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作者/林碩(國家博物館),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清明前後,各地茶農是最繁忙,隨著明前茶的採摘,一場茶文化盛宴拉開序幕

中國的茶文化涵蓋茶德、茶道、茶藝等多個方面,通過沏、賞、聞、飲等步驟,達到精行儉德,靜心養神之目的,在歲月的長河中歷經千百年而不衰。

唐宋以來,世人奉陸羽《茶經》為圭臬,沏茶之時主要採取煮茶或點茶之法,並非直接沖泡茶葉。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陸羽所著《茶經》

煮茶是將“團茶”(又稱團餅茶)烤炙碾細,放入水中煎煮。火候則要嚴格遵循《茶經》當中的“三沸”:初沸在“沸如魚目,微有聲”之時,水量適中,調以鹽味;二沸在“緣邊如湧泉連珠”之際,先舀出一瓢水備用,繼而投入茶末;而“翻波鼓浪”則代表三沸來臨,先除水膜,再將二沸舀出之水倒入止沸,便可分酌茶湯了。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煮茶法

相對於煮茶,宋人更偏愛點茶之法:不再直接煎煮茶末,而是將其直接置之碗中,以沸水衝點,故名“點茶”。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沖泡沏茶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直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情況為之一變。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點茶法

起於草莽的洪武皇帝更認同田間農人使用茶葉直接沖泡的方法。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少年朱元璋》劇照

有其父必有其子,朱元璋的第十七皇子寧獻王朱權專門撰寫《茶譜》,大力提倡沖泡茶葉,對父親的理論系統整理,刊行於世。然而,由煮茶、點茶再到沖泡的流轉歷經了數百年,其間的見證者則是陸羽《茶經》與朱權《茶譜》。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寧獻王朱權所作《茶譜》

陸羽出生在唐玄宗時期,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士,乃是棄嬰,其本姓及出生年月皆無從考證。成年之後,他用《易經》占卜:本卦“水山蹇”,變卦“風山漸”,於是取“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當中的“陸羽”、“鴻漸”,作為姓名和表字。與今人直呼其名的習慣不同,古人皆稱表字以示尊重,故歷代典籍中“陸鴻漸”的使用頻率遠高與“陸羽”。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方鴻漸(陳道明飾),錢鍾書先生《圍城》中的主人公

非獨如此,在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裡,男主人公的名字也叫“鴻漸”。但是,與談吐不俗、瀟灑帥氣的方鴻漸不同,陸鴻漸卻其貌不揚,甚至是醜陋,且伴有口吃的毛病,行為舉止也迥異於常人。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陸羽像

陸羽並非從一開始就投身茶道,而是先以伶優為職業,編寫了大量幽默喜劇,作“詼諧數千言”,成為在竟陵周邊小有名氣的“諧星”。然而,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反唐,一舉攻佔洛陽,次年攻破潼關,兵鋒直抵長安。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安史之亂”成為唐王朝重要的歷史節點

一時間,狂飆突起,神州騷動,陸羽遂離開桑梓,結廬浙江苕溪,終日與山溪、苕花為伴;每有出遊,則一邊擊木一遍高聲吟誦詩歌,有時感時傷逝,則失聲慟哭,被大家稱為“當代接輿”。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苕溪風光

接輿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名喚陸通,表字接輿。當年孔子至楚國,陸通從他身旁走過,高唱“鳳兮鳳兮”,方有後世李謫仙“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雖然,陸羽、陸通是同姓,但從陸羽占卜得姓的故事可知,二人絕非本家。不過,兩位陸公均乃“狂士”卻系屬實,也都因此遭受過俗世的誤解與質疑。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接輿狂歌圖

安史之亂平定後,朝廷派遣御史大夫、宗親李季卿奉使河南、江淮宣慰。他途徑臨淮之際,有位名叫常伯熊的茶師前來獻茶。此君不但將《茶經》三卷倒背如流,更在陸羽的茶道思想之外,加入了很多頗具儀式感的環節,被譽為茶道風雅派大師,藉此博得李季卿的讚賞與青睞。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來到江南的李御史意猶未盡,又請陸羽前來討論茶道。但見茶聖身著平日裡穿梭于山林之中的粗布衣裳,和此前頭戴烏紗、身披黃衫的常伯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其隨身攜帶的茶具,比起後者精挑細選的茶器略遜一籌。凡此種種,讓李季卿對名滿江南的茶聖頗不以為然,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遂指使小廝用三十文錢草草打發了陸羽。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陸羽畫像

飽受凌辱的陸羽既厭惡李季卿這類附庸風雅、佯裝愛茶的權貴,更氣憤常伯熊之流違背了《茶經》中“精行儉德”的真諦,於是憤然寫下《毀茶論》,痛斥此種行徑。後世有人望文生義,認為陸羽創作《毀茶經》是不堪御史折辱,羞憤之餘撰文推翻《茶經》,實屬不明就裡。

皮日休:史上第一個陸羽粉

作為竟陵同鄉,飲茶成癖的皮日休成為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位陸羽粉絲,終日查訪、蒐集陸羽手跡。他對《茶經》推崇備至,認為“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陸季疵(陸羽)言之詳矣”,並對《茶經》作出了精準概括:“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飲之者,除痟而去癘”,無疑是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陸羽的頭號粉絲:皮日休

傳聞《茶經》的盛名遠布,就連北方的回鶻都派人前往朝廷求書,願意用千匹駿馬交換。這樁生意對缺少良馬的唐王朝而言自然穩賺不賠,天子立刻派人去查訪善本。皮日休聞訊,即刻前往獻寶,遂令回鶻人滿意而歸。自此以後,《茶經》書名更盛。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協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回鶻騎兵

“良馬換《茶經》”的故事是否屬實有待查證,可“良馬換茶葉”確是不爭的事實。唐宋以降,朝廷在邊關設立茶市,利用茶葉與周邊民族進行互市貿易,片片茶葉又被賦予了政治任務。為了禁止茶葉流向境外,政府在內地也實施“茶引法”,類似於現代的專賣許可證,不允許私下買賣。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古代茶引

待到明太祖時期,邊疆地區的“茶禁”更加嚴苛。有越境販茶者,即使皇室宗親亦明正典刑。安慶公主的丈夫歐陽倫,自恃為外戚駙馬,“數遣私人販茶出境”。事發之後,被朱元璋親自賜死,留下了“太祖斬駙馬”的佳話。除了管控茶馬貿易之外,明太祖還改變了兩宋以降的飲茶習慣。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明太祖朱元璋

他認為: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人皆崇尚點茶之風,過於繁複奢靡;同時,製作龍團(團茶)工藝繁瑣,耗時費工,且容易被各級官員巧立名目,層層盤剝。因此,朱元璋“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號召全民採取直接沖泡茶葉的方法沏茶,快速便捷,也符合明初穩定社會,恢復生產的現實需要。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寧獻王 朱權

為了推行父親“廢團改散”的主張,寧王朱權撰寫了《茶譜》十六則。這位王爺指出:世易時移,宋代以來的“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反倒是茶葉才能保留“自然之性”。此舉不僅是對兩宋茶道過於繁複的一種反動,也是恢復陸羽“精行儉德”的茶道本源。然而,朱權同志最初的理想並非著書立說,而是馳騁天下。他在太祖諸子當中以謀略見長,故受封塞外,鎮守大寧。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謀反,以詐力將驍勇善戰的朱權挾持到北平,相約中分天下。豈料事成之後,貴為天子的朱棣翻臉背盟,不僅沒有將蘇、杭富庶之地賜予朱權,反將其移至偏遠的南昌,甚至連一座新王府也不賜給十七弟,讓其搬入老布政司衙門。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影視劇中的朱棣形象(唐國強飾)

對於“永樂改封”,朱權始終耿耿於懷,頻頻上書嚮明仁宗、明宣宗等朱棣的後繼者抗辯,卻無濟於事。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從大寧到南昌

為了表明自己對朱棣一脈承襲帝統的排斥,文武雙全的十七爺決定著書立說,尤其是在茶道上繼承父皇朱元璋的衣缽,以此作為無聲的抗議。是故,我們在朱權的《茶譜》當中,既可以看到類似陸羽《茶經》的隱逸孤傲,又可從中品味出一絲憤世嫉俗的桀驁。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朱權畫像

朱權撰寫《茶譜》之時已近暮年,但壯心不已。他在開篇序言中洋洋灑灑地寫下“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內練之功”,將自己昔日橫刀立馬的萬丈豪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煮茶、點茶、泡茶——千年飲茶習慣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寧獻王朱權所作《茶譜》

值得一提的是,朱權不但醉心“茶道”,更是一位好古博學的大才子:儒林釋道、漢唐秘史以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他的藝術基因,也充分的遺傳給了自己的後代——其九世孫便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