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阿坝州理县的杂谷脑镇


理县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理番厅志》记载:杂谷脑名存7个朝代,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在此屯兵筑城,杂谷脑原属苍旺土司管辖,清雍正年间曾与此置杂谷脑直隶厅,乾隆17年灭苍旺土司,改土归流置五屯其地乃为杂谷脑屯,1952年建杂谷脑镇。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东南与汶川相通,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

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2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县名为理县。

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

李德裕颇有战略眼光和讲究斗争策略,他并没有把这筹边楼纯粹作为军事要塞,而是将此楼作为交际场所,与少数民族首领勾兑关系,联络感情。因此,在他任上的六年间,唐朝与吐蕃在川西相安无事,为边境的和谐安宁做出了很大贡献。太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


筹边楼楼檐的琉璃瓦多数已呈瓦砾,碉花角楼,仍然翘立在风风雨雨中。杂谷脑河傍着楼脚蜿蜒而去,左对面的熊耳山,山顶上一突兀的长园形大石,象极了熊的耳朵,右对面的笔架山,微微俯视,似要用一支笔,蘸尽杂谷脑河水,把这几经劫难,饱含沧桑的筹边楼写尽。

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苏区决策筹边楼上,经此楼北上翻越雪山,过昔草地、留下长征脚迹,为解放边疆建立新中国铺平道路,正因如此,“筹边楼”的历史价值就显得额外深远。

传说吐番王统一了这一地区后,委任了一些地方长官。这里的老官,即后来的长官土司苍旺的先祖,欲建一城堡在今理县境内。于是他踏勘了许多地方,都不满意,最后在今杂谷脑地区察看时,看见这里的山脉走向是群龙聚会,猛虎守山之势,立即被其吸引;

忽然天空掠过一群大雁,地上回山飞鸟也立即欢鸣歌唱,长官觉得是个好兆头。加之当夜他留在此地住宿,夜里梦见飞虹挂彩照。于是决定在此建城垒寨。命名为"嘎相朝",藏语的意思是"吉祥城"。后来汉字书写时因译释的关系便写成它的谐音“杂谷脑”三字了。【四川阿坝杂谷脑镇,1917年。摄影: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