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什麼意思?怎麼做才稱得上“學習”?

快樂的書蟲


學習是從有限的例子中,找出問題和答案之間規律的一個過程。只有舉一反三才叫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學習根本不叫學習,那叫記憶。


一、為什麼要學習?

從小家長和老師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但是從未跟我們解釋過:什麼是學習?以致於我們將記憶當作學習,甚至市面上所謂的教你學習的課程搞得比學習還難!

要解釋什麼是“學習”?怎麼做才算得上“學習”?那就要先要說清楚為什麼要學習?因為我們要理解我們所在的世界,理解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理解學習的本質。

二、什麼是學習?

學習其實就是找規律的一種過程,就是要從有限的例子中去找出所遇問題和尋求答案之間規律的過程,而所找出的規律叫做知識。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費曼可算是一個學習天才,他曾說過:

如果你沒有辦法用簡單的語言表述你所學習的知識,就沒有真正學會它。

學習就是用知識來壓縮原本無限的信息。

三、怎麼做才算是學習?

數學家華羅庚曾提出一個學習方法:

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意思就是儘可能地蒐集更多例子幫助你體會問題和答案之間的規律,當你真正學會的時候,這些例子就會被壓縮成知識。這就是案例學習法。


我剛開始學習社群運營時候就是先蒐集社群運營的案例,然後總結出這些例子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共同點就是社群運營操作的基本邏輯,不同點就是各自案例的特性,所以當我要一個社群運營的策劃時候,就可以直接套用基本邏輯根據公司特性進行策劃。

這就是學習,總結,假設,驗證的過程,就是一條有效的學習路徑。

四、如何持續更高效的學習?

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曾將自己一生學習高效方法總結成四個步驟:

第一步:明確目標,明確想學習的目標和內容,知道自己在學什麼?

第二步:以教促學,將所學習的知識用自己的理解進行復述出來或者交給別人

第三步:化整為零,如果當你在進行第二步以教促學的時候,發現並沒有辦法複述出來教給別人,就說明你對於這個知識並沒有完全理解,需要將一個大的概念進行分解成很多個小概念,查問題補缺板,把你不明白的點結合在一起,進行集中的處理。


第四步:總結提煉,將已經理解的基礎知識進行合併,用簡單的話、用大白話加上例子講出來。

只有通過以上4步,你才能真正的學會知識且越學越好!

【總結一下】

  1. 我們是為了理解解我們所在的世界,理解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而學習。

  2. 真正的學習是通過有限的例子去尋找問題和答案之間的規律,用知識來壓縮原本無限的信息。

  3. 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通過例子去找規律才算是真正的學習

  4. 使用費曼學習法:明確目標、以教促學、化整為零、總結提煉可以持續更加高效的進行學習。


來趣教育


學習

學的繁體字,《漢語大字典》的解釋是:“古文字或從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從子學爻於大人膝前。”現在的繁體字形,應屬“從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按《說文解字》,臼是聲旁。

“學”的上半部分是一個人雙手拿著一些木棍,下半部分是“冖”(意思是覆蓋,教導)和“子”(意思孩子)。所以整個一個“學”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拿著一些小木棍教孩子們算數。

習的繁體字,按《說文》的解釋是“數飛”, 指鳥類頻頻拍動翅膀試飛。“從羽,從白”。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認為羽是形旁,白是聲旁。

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經驗。

學習的廣義概念:

第一,學習表現為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或內隱或外顯);

第二,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第三,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因經驗的獲得而產生的;

第四,學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現象。


丫爸親子成長


學,古時與“效”等同(實際上同音),是仿效的意思。學的過程,就是仿效的過程。習,是雛鳥學飛之意,指應用於實際,亦即實操。學而時習之,意思是說學到的知識或技術、手藝等,如果有機會應用於實際,解決了問題,那麼就收穫了滿足感,學習之樂趣在此。這裡的“時”,不是時時、經常的意思,是得其時、遇到時機。

現在我們所謂學到了,往往是在能夠用來解決了切身現實問題的時候,遇到困難,經過思考,終於解決,這樣才會印象深刻,算是真的掌握了,也堅定了信念,認可這個知識點是對的,這時才有喜悅之感。那些光做紙面題目的,應用時一籌莫展,用錯了工具或理論,就叫紙上談兵,沒用過,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用,就會懷疑學來幹什麼,縱不痛苦,學再多,也不過是書呆子、酸秀才一名——其實孔乙己抓住機會想將知道的四種字型傳授一下,也是想應用一下場合,在他來說是樂趣所在,只是人們不給他這種機會,故而失望,他只是學的東西用不上,又沒別的謀生技能罷了,早兩年新聞又說某女博士自殺的,遺言就是學了那麼多,除了考試有用,沒有實際可用的場合,跟孔乙己就是一類,別去嘲笑的孔乙己那麼輕浮,現在的教育,教孔乙己的多了,老毛叫學生學工農兵下去實訓,真以為他腦子壞了?


TonyDeng


中國的文字是一字一意。學習的意思是中由學的意思和習的意思共同組成。學就是小孩子在房子裡寫字看書,以理論知識為主。習是小鳥練習飛翔的意思。對於孩子來講就是把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的練習的過程。所以學習既是書本,文字的認知,也是天地宇宙萬物變化的認知,更是把這種認知落實到生活中如何應用。中國文化理念自古都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古代的讀書人十六七歲就開始考科舉,二十歲出任官吏的十幾歲當將軍大有人在。就是因為古人從小到大讀的書完全可以讓他勝任。現在則不然,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大學四年,畢業了還什麼都不會幹的也很多。還有很多孩子吃飯穿衣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冷熱做。高考完書都燒了賣了,能忘的都忘了。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學習什麼?這實際也可以拆成兩個問題,學什麼?習什麼?學首先是識字,字就是學問,中國人的象形字畫的就是對自然萬物的認知,怎麼認知天地的,什麼是人,每個文字都是有含義的。古聖先賢溝通天地的文字叫經,小孩子學的就是經。經裡有智慧,經裡宇宙的奧秘。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習什麼?孔子也說過古人學六經,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演練生活中的場景,婚禮,祭禮,軍禮,練習奏樂,習舞,射箭,演繹天文地理農學等。

現代人學習什麼?好像什麼都學了,什麼都沒學。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利字當頭。是該靜下心來想想,學習到底是學什麼?社會在進步,照搬古人的學習的內容顯然不切實際,時代在進步,是否我們可以參照借鑑古人,總結出適合現在的人學習的內容和練習的項目呢。一家之言。


成長洞察


學習的定義

科普篇:是通過覺察,是用分享的方法產生新行為,從而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更快速的達到目標,更多元的賦能他人的過程。

大眾篇:養成新習慣。

我們不需要再記憶,而是運用,我們需要不是在知道,而是做到我們不是以知識為中心學以致考,而是以自己為中心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學習等於養成新習慣。人在生活過程中獲得經驗而產生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學習目標就等於彌補差距

缺啥學啥,確定目標從最差的一項開始學最高效,不對稱學只會事倍功半,南轅北轍。

自問三個問題,你想通過學習達成什麼目標?第二,要達成目標差距是什麼?第三,差距產生的原因有什麼方法能彌補?


多去尋找可執行的知識,能夠模仿一步步執行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大道理。學一個技能最快的方法現學現用,即學即用,不用不學,學了就用。


比如知識分為三類,習慣區,學習區,未知區。你上課有部分內容沒有聽懂,希望從未知區進入學習區,但此時真正需要做的是把學習區的知識實踐在行動區,真正產生價值,擴大習慣區,產生認知新認知水平。


當你閱歷不夠,思維層次沒達到,是沒辦法用大腦想清楚,高於思維層次的知識


小朋友不懂愛情,背誦再多的愛情箴言也沒意義,長大體驗初戀,甜蜜離別痛苦才會明白,此時應該做的抓住學習篇,在實戰上下功夫,然後為之前的知識就會懂一點。

總而言之,學習就是彌補我們當下的差距,並形成新的習慣。


多思考最近都養成了哪些新習慣,給你產生什麼影響,還有哪些習慣想要完成?

多為實踐找指南針。


糕小糕視覺筆記


學習的中心是獲得知識和經驗,讓人發生或可能發生改變。

在《說文解字》裡“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蒙也。”,習,"數飛也。從羽從白。凡習之屬皆從習。似入切"都包含了這個意思。

從心理學定義上解釋,“學習是個體在一定情景下由於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是以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為標誌的。

比如,孩子們在沒有學習四則運算法則之前是不能正確解答加、減、乘、除等運算問題,學習之後就可以了,這就說明行為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明顯的,但有些變化並不那麼明顯。比如今天教了孩子二十個新生字,我們聽寫他們的時候,可能只能寫下十五個。能不能說剩下五個漢字他們沒有學,只是說明掌握的並不紮實,因為這五個字已經不完全陌生,在再次見到他們時,孩子們可能會快速激發起自己的回憶,能夠知道它的讀音和大致意思,記住它的字形也比其他完全陌生的字容易。

學習引起的行為變化一定是相對持久的。

不管是明顯的行為變化,還是潛在的行為變化,只有改變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才可以稱之為學習。疲勞或者疾病都能引起一些暫時的行為變化。比如病痛、勞累都能讓我們煩躁不安,但當病痛消失,能力恢復後,這種變化也隨之消失了。而掌握了騎自行車或者開車的技能後,即使隔了很長時間,我們還是能夠很好的騎車或者駕駛,即使是略顯生疏,熟悉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重新的熟練起來。

學習的改變一定是有經驗或者練習造成的。

這裡說的經驗,既指我們在生活中切身行動獲得的相關經驗,也指我們通過系統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但僅僅獲得概念性的經驗與知識是不夠的,很多改變需要系統而反覆的練習才能達成。這就是我們在課堂上傳授相關知識後,需要領著學生們做練習的原因。

學習就是學、練、用。

通過學習的定義,我們就很容易瞭解真正的學習是什麼。其實學習就是學、練、用,首先就是掌握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否則就會出現“思而不學則殆”。然後通過思考、分析並不斷的有針對性的練習讓自己發生明顯或潛在的改變,才能算真正的學習,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意義,最典型的改變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過去自己不知道怎麼做,而經過學習自己明白或者知道怎麼做了,其實這種情景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應用。

學、練、用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生活中的很多知識、經驗都是在應用和練習中逐步發現和掌握的。我們總結了這些知識和經驗,為後人再次在相同的情境下更好地解決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與經驗去練習或解決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促進我們再次學習與總結。循環上升,才讓我們的學習和能力都隨之發展。


數學與邏輯


“學習”二字造字的確切操作意思是:

“學(學)”是用客觀實踐檢驗過的(F)文化知識(爻)解放、指導頭腦思想(冖子);

“習(習)”是主動不變,練“習”實“習”掌握初學到的文化知識,不斷改革創新(羽),成為“習”慣,不至於“白”學。

例如:學會電腦、手機操作,要主動不變,練習掌握了,熟能生巧,可改革創新,成為習慣,不至於忘了,白學了。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學習兩個字,拆開來,就是學加習。

學,就是教你的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如果有什麼不懂的,要虛心請教,直到弄懂學會為止。

習,就是複習,練習。也就是在學了之後,還要不斷反覆練習鞏固,直到熟練靈巧為止。

學習貴在行動、思考和堅持。只有一顆向學愛學之心,學習效率才最佳。


快樂的書蟲


這個問題問的可以😊

學習古人有古人的理解,現在有現在的理解。個人認為學習是對自己不知道的任何領域的瞭解都是學習。

怎樣才算學習了,任何一個事物,知識點都有它自帶的客觀規律,發生所需要的特定條件,你能夠掌握它的規律條件才算學習到了。

都說蘭花難養,你掌握好它的規律就不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