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解讀⑩丨李鋒: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新型經濟全球化

系列解读⑩丨李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新型经济全球化

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中國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這是中國政府第3次公開發表“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報告,對5年多來的實踐進行了總結。

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了業內專家,他們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的現狀、成果和未來,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系列解讀①丨程國強: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把握“五個關鍵”

系列解讀②丨黃日涵:高峰論壇之後,如何看中國企業“走出去”

系列解讀③丨劉衛東:“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帶來八大貢獻

系列解讀④丨翟東昇:“一帶一路”已進入第二階段,要以項目建設為重點

系列解讀⑤丨張茉楠:“一帶一路”凸顯新型國際合作框架五個重要特徵

系列解讀⑥丨陳文玲:中國主動參與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系列解讀⑦丨柯銀斌:企業應以構建全球商業共同體為新目標

系列解讀⑧丨孫敬鑫:“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帶來四方面啟示

系列解讀⑨丨徐佔忱:從共建“一帶一路”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盡顯東方智慧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合作仍是主導力量,但是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衝擊讓許多國家擔憂。近六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創新合作模式,豐富了新形勢下多邊主義的實踐,推動了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為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實踐。面對逆經濟全球化思潮,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發展之所需、沿途人民之所盼,積極推進多邊貿易和區域經濟合作,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典範。2013年至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6.5萬億美元。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佔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13年的25.0%提升到了2018年的27.4%。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也穩步發展,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進出口額達977.6美元,同比增長18.4%,佔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達14.1%,比2016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

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正在成為雙邊服務貿易的重要增長點。共建“一帶一路”不再是過去“你輸我贏”或“你贏我輸”的舊模式,而是福及全體、惠澤各方成的新平臺,將推動各國實現經濟融合、發展聯動,實現合作各方的的雙贏、多贏、共贏。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動能。互聯互通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釋放沿線國家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在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過程中,大幅提升了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不僅為沿線國家加快發展創造了新動能,還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鐵路、公路、港口、能源管道以及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僅有利於促進要素跨國流動的有機銜接,實現便捷高效,也有利於提升國際設施通達水平,促進各參與方公平的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中國與希臘共同建設的比雷埃夫斯港合作之初的集裝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93位,經過雙方多年的共同努力,2018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排名上升到第37位,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港口、歐洲第四大港口。美國學者帕拉格·康納在《超級版圖》一書中強調,當前正處於一個超級全球化的階段,一幅全世界範圍內互聯互通的超級版圖正在形成,圍繞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啟動的一大波連接歐亞大陸的基礎設施投資,正在促進各國共享資源與繁榮。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正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世界經濟發展的紅利因此不斷輸送到這些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研究組的量化貿易模型結果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將推動“發展中的東亞及太平洋國家”的GDP平均增長2.6%至3.9%。2018年,中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近年來,中國進口需求迅速擴大,為國際貿易發展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2018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2.14萬億美元,增長12.9%。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298.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4億美元,同比增長8.9%,佔同期總額的13%;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893.3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52%。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途徑。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旨在為各參與方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近六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不斷擴大相互市場開放,推動工作制度對接、技術標準協調、檢驗結果互認、電子證書聯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推動沿線國家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提升,大幅度促進了商品、人員、資金、信息、技術跨國界的順暢流動,為建立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系列解读⑩丨李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新型经济全球化

<strong>2018年11月8日拍攝的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一角。(圖片來源:新華社)

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構建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形成“一帶一路”建設大市場,讓沿線各國的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收益更加公平。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中國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5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000多家企業參展,佔參展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參展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佔企業展總展覽面積的16.5%;參展展品涵蓋了農產品、日用消費品、服裝服飾等多個門類,既讓沿線國家分享中國龐大市場機遇,也為各國相互合作搭建公共平臺、為經濟全球化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又一個重要支撐。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行開放包容的發展模式,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應共同推動建立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的合作機制,構建互利共贏的經濟制度安排,幫助參與國家和地區奠定或改善經濟騰飛的基礎,推動人類社會通過和平發展而不是戰爭摧殘、善意合作而不是惡意打擊實現新的繁榮。2017年9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博鰲亞洲論壇巴黎會議期間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中方提出的重大倡議,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法方願與中方在共同遵守相關規則和標準的基礎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亞歐大陸和非洲的繁榮穩定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規則體系,促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國際主義和全球主義,形成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長效機制。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探索改進和完善國際規則的途徑和方法,創新多邊合作方式,推動商品和生產要素跨國界順暢流通,促進科技發展、文明進步和各國人民交往,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和持續健康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維護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建立的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平臺。共建“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以開放為導向,堅持普惠共贏,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不管處於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內在需求和要求,共建“一帶一路”的能量在沿線國家不斷蓄積,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國家不斷加入進來。共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平臺,向一切願意參與其中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歡迎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8年來華進行正式訪問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日方願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2019年4月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提出,雙方將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歐盟互聯互通戰略、泛歐交通運輸網絡對接。共建“一帶一路”為其他國家深化與中國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新平臺和試驗田,各國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新時代中國發展進程,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和機遇,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總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及相關國家和地區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找準共同的行動方向提供了新方向、新機遇和新路徑,有利於各參與方簽署雙多邊合作協議、規則和備忘錄,將各方的發展願景轉化為共同的合作方案,推動實現新型經濟全球化,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責編/張廣琳 審校/劉夢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