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深處的古村

“幽州”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遠到禹分九州,到漢十三刺史,再到隋唐的北方重鎮,更熟悉的就是五代十國的幽雲十六州,很多人還會脫口而出:“往日的北京”,相關的故事也能講上幾日。

可這些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幽州,已消逝在歷史長河的典籍裡,讓人難以親近。可能是大自然的饋贈,也可能是先人的堅韌,還可能是純樸綿延的傳承,我們今天得以在永定河峽谷裡,看到還生存著的最小幽州,一個伴著高山流水的幽州古村落。

峽谷深處的古村

幽州村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官廳鎮最南端,永定河峽谷東岸,是全縣海拔最低的地方,只有394米,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接壤,全村百來戶,400多人。

峽谷深處的古村

源自山西的桑乾河和源自內蒙的洋河到懷來交匯後,形成永定河,流經懷來官廳後,從北京天津進入海河,匯入渤海。永定河峽谷是永定河的上游,即從官廳水庫大壩到北京門頭溝沿河城這一段。峽谷地勢北高南低,河水經過高低不等的落差,時而奔流而下,時而輕輕飄過。這段有驚無險的水域,曾經是著名的“北方第一漂”峽谷漂流娛樂項目,吸引著大批探險、觀景、尋古的遊客。峽谷裡有很多跨越河水的橋樑,既有雄偉堅固的高架橋,火車飛度,也有水泥材質的拱橋,橫臥水面,又有枕木和鐵索搭建的簡易橋,村民往來。

石灰岩構成的兩側大山,高高聳立,陡峭挺拔,岩石層次細密,褶皺清晰,如同人手畫上去一般。藍天、綠水、灰山、黑石,在四季分明的氣候裡,伴著春綠、夏花、秋葉、冬雪,多姿多彩。引得探險尋遊的揹包客、單車騎友、自駕旅友絡繹不絕,就連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們,也要在這裡留下幸福的記憶。

峽谷深處的古村

峽谷中只有一條與北京交界的鄉間公路,路口在官廳大壩的西側。這條路在峽谷西岸,公路全長不過十九公里,但是由於穿梭於陡巖峭壁之間,隨山勢流水盤旋,最高處距離河面近百米,水泥路面又比較窄,僅一車能過,來往車輛要謹慎駕駛,遠觀早讓,因此速度會自然慢下來。緩緩行進間,可清晰看到峽谷深處不斷變幻的景色,特別是穿越隧道,過隧道透窗時,觀察峽谷,更有幾分山中仙人的意境。

峽谷深處的古村

在種滿了棗樹的路中,穿行三十里後,就可以看到坐落在河東岸的幽州古村了。

峽谷深處的古村

幽州村依山勢攀緣而建,層次分明又相互遮掩,恍恍中有如世外桃源。風和日麗的日子裡,河邊洗衣的少婦,點綴其間,頑皮的孩子,戲水打鬧,掩映在綠樹紅花青水裡,一幅田園畫卷。

峽谷深處的古村

進村需要過一座古樸的小鐵橋,上面鋪架著水泥枕木,有著結實橋墩支撐,走在上面穩穩當當,愜意而自得。

峽谷深處的古村

村中的古房大多為明清所建,有精工細做的青磚瓦木結構房,還有以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配以磚瓦的建築。還有的在石牆外,抹泥飾平的建築。其間紅瓦塑鋼材質的新改造房,增添了新顏色和新生活的氣息。

峽谷深處的古村

村中的路基本都是石頭路,在石屋石路間,會很容易找到古老失修的戲樓,陽光肆意穿過漏洞灑在舞臺上,戲樓牆上昨日的字跡隱約可現。遙想著當年的舞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粉墨登場。

峽谷深處的古村

村中多次搶救維修的法雲寺,經歷了廟宇、學校,而後在學生集中到官廳鎮中心校後,又輪迴到廟宇,高大的槐樹在灰瓦白牆紅門的映襯下,重新融入了晨鐘暮鼓。試問悠悠的他,還記得在這裡堅持從教三十多年的祁仲馬老師嗎?還記得他撇家舍業,在懷來剛剛解放,新婚三天,就來到這離家五十多里的小山村嗎?村裡純樸的老鄉記得他,他們很多家,三代都是祁老師的學生。

他們在流水繞村圍成的半圓型的河谷上,以養羊、種植棗樹為主。主產金絲小棗遠近聞名,據說皇宮裡秘製的八寶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幽州棗,才能有足夠的香甜。

在路邊上,他們會憨厚地致以笑容,在家裡,遇到冒然來訪的不速之客,也會熱情地請進屋裡,端出紅棗,和你聊七郎八虎戰幽州的楊家將故事,還會告訴你長城腳下,戚繼光將軍如何邊關練兵,老黨員們還會把平西遊擊隊如何傳播革命火種,積極抗日的事蹟傳揚。

峽谷深處的古村

據康熙宛平縣誌記載,幽州村清代隸屬直隸省順天府宛平縣。村子向南十五里,有明萬曆年營造,隸屬紫荊關管轄,扼守京西門頭溝地區和永定河峽谷的城防設施——沿河城,時刻保衛著通往北京的要害,可以想到這裡曾經的硝煙。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資源,阻隔八路軍的聯繫,在永定河沿線三五里就建一個碉堡崗樓,還在幽州建了修路指揮所。在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裡,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的老鄉會配合八路軍打碉堡,拔崗樓,在艱苦的時候,他們用棉花包在毛驢蹄子上,給隱蔽在大山深處的八路軍送糧送給養幽字有“沉靜而安閒”的意思。昔日裡,永定河峽谷的懸崖峭壁,造就了這裡重要的軍事地位,處在京西門頭溝出山要道上的幽州古村,就是連結中原和大漠的天然紐帶。日新月異的今天,這裡卻是交通相對閉塞,資源較匱乏,古風猶存的世外桃源。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景之餘,還會進入時空隧道,追憶昨日的繁華,曾經的榮光,這可能就是沉靜而安閒的幽州魅力吧。

峽谷深處的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