成九個人。這什麼會這樣,老師在那裡講錯題,聲音很高,一下子吸引了剛才走神的孩子,孩子一回神,把老師講的錯誤給聽懂了,他接下來就這樣做了。

如果依照責任主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安排,一共七位同學錯,就讓這七位同學上臺展示錯題,接著請同學們歸類他們的錯誤是不是相同的問題,歸類好之後讓當事的同學講講自己的解題思路,如果是因計算錯誤的,那就不必講了。第三步就可以讓解題正確的孩子上臺來講解解題思路。第四步補充不同的正確的解題思路。都由學生自己來講,老師僅僅就是一位主持人,最後再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解題思路、解題注意事項。不管是誰,在這一個過程中,都會有機會或是都有可能上臺講解,那麼他對這個知識肯定就能內化了,其他同學也會是如此。

其次是調動全身心的感官參與學習。認真聽,動手練,動嘴說,動腦思,一會在自己的書本上,一會在自己的草稿本或筆記本,一會在黑板上板演;一會自言自語說,一會兒小組內說,一會兒面向全班說;解題前的破題要思,解題時的方法策略要思,解題後的總結要思,運用也得思。那麼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從學習到內化,肯定的高效的。

例如學習人物描寫的一組文章,首先就從人物描寫的類別入手,讓學生必須理清人物描寫的類別,然後才好作出判斷人物描寫的類別。接著,就讓學生自己動手,圈劃人物描寫中突出的方法,例如是動作描寫,那麼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圈畫動詞,圈畫其他詞語豐富積累,然後就從修辭的角度來看。自己去思,自己動筆圈畫,接著就是寫批註,為什麼是這個詞?可不可以是別的詞?這個詞寫出了人物什麼特點?你用什麼詞來形容他的特點?是褒義的詞,還是貶義的詞,或是中性的詞來形容人物的特點,為什麼?在彙報這些學習體會時,完全可以與其他同學互動,互動中的表達才會讓學生自己越來越清晰,才會入心更深刻。

修辭也可以,為什麼這個地方用比喻?有沒有更好的比喻?……

這些都是學生在說,老師只是提供了思考的大綱,具體的問題就是由學生自己去思辯,這樣的知識理解肯定是深刻的。

理解之後就得用,例如寫班上兩位女生吵架,我們可用到什麼詞?我們可以用哪些動詞?我們可以用什麼修辭手法?我們要寫出人物的什麼特點?用哪些詞來形容他們的特點會更貼切?想了,說了,接著就可以寫了。

最後,常抓常練課堂外、書本外的功夫。有些孩子,學習都是努力的,老師佈置的都優質完成,可是考試中還有存在很多問題。知識的內化,不能只著眼於內在的,一時看去都非常明瞭的,其實這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做做思維導圖,讓學生的思路得以梳理,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明瞭;我們可以做一做口算,紮實學生的計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計算失分,提升學習的自信,讓自信促進孩子對知識內化的意願;我們可以玩一玩詞語接龍,有很多孩子的內心知道是這麼一回事,可是讓他用詞來形容時,卻是枯竭的,有了豐富的積累,孩子的語言表達才會有貨;我們還可以多讓孩子顯化自己的知識,檢測孩子的內化主要還是看外顯,例如學生寫一段話,我們可以計算這段話中的主要詞語來看孩子對詞語的積累及語言的表達水平。

這是曲線的內化,沒有直接提升來得功利,但是,在這一慢的過程中,才讓我們的孩子真正能融入。

總之,用我們老師的問題來引著孩子內化知識,形成知識內化的模式,一旦達到自動化模式,那我們孩子的知識內化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六和麥田


首先來說知識內化是孩子學習過程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知識內化”這個詞近幾年很少被提起,人們把孩子學習成績差、學習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歸結到課堂形式上,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和課堂形式有關,特別是和一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關,認為“滿堂灌”的教學教學理念是陳舊的落後的應該被批判的,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新形勢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新教育教學理念。

新理念下的教育教學理論很多,但多數還是理論,實踐起來難度太大。

課堂形式不應該拘泥於某種固定模式,更不應該形成套路,但是從最近幾年的優秀課觀察來看,走秀、作秀、學生問答形式禁錮的痕跡還是很濃的。一節看似滿是新理念的優秀課不知道在臺下排練多少時間,也不知授課教師需要背多少天稿子才能講解自如。如果失去學生自身的知識內化過程,所有的課堂形式都是無效的,或者沒有效力的。

知識內化對知識的反芻,是最大限度把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

當前的課堂設置如同產品流水線,授課教師走馬燈一般的來來往往,孩子們一節課接著一節課的聽課,然後接著聽課,最後還是聽課。孩子的學習看似是在高效率運轉,但孩子們卻沒有一點兒時間用來捫心自問,老師講解的內容到底會了沒有,老師講解的內容到底接受了多少,甚至老師上課都講了那些東西,到最後也不知道一天學了什麼。

想提高孩子的知識內化能力,就要給孩子知識內化的時間和情景。

有些教師其實是發現了這一系列問題,授課的時候不僅會主動放下講解速度,甚至會停下即將講解的內容,慢條斯理的幫孩子去分解當前知識的發生、細節、要點難點,其實這個慢條斯理的授課過程,對很多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要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把所學的知識在腦海裡過電影,快放、慢放,逐一鏡頭的對知識進行回想。

知識內化更多是培養孩子學習反思習慣,從反思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學習是進行知識的收割,收割來的知識如果不經過知識內化,終歸是淺性記憶,是淺薄的知識,如果想把淺薄的知識變成深刻的知識,必須經歷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知識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所學知識引發思考,通過辯證達到認知統一。反思中有知識的認知不足還需要去多提問、多溝通、多彙總,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