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作腰,加哪两个字最好?

寂灭轮回-情殇


清风拂翠柳,淡月浸梅花。

清风拂翠柳,淡月浸梅花。

好多人回答,说明头条的阅读群体文化水平不错呀。看大家都注释,我也重新注释下。

清风拂翠柳,的拂就不用注释了,用这个的朋友很多,也明白了。

淡月浸梅花,的浸好像还没有朋友用。

我的意境是,淡淡的月光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像水中清流又像云中银霜,不知不觉,就淹没了凛冬高傲芬芳的(白)梅花。

水平有限,请大家指正。


精密科技测量情感技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字,称之为“给诗加腰”。

题主所问,自有出处。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历史上本无苏小妹其人)、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古之诗人墨客在以上情景画面中已经将“做腰”回答的淋漓尽致了。所以,现如今面对此题作答不免诚惶诚恐,班门弄斧之意油然而生,无奈又掩饰不住内心的冲动,或许受先人之启发,不妨一试。“轻风拂细柳,淡月润梅花。”这“拂”与“润”请君不吝赐教,以为如何?


【注:所引之典故摘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行燊1


我们先来分析题意:轻风、淡月是名词,细柳、梅花也是名词,要在两个名词之间加一个字来作腰,可以有很多字,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家的选择:

一、大家选择:

1、轻风()细腰大家选择:

折、扶、揉、语、吹、照、咬、瘦、K、摇、舞、吟、拂,之类;

2、淡月()梅花大家选择:

寻、吐、弄、筛、失、揍、使、O、映、暗、罩、照,之类 ;

二、我的意见:

1、轻风()细柳:

a、折、吹、咬、瘦、K、摇,言词不雅,蛮横粗鲁;

b、扶、揉二字有求沾黏之意,舞字有疯狂之象;

c、k字母意义不明不白;

d、拂字妙,轻重恰到好处,此我一字师也!



2、淡月()梅花:

a、吐、弄、筛、失、揍、使,言词不雅,蛮横粗鲁 ;

b、寻、使、映、暗,无情无意,言词不雅 ;

c、O字母意义不明不白;

三、我的答案:

轻风拂细柳,淡月润梅花。

1、轻风拂细柳

轻风、细柳,情意绵绵,温柔飘渺,轻风拂细柳,多么温柔、祥和,如痴如醉!

2、淡月润梅花

淡月、梅花,月色朦胧,梅香四溢,淡月润梅花,相互滋润、衬托,美景如画!


咬文嚼字,出乖显丑,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斧正!


贵龙时空学


好多人回答呀!

热闹!

好久没看到诗词类的问题了,看到就忍不住点了进来,看了许多高手的答案,真的都很厉害,很有才华。

本来都准备放弃回答了,因为我发现该有的答案都有了,再回答一些类似的,意义不大。

不过转念之间,突然有了不同的想法,于是就也来参一咖。

大家都用动词,我想是不是可以不用动词呢?

于是就想到了这样一句:

清风绿细柳,淡月白梅花。

刚刚想到这句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一般,细柳不就是绿的吗?梅花不也是白的吗?还非要用这么关键的一个字写出来,这不是对此一举,于是便准备放弃。

可刚一转念,脑海中却出现了这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既然春风能绿江南岸,那清风绿个细柳有何不可?淡月白个梅花也没什么不可的吧?

既然是诗自然就不能只有两句,索性在加两句上去。

四季

清风绿细柳(春),

淡月白梅花(冬)。

夜雨枯千树(秋),

映日红睡莲(夏)。

秋句中枯是指枯黄,同样是一种色彩。

就这点水平了,说的不好,请指正!

当然了,好不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你的评论和点赞!






小小二哥2


以吾观之,应是“清风拂细柳,淡月弄梅花”。

古诗词极重对仗,亦重意境。这两者分别加腰,自然不是如今的现代诗体裁,在同样的位置上选字,必定要有共同点。

清风、细柳,二词一出,便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柳枝摇曳的画面,夕阳河畔,柳树葱郁,一汉服女子缓行自若,俄而会回首河上舟中景。



柳枝当然不会自己动,有柳枝,有风,微风拂过,妙境天成,此处取“拂”,应为恰当。

淡月、梅花,也是以景映情,一种淡淡的情感跃然纸上,淡月与清风对应,风月之事,雅好也。

细柳与梅花,皆为常植,也是文人墨客好咏之物,花柳之事,也常于诗词中出现。

既然前面是“拂”,那么后面也需要一个相应的动词,月与花之间,看似联系不多,也是可以把这种不同的意向组合在一起的。

月落霜华,点点星光洒在梅枝之上,给这个夜晚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趣意,自然,不止于愁绪。

这种光的倾泻,更像是在轻抚梅花朵儿,美人嗅香,芳踪绕梅。
侍弄,就比较符合此时的感觉,取“弄”与“拂”对应,即成其句。


浮沉于史


孩童以“轻风逐细柳,淡月弄梅花”作诗尽显调皮活泼,动静和谐。

青年人以“轻风摇细柳,淡月戏梅花”作诗,尽显风花雪夜,情意浓浓。

中年人以“轻风抚细柳,淡月照梅花”作诗,尽显关怀呵护,爱意无穷。

老年人以“轻风访细柳,淡月探梅花”

作诗,尽显安祥周到,心底安然。

我以旁观姿态作诗为“轻风观细柳,淡月赏梅花。”




人伴贤良品德高A


我为什么要回答一个已经有近两万个答案的问题呢?并不是我比别人高明,只是许多人给的答案乍一看都很好,写得挺美,但多数是隔了。所谓隔,简单的说就是上下联无关,隔景或隔意。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也是写得很美。“细柳”是春天的意象,而“梅花”主要是冬天的意象。想想陆游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想想费玉清唱的《一剪梅》,大量经典作品都能印证。也就是说,添的这二字非常关键,不然就会产生隔景。


比如这张来自网络上的画,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这是画的“春夏秋冬”,柳、荷花、雁、梅花,这些代表了四时的意象,显然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

柳和梅同时出现问题不大,“细柳”比“新柳”春意要浓了一些,“轻风”这风儿也是温柔的,此时我想梅花正在飘零。

我对:轻风扶细柳,淡月落梅花(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虽不甚高明,只图合乎于情理之中✍🏼


海玉的未名阁


就知道头条芝士份子多,我也来冒充一下。

题目是: 清风西柳,淡月梅花。

要求:加字。

其实吧这个题目答案是有标准答案的,但是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答案并不唯一。我就不扯淡了,写写我的看法。

清风 吹 西柳,淡月 望 梅花。

好了完结散花,大家点赞鼓掌👏,顺便收藏,回家给孩子讲讲,某年某月某日,在某app上有一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把一个对联轻描淡写,随意加字,简直是信手拈来,分毫不差。妙哉妙哉。。。。。



名字太长忘了叫什么


看这个问题想起文豪苏轼。

一日,东坡与小妹、黄庭坚三人闲聊品茶,当然少不了对酒赋诗,把酒言诗。苏小妹当时对二人出的就是这道题。

苏东坡对: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认为不美。“摇”“映”二字平淡,俗气,

黄庭坚对:轻风舞细聊,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认为,拟人更加生动,但韵味不足。

两人大不服气:你如何对?

苏小妹: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却是另一番意境,苏黄拍案叫绝。

如果要我来加腰,我更喜欢:

轻风扶细柳,淡月映梅花。

你会怎么对?


启智


‘’春风细柳,淡月梅花",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作腰,加那两个字最好?

上联:春风吹细柳,

下联:淡月照梅花。

上联:春风戏细柳,

下联:淡月闹梅花。

春风时而吹来,把柳枝似嘻戏一般,忽而摇动,忽而聚停。白云飘飘时明时暗,把梅花似嘻闹一般,忽而红艳,忽而暗影摇摆,可说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