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什麼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育?

用戶8496298166742


我家孩子小學二年級,寫作業特墨跡,做事不上心!曾嘗試鼓勵他,也曾用獎懲的方式,他愛吃好的,愛玩(玩也不是很像樣),現在也快十歲了,特想過一個盛大的生日,即便用這些投其所好,想讓他改進,這時他便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毫無積極可言,當認不住動粗,他又一臉懵逼,感覺現在自己的好脾氣都沒了!

看了半天好像題主說的孩子“無所謂的態度”問題只有兩點:

1、寫作業特墨跡

2、做事不上心

然後舉了一個想給孩子過一個盛大的生日這件事,而且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想到給孩子過個盛大的生日就是“投其所好”,就能“想讓他改進”呢?難道是因為你說的“他愛吃好的,愛玩”嗎?

呃~~~我個人認為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應該還是你們有點問題。

性子慢不是毛病

比較巧的是我門樓上有個鄰居孩子就是“慢性子”,我舉一個例子最最普通的例子,別的小朋友見面叫一聲“叔叔好”非常乾脆利落,聲音中充滿了激情、氣勢。但是這個孩子說的時候你就有一種感覺——他應該是沒睡醒……現在這孩子都上初中了,還是這樣,走路慢悠悠的, 說話慢吞吞的,就連微笑你都覺得好像是在放放慢動作一樣——對了,之前瘋狂動物城裡的閃電聽到笑話之後半天才反應的那個樣子。

這個孩子的父母都是急脾氣,每次遇到他們在一起的時候都是那種爹媽嗷嗷的吆喝他做這個做那個,然後他就磨磨蹭蹭的慢動作,小時候一般聽不到他反駁什麼,這兩年偶爾的還能聽到他慢吞吞的反駁兩句,但是往往換來的還是一通指責。

我不知道你家是不是這種情況,但是就我見過的情況來說,往往這種孩子的背後都會有比較能絮絮叨叨的急脾氣父母。

其實慢性子也沒啥,這種人往往也更加沉穩,實際上也給你們少惹了不少事兒不是嗎?

作業墨跡的原因

做作業慢、墨跡這點我認為只是表象。

“慢”的原因除了孩子性子本身比較慢之外可能還會有很多的原因:

1、想別的事兒了。

這事兒也分情況:想跟作業有關的事情和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

2、學習遇到了困難,一直在思考。

3、學習沒有計劃性,所以做事兒慢吞吞,因為並沒有什麼需要他非常快就要完成作業然後要去做的事情。

我倒是覺得你可以嘗試多陪孩子一起寫作業好好觀察一下,看看孩子到底問題處在了哪裡。

而在學習上建議你跟孩子一起昨個學習計劃表,對孩子的預習、作業、複習以及拓展練習等做一個帶有時間安排的計劃表,然後監督孩子完成一段時間試試。

做事不上心

<strong>這個事兒其實是很難說的,對於孩子來說做事的時候因為經驗、閱歷的問題往往只會考慮很少的問題,這點和大人會截然不同的,我們不能用自己做事的習慣去要求孩子也要這麼做!說真的,我們小時候跟他們這個年齡還不一定比他們強啊。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給孩子安排一件事情的時候干涉太多,比如你告訴他做什麼事兒,然後你都把詳細的步驟告訴了他去做,或者你總是著急孩子為什麼做的那麼慢卻無視他在做的過程中的思考,那麼長期遺忘孩子做事兒的時候更多的就是純粹是“完成你的任務”,是一個執行者,而不是參與者。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去主動思考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題主可以嘗試一下“放手”!

你就讓孩子自己去做,憋住了!孩子做的過程你啥也別干涉,你就看著行了。

等孩子做完了之後你可以問問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安排的,如果沒問題那就算了,如果你覺得還有地方孩子考慮的不夠全面,那麼你可以給他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儘量少去發號施令讓孩子僅僅去執行,你放心吧,幾乎沒有多少孩子能跟上急脾氣父母們的要求的。

佛系就佛系吧

孩子就是一個“佛系”孩子,那麼就讓他佛系下去行了。

順應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肯定會更好,你非要把慢性子的人必成急性子這也不現實。

<strong>做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取決於前期的規劃、設計。

你把重點放在這裡,讓孩子做事有條理我認為就可以了。

至於快點、慢點的問題這個不是很重要——以學習為例,“速度”並不是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質量”才是關鍵不是嗎?

當然了,為了避免慢性子導致考試時候題目答不完,平常還是可以進行一下這方面的訓練的,起碼讓孩子有點時間概念。

最後還是說你們兩句吧:通過題主的問題描述,我認為題主應該真的是急脾氣,尤其是那段試圖通過過一個盛大的生日來達到讓孩子改進的目的——請問你問過孩子想要過一個盛大的生日嗎?按照慢性子的人的習慣來說,他們恐怕更喜歡的是“安靜”,而對於“熱鬧”他們往往更喜歡“看”而不是“參與”。所以在這事兒上我認為你還是在試圖“主導”孩子。與其搞個盛大的生日會,不如走出去,帶著好吃的,到外面野餐一下,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運動起來!平常帶孩子做點體育運動,會對“慢”有所改變的。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認真看題主描述,一個活波靈動習慣於耍“賴皮”的二年級學生躍然紙上,但一個過於好脾氣的媽媽也如影隨形。

從題主的描述和我自己觀察到的一些實際案例,再結合有關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分析,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提供幾點建議供參考:

1,溺愛養育、過度滿足造成的必然現象。

小學二年級就有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典型的在之前過於溺愛了。也許家長自己不認可,這也正常,一般溺愛孩子者都不會坦誠自己對孩子溺愛的。

現在物質富裕了,孩子的慾望滿足得過於容易,太過於輕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個延遲滿足的說法。

我記得小女在五六歲之際,喜歡上了《巴啦啦小魔仙》的漫畫書,非常喜歡,我答應她可以買,但是要掙到多少分可以買一本。我們一起把平時做的事情分作十項,每一項完成得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五分,完成的程度越好得分越高,不做就沒分。就這樣我們大約買了十幾本,後來這個遊戲有點累了,就想出來新的遊戲,最後把整套的《巴啦啦小魔仙》都買回來了。每買一本,她都看的愛不釋手,非常珍惜,因為一是喜歡,而是每一本書都有她的很大付出,付出之後有收穫這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小孩子比較純真,家長再提點她一下,更懂得珍惜。

2,任何一種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見效特別快的方法失效也快。

鼓勵也好、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真誠有度,不可空洞或者難以達到。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是一個目的,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態度,培養他正向積極的價值觀。

孩子的習慣在年齡越小的時候越容易養成,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必定形成一定的習慣,要想增加一樣習慣,必定捨棄一樣習慣,好習慣是受到拘束的,隨意的習慣是很容易的,人一般都是習慣於做容易的事情。所以家長要有一個恆定的習慣和態度。孩子的習慣有賴於家長的習慣和態度。

3,愛吃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十歲的孩子愛吃愛玩是本性,學習本身也可以化為一種遊戲。家長可以把作業通過一些事前的安排促使孩子去做,用玩和吃做為誘餌或者說做獎勵推動他去做,做到了就一定兌現,做不到就一定不能兌現。這只是原則,具體的做法家長還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斟酌。

4,家長要反思自己的問題,這個年齡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有點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去做。一是家長表現出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責任的體現,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耳濡目染對孩子是一種薰陶。有點家長總是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還抱怨孩子的作業多、壓力大,這種負面的影響也是耳濡目染的。二是引導孩分擔一點小家務,一個人在付出之後得到他人認可讚賞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好的,這種認可和讚賞是真正的激勵。

5,家長思想盡可能地能和孩子同步,學會換位思考還能再換回來。

說到動粗,孩子表現出來的懵,是因為孩子的思想和家長的思想不能同步造成的。這就更需要家長自我反思了。

如果能把這五點想明白了,孩子怎麼教育家長應該心中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先自我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快樂庭院


孩子對什麼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我想原因多半還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或是包辦一切讓孩子沒有選擇權,或是對孩子的關注不夠讓他心生失望,或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

孩子剛生出來確實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會在孩子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這種抹不去的烙印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1、請儘快把懲罰這種方式從自己的教育字典中撕掉吧。

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其實就是自己內在的教育理念是不統一的,不知道該用鼓勵還是該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其實特別多的經驗都證明:懲罰孩子會讓孩子的大腦變笨,在懲罰孩子的一瞬間,孩子內在是因為害怕被困住,智力幾乎不存在了,因為恐懼控制了孩子的大腦。

但孩子做了錯事,我們一定很生氣,這時候我們的表達方式就非常重要了,要以“我”開頭,而不是埋怨孩子如何如何。

例如孩子不寫作業被留在學校,你不要抱怨孩子說“誰讓你不寫作業,被留在學校活該”,這句話無疑是一根紮在還在心上最狠的刺。我們應該這樣說:看到你因為作業麼有寫玩被老師留在學校,我非常的心疼你,擔心你餓了,擔心你會不舒服。

其實我們在這樣的表達的時候,對孩子來講是讓他自己做選擇,選擇要按時完成作業,或是不完成作業,讓媽媽擔心。

2、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和孩子有關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做選擇。

如果說人生中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其實就是選擇權了。擁有選擇權的人,無疑會有一種遊刃有餘的感覺。

孩子3歲左右會開始挑衣服穿,5歲的時候會挑選自己的朋友,7歲的時候可能都可以自己支配零用錢了。

但是很多父母,為了省事,為了省時間,通常會替孩子做很多決定,有些孩子五六歲了還是讓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餵飯吃,可包辦的過程中,一定會伴有很多說教,而說教是非常無效的養育方式。

上小學的孩子,我們可以選擇讓他自己挑選做作業的時間,就寢的時間規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包括玩遊戲的時間也讓他有一定的空間。

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之後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可不是邏輯後果。邏輯後果類似於這樣:吃不完飯不能看電視。而自然後果是:你不帶雨傘,下雨了你會被淋溼。你不吃飯,一會就可能會餓了。

畢竟孩子的人生很長,自己選擇的路,要怎麼走,都要自己去決定。

3、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我有時候也會自省,我的陪伴是否是高質量的,每當我玩著手機時候,孩子在想什麼。雖然我做不到每次都用心陪伴,但我會用我的元認知能力,時刻察覺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去預測孩子的感受和內心。

當然我承認,要100%滿足孩子要求的陪伴,我們很難做到,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陪伴時間。

這段時間裡只有你和孩子,其它一切事情都要往後排,你們可以聊天,聊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和孩子有效連結,你才能聽到真心話,你們之間的感情才能開始流動。

孩子願意聽誰的話,就是那個跟自己關係更親近,對自己有更多愛的人的話,所以我們都要努力成為那個人,和孩子心連心,共同面對困難的人。


身為父母,確實不易,但並不是因為我們生了孩子就成為了父母,我認為是我們為自己的這個職位努力過,學習過,實踐過,才成了真正的父母。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觀念,請給我點贊,我會感謝你這隨手的一個動作,也正是這個鼓勵,才能讓我走的越來越遠。謝謝。


陽光小房子zxf


先看看你的陳述:“嘗試鼓勵”“用獎懲的方式”“投其所好”“自己的好脾氣沒了”——動

再看看孩子的表現:“愛吃好的,“愛玩”“無所謂的態度”“動粗又一臉懵逼”——靜

一動一靜,不同步啊!

從以上陳述來看,作為家長在孩的“較量”中,心理上你已經輸了。任你怎麼努力,孩子“我自巋然不動”,孩子無法理解你,你也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裡。

很理解你焦急的心情,分析一下孩子這樣表現的原因:

①可能是家長在某個階段,缺少對孩子的陪伴,讓孩子在心理上與家長有了距離,這種距離使孩子與你們的想法不同步,他無法理解你們的需求(心理上對他的),無形中把父母當成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你們再著急,他會無所謂。

②也可能是家長常常忽略孩子造成的。一般來說,孩子的喜怒哀樂懼是絲毫不會掩飾的。但如果以前你們經常忽略孩子的各種感受,少有分享他的進步的喜悅,少有分擔他的失意的痛苦。孩子在心裡就會認為他做好做壞,你們都無所謂,他自然就什麼都無所謂了。

鑑於以上原因(果真是那樣),給你以下建議:

①學會反省,勇於認錯。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一定全都正確。要時常反省,如果意識到某方面做的不夠好,要勇於承認錯誤。放低了姿態,孩子會重新審視你。對你的心理評價也會提高,自然與你的心理距離就拉近了。孩子可能會想:“父母和我一樣會犯錯,他們不再高高在上了。”,這是一種孩子式的平衡的心理感受。

②培養孩子一種興趣。前提是你要對這件事瞭解和感興趣,並徵得孩子的同意,然後陪伴孩子去發展這種興趣。這樣孩子與你就有了共同的愛好,就有了共同的話題,那你們可能會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③適當讓孩子學會分享,分擔。家長可以給孩子分享你生活中的點滴喜悅,一起和孩子承擔一些家庭責任(比如干家務)。經常這樣做,孩子會受影響,並主動分享他的點滴進步,主動承擔家務責任。

以上是與孩子正確溝通的方法,他最起碼可以讓你和孩子步調一致,心裡距離拉近。

希望幫到你。


格超梅上


一般來說佛系的孩子都有一個嘮叨,急躁的家長。而且才2年級,孩子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家長的言傳身教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關注家長做了哪些事情,而不去關注家長講了哪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