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红叶882


别看都是“自毁长城”的大罪,但秦桧与欧阳修,角色真不同,欧阳修挨骂少,因为“量刑轻”。

先说“秦桧陷害岳飞”,这个靠“挟虏势(金国)以邀君”爬上宰相高位的小丑。秉承金国主子“必杀飞(岳飞)”的指示,将打得金人“此间震恐”的大英雄岳飞下狱害死。这出靠杀民族英雄换“卖国资格”的丑剧里,他就是“男主角”。落得至今被人狠踩猛踹?那是罪有应得!

但同为丑剧,北宋“狄青蒙冤”却还不同。同样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欧阳修,该负多大责任?就得看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狄青:从“宠儿”到“众人推”

在文恬武嬉风气到高潮的北宋仁宗年间,狄青的脱颖而出,堪称异类。

狄青,字汉臣,出身山西汾阳平民家庭。他16岁替兄长顶罪充军,戴着脸上一行“金印”开始戎马生涯。这个当时被称为“贼配军”的身份,理论上一辈子也难出头,但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宋夏战争爆发,敢战的狄青大显身手,又在名相范仲淹的悉心栽培下,读得满腹兵法韬略,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一代良将。

而在当时一度被西夏杀得稀里哗啦的战场上,横空出世的狄青,更成了出鞘神剑:他与西夏大小二十五战,每次都戴着凶恶铜面具冲锋在前,然后就如狂风呼啸般完爆对手,累计“斩捕酋虏万余”,杀得西夏精锐“无敢当者”,就这么打出大宋西线边陲的和平。

如此捷报频传,也叫穷出身的狄青,迅速在大宋政坛蹿红。特别是宋夏战争最艰苦的几年里,面对战争焦头烂额的大宋文臣们,更把忠勇的狄青当做“宠儿”。韩琦庞籍等“政坛精英”们,或是曾对狄青大力提拔,或是不停盛赞狄青的战功。就连欧阳修,也曾对狄青妙笔生花:“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

而皇佑四年(1052)的平定侬智高之战,更让四十四岁的狄青到达人生巅峰:他因战功晋升为枢密使,更红透了汴京城,以至于每次狄青出行,汴京的士兵百姓们都纷纷围观,连道路都常被拥堵。可他这如日中天的人生,也从此陡然扭转。

就是从就任枢密使开始,狄青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对他“力捧”的文臣同僚们,却各个对他变了脸。比如老上级庞籍,就拼命反对他出任枢密使,另一位老上级韩琦,则从此对他阴阳怪气。另外大小文官们,隔三差五就是雪片般奏折送上,全是变着花样骂狄青。这位为国征战近三十年的老军人,竟是转眼间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狄青蒙冤”这场悲剧的序幕,也就此拉开。可是,为什么?

二、文臣们的真实心思

狄青的遭遇,后世也有“聪明人”,找出了各种理由。比如说狄青“武将跋扈”。可事实是:对敌人凶狠无比的狄青,待人接物却谦逊无比。更从不肯虚报战功欺骗朝廷。做人做事做官,都是中国良将的典范,所谓“跋扈”,纯属抹黑。

另一个“理由”,也是流传已久:北宋防范武将,生怕武将得势,重演晚唐五代藩镇祸国的悲剧。所以那些“喊打”狄青的“北宋精英”们,也是“为国为民的苦心”嘛。可问题是,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武将“恃宠而骄”甚至“恃宠而贪”的例子从来不少。那些“北宋精英”们为何视而不见,偏偏逮住谦逊自律的狄青“下嘴”?

而狄青的另一些遭遇,也证明了这些文臣的真实心思:狄青的部下焦用犯了小错,却被韩琦一怒处决。狄青愤然替焦用求情,说焦用为国血战,是好男儿,却只换了韩琦一声冷笑:当兵算好男儿?科场登第才是好男儿。保家卫国的军人,在这些“名臣”眼中,命如草芥。

在枢密使任上,连官职比狄青低的枢密副使王尧臣,都敢当面嘲笑狄青脸上的“金印”。到了狄青担任枢密使的第四年,他家里失了火,就有人说狄青家冒怪光,狄青养条狗,就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长角。天上出现个彗星,就有人说是狄青招来的。愤怒的狄青找宰相文彦博辩解,就换来文彦博冷漠一句:朝廷疑耳——就黑你,不解释!

这悲剧,哪里是什么“防范武将”,就是因为出身低的狄青,动了文臣们的“奶酪”,所以高官们构陷,各级文官跟风,把一位护国英雄,黑到体无完肤。这是“仁宗盛世”时代,北宋政风恶化的缩影。

那欧阳修扮演了什么角色?比起文彦博等“主谋”来,欧阳修确实是个“跟风”的。可他痛骂狄青的几封奏折,却也成了重要补刀:在欧阳修的“飞扬文采”下,汴京闹水灾,就因为狄青是“未萌之患灾”,甚至“唐之朱泚”,就是狄青的“前朝版”。也就是说,只要狄青做枢密使,唐朝“顺天之乱”的战火,就是分分钟的事。简直字字句句,把狄青往死里坑。

“补刀”如此凶狠,狄青还能说什么?只能主动辞去枢密使,黯然贬去陈州。朝中的文臣们却还不罢休,经常派人打探狄青动向,直到次年狄青郁郁而终,才算满意。这个“满意结果”里,欧阳修的角色,恰如民国一位文豪的话:“帮闲的最可恶”。他就是个“帮闲”的。

根子上的病,却还是一个党争恶化,自私到极度短视的北宋政风。狄青去世七十年后,“靖康之耻”前夜的北宋,已只剩了一群连马都不会骑的禁军,和一座即将蒙难的汴京。再也不会有下一个狄青横空出世,解救这场危难——如此大宋,不配拥有那么好的狄青。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宋论》、《武溪集》


我们爱历史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虽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并不像岳飞那样,被抓进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狄青最后其实是郁闷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根据野史记载,有一次,他们家乡一个绰号“铁罗汉”的小混混横行乡里,与狄青的哥哥狄素发生了冲突,结果狄素失手把他打进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由此,狄青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狄青是个神人。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罪犯进入军队之后,为了进行区分,必须要在脸上刺字。于是,狄青的脸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狄青作战勇敢,于是受到了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青睐。军队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作战英勇的将帅了,两个人非常高兴。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飞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嫉妒和反对。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脸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么高的职位,这是违反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结果,转天启狄青就把这个“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顿,韩琦大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发现狄青手下的将领克扣军饷,就将其斩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为所动。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最终,庞籍说动了仁宗,仁宗决定通过封赏狄青的两个儿子来答谢狄青。不过,后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并不是仁宗意识到狄青的价值,而是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员捕风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诰刘敞跟仁宗说,他发现狄青家夜晚经常发出奇光,这个景象和当年朱温篡唐一摸一样。


其实,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让百姓家点蜡烛,以此防止火灾。结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诉狄青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烧纸祭奠亲人。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来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商议皇位问题,不知怎么又说到了狄青。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后来狄青来到陈州任地方长官,但也只是个挂名,并无实权。仁宗还对他不放心,每个月两次专门派宦官前来探问,其实就是监视。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兮兮说事儿


当我们评价狄青的时候,很大程度不该拿他和岳飞对比,狄青是命好版的——宋江。

我们看一下狄青的发迹轨迹就知道了:

1. 因为命好,所以升官

与岳飞不同,狄青的出身是充军的犯人,用水浒传举例的话,狄青就是林冲、杨志、武松、宋江、卢俊义这样的人。早年打仗时候狄青表现的中规中矩,所以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但随着名臣尹洙的推荐后,狄青很快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

一般来说,这种有案底、有前科的人,不管战功如何,都不容易升官的,所以有感于北宋政治环境较好,狄青不但升官了,而且范仲淹居然肯教他,建议他读《春秋》之类的作品。也正因文化水平的提高,狄青几年后就升官了,成为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2. 不识时务,得罪满朝文武

当时,恰逢范仲淹和韩琦为了争夺变法领袖地位而发生内斗。平心而论,范仲淹和韩琦之间的斗争并不像后来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路线之争,不管二人谁掌权,都是”庆历新政“的改革者,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其实是:怂。

但是狄青作为范仲淹举荐提拔的人,居然在这时候将范仲淹的嫡系刘沪、董世廉拘捕关押,最终将二人折磨致死。从而彻底叛出范仲淹的嫡系,转投韩琦怀抱。

这一次,狄青彻底得罪了范仲淹系,以及断送了此前他在西北的全部声望、人脉。

然而,随着韩琦的改革措施:整治军务的举措开始实行,偏偏狄青的部下顶风作案受贿被抓。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事情,狄青显然没有预料到后果的严重性,于是上书向韩琦求情。韩琦盛怒之下说了这么一段话: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乔峰说的:我乔峰堂堂七尺男儿,岂能与你这样的小人齐名!

既然老大发话了,韩琦一脉的人自然全部得罪干净。好死不死,此时的韩琦和范仲淹又和好了!

狄青里外不是人。

3. 得罪满朝文武

随后就到了我们称道的狄青的人生巅峰:平定侬智高之乱,斩敌5000。

事实上,北宋可以做到这点的人虽然不那么多,但比狄青优秀的也不少。那些人都没有封为枢密副使,狄青凭什么?结果狄青因为仁宗皇帝赏识,顺利升官。结果升官之后,狄青又开始排挤他的上级,枢密使高若讷。

要知道,高若讷是文彦博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狄青已经把满朝文武都得罪了。

这时候,谁碰狄青谁死。

然而,欧阳修对狄青的抨击,却显然你变成了一股”清流“:

欧阳修对狄青的抨击,并不用那些阴谋论的逻辑构陷,比如秦桧的“莫须有”。而是直接在奏折里胡说,要“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但实际上,这个批评,是针对仁宗皇帝的。毕竟是仁宗皇帝力排众议提拔狄青,坏了官员升迁的规矩。而且欧阳修并没打算真的害死狄青,只是希望将狄青流放,说白了,就是保他。

《宋史·欧阳修传》说:“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欧阳修)请出之(指狄青)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当然,狄青还是无法领会欧阳修的苦心,被贬之后不久就郁闷死了。

说实话,像狄青这种得罪满朝文武的人,欧阳修根本犯不上亲自撸袖子去弹劾他,毕竟当时狄青招摇过市,谁都想弄死他,何况提拔狄青的仁宗皇帝病重,一旦病死,狄青必死。此时让狄青远离是非之地,真的很难说欧阳修是构陷狄青。

一般来说,宋史对欧阳修的评价,基本是当时文官集团对欧阳修的看法,明坑暗保。而后人将欧阳修与秦桧相提并论,一方面是在侮辱欧阳修,另一方面,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酒骑风


相比秦桧案中的岳飞被害,为什么很少有人说狄青被害与欧阳修的关系呢?

1.岳飞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大

北伐统一天下是万民心愿,符合历史潮流,岳飞正是抓住这个民心来扬名立万的。不过一将成名万骨枯。不能轻言战事。

这就是岳飞的历史价值。同时也造就了岳飞家喻户晓的大名。

2.狄青知名度多大?

3.秦桧位高权重,且不得民心。很快就倒霉了。

他不仅是主和派,他还是操办人,还参与了岳飞案,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责任。何况秦桧权倾朝野,当时位极人臣。

4.欧阳修名声显赫,而且提拔了两个重要人物,祖上欧阳修名声也好。

5.何况欧阳修当时没有内忧外患,狄青案没有涉及民族大义。

总之是人遇事,事遇人。事件性质不同,人物影响力大小也不同。


用户72902096647


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是事实,但拿出来和秦侩陷害岳飞相比是不太适合的,两者表面上看起来是单纯的将相不和,实际上是各自历史背景下政治力量角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知名度差一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 狄青的知名度及流传度。狄青前后二十五战,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可谓战功赫赫,其统帅作战能力绝对不亚于岳武穆,当时的君臣以及后世的帝王将相文人等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但讲到流传度上是远远比不上岳鹏举的,关于狄青我们记住的也许只是史载他作战时披头散发,戴铜面具的怪异形象而谈到岳飞、拜影视作品和评书所赐,我们知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豪气冲天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神秘无比的《武穆遗书》等等。史家有论——北宋多相,南宋多将,狄青的故事也许只是仁宗朝那些传奇人物(范仲淹、包拯、韩琦、富弼、欧阳修、吕夷简、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的点缀罢了。

  2. 欧阳修不是纯粹的反派。<strong>提到欧阳修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醉翁亭记》、《卖油翁》想必折磨过在座的各位(请熟读并背诵默写此文),但今天不是讨论他的文学成就,我们要讲的是欧阳修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北宋文官集团对武将的态度。我们知道两宋重文轻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太祖的出生和夺位过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鉴于此,宋朝国策武将地位很低且制度上层层限制终于达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狄青的出现却冲击着这个局面,狄青以行伍出生因战功而做到了掌兵的枢密使的职位<strong>,按照旧制武将出生最高才只能做到枢密副使,这深深触动了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他们高傲,他们怕狄青成为下一个赵匡胤,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弹劾,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官民住处受损严重本来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却被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先生扣锅子到狄青身上,古代讲究天人感应,最后狄青被以熟状的方式调岗以致最后郁郁而终。欧阳修只不过是做了他为臣子的担忧算不得奸佞,将他和秦侩对岳飞造成的伤害相提并论语气是有点重的哈!

  3. 秦侩个人以及南宋初期复杂性。提到奸相和谋害忠良秦侩千百年来总是逃不出这些名号的,读书入仕不求流芳千古但做到遗臭万年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有人说他是金国的间谍,杀岳飞是卖国;有人说杀岳飞是赵构借了秦侩的手真正的凶手是宋高宗,秦侩只不过是背锅侠;也有人说两者都有、毫无疑问秦侩是一个话题人物,南宋的那段历史也是迷的很,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构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只想着偏安一隅,不思靖康之耻,岳飞可以是他手中用来和谈的盾,但绝不是他进攻的矛。但是岳飞这个盾是进攻性很强的,所以过刚易折,折断的执行人叫秦侩。<strong>


寻仙问道2017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

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武穆(指岳飞) 者,亦袭(欧阳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书认为,欧阳修之所以弹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为了保护狄青。

比如,《宋史.欧阳修传》是这样记载的:“修(欧阳修) 请出之(指狄青) 于外,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载:“(欧阳修)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奏章有:《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

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

但是,现在我们读欧阳修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很难看得出有什么“回护”之意。

不说别的,单拿一句“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来说,这“国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欧阳修把这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回护”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当然会被吓得半死了。

而当宋仁宗看了欧阳修的奏疏,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压力就更加大了——皇帝这么做,摆明了就是相信了欧阳修的话,怀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狄青郁郁而终了。

不用说,就是被吓死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少人提欧阳修这个害人的行径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欧阳修与狄青并无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触目惊心于唐末五代各藩镇的拥兵自重、威胁中央,见惯了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之类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具有一定正义性的。

二、欧阳修主观上并非要置狄青于死地,而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重现。所以,茅坤等人才会说欧阳修削减狄青的权势,是“爱护”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恶道路。

三、狄青是死于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血腥味不浓,引起关注度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桧。

秦桧陷害岳飞,一方面是要报答金人对他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笔肮脏的交易——“杀(岳)飞始得和议”,即是在落实和贯彻其一贯的投降路线。

还有,秦桧陷害岳飞,施行了残暴的“拉胁”酷刑,还斩杀了张宪、岳云,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慑,影响力巨大。

所以,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补一句,明末袁崇焕赴双岛悍然行凶、残暴杀死边将毛文龙,倒有秦桧杀岳有几分相似。


覃仕勇说史


“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这个说法不全对,狄青抑郁而死,是因受到当时文官集团的排挤,但文官集团并没有置他于死地的想法,只想把他调出京师。然而,以欧阳修的政坛和文坛地位,在诋毁狄青一事上有着“领头羊”的主导作用。

狄青出身贫寒低微,少时因代兄受过,被刺字于面,而且文化程度低,虽然勇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但也难免遭到文官的鄙视和排挤。

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朝廷一直都有着“恐武症”,生怕“黄袍加身”之类的篡位事件随时发生。因而如何防范武将是所有文官及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价值观。看着狄青这个出身低、文化低的武将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枢密使,得到皇帝的宠爱,文官集团作为辅助最高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必然对狄青越来越鄙视和反感。

或许,这种鄙视和反感带有妒忌成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能干的始终比不过能说的,一个不懂官场险恶的武官又怎能斗得过一群有心陷害的文官。

欧阳修上疏诋毁狄青,字里行间多有蔑视和不敬,是因无法摆脱当时“恐武症”的束缚。政治集团之间非友即敌,各派无时无刻不在斗争之中,并非你“人畜无害”就能安然无恙,因而正与邪、对与错很难下定论。


倚斋听风雨


这个就是典型的气死人不偿命!狄青是被气死的,虽然欧阳修是主谋,是欧阳修设计把狄青贬官在家的,但是狄青郁郁寡欢郁闷气死则是在其被贬官好久之后了,这与秦桧陷害岳飞导致岳飞被押到清风亭处斩是完全的两码事。

其次,陷害狄青并不是欧阳修一个人的事。这是一个团伙性作案。当时的时政朝局是为宋朝权臣范仲淹搭档狄青武将,狄青是给范仲淹当小弟的,范仲淹升官发达的时候他也跟着升官发达,范仲淹的政敌设计陷害范仲淹的时候狄青也跟着一损俱损。所以呢,欧阳修的主要目的是干范仲淹,狄青是躺枪背锅的。

第三,狄青死得早,风头被岳飞盖过。狄青是北宋时候的名将,他虽然带兵守御边疆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差,这辽国跟西夏都没有直接威胁到宋朝内地百姓的安全;而岳飞是在北宋灭亡时候挺身而出挽救宋朝于危难之中的,当时的宋朝内地百姓都是家破人亡匆忙逃难的,因此对岳飞的形象自然会记得更清楚。

第四,好与不好全凭文人一支笔。欧阳修等人是文人,他们很擅长玩这种文字游戏。比如,在野史里把狄青塑造成奸臣形象,这个在《杨家将》里就有,杨家将的最早剧情是把狄青设计成公报私仇处处跟杨家为难的人,这直接混淆了狄青的人设。


优己


提问者可能是张冠李戴了!排挤掉狄青的是文彦博,论名气还真比不了欧阳修。欧阳修的来头大了去,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其造诣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欧阳修是个刚正不阿,且心胸豁达的人,这也是其一生不怎么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下三烂的事情他真做不出来。而且,欧阳修特别赏识狄青,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许: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文彦博为人怎么样且不说,但肯定会在皇帝面前混的很开。在《三侠五义》或是《白眉大侠》两部小说中,文彦博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都是以积极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说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历史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但在对待狄青这件事上却表现的心胸狭隘,也是很大的败笔,甚至成为其人生的一个污点。

文彦博当时的官职为同平章事,与官居枢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彦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为宋朝文臣骨子里自带三分的优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领兵打仗的将军。一介武夫怎么也能和养尊处优的文人平起平坐呢,这就是文彦博耿耿于怀的关键点。于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迹,仁宗听了又冒出了冷汉。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长达17年,这在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当时的三镇节度使王忠嗣战功显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讲究“出将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落到王忠嗣手中,于是编织了许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结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准备杀掉王忠嗣,幸亏大将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贬外地,不久郁郁而终。

狄青与王忠嗣的命运结局很相似,但文彦博与李林甫和秦桧又有本质的区别。文彦博排挤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秦桧杀害岳飞是为了达到投敌叛国。所以说,文彦博并没有秦桧一样的险恶用心,自然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飞的历史作用也不相同,虽然一生建功无数,但与岳飞并不在一个级别。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乱,当时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并没有得到宋朝的承认,宋朝一直视其为臣民。后来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视其为内乱,狄青不负众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称臣。同样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视作为平定内乱。而岳飞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最终被秦桧陷害致死关乎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题目提到的秦桧陷害岳飞和欧阳修(文彦博)陷害狄青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责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武将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后期的光荣传统,文彦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秦桧杀害岳飞完全由其一手操纵,并积极实施,目的是完成金国下达的任务,赵构只是无奈的接受罢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卖国求荣,秦桧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国史春秋


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事还值得商榷,狄青在泾原路抗击西夏立有战功,因受泾原路军事长官张亢挪用公款的牵连,被朝廷追责调查,欧阳修此时还出面替狄青说话,认为宋与西夏开战以来,狄青是涌现出来的少有的名将,其忠心耿耿,不会和张亢等人同流合污。

狄青后来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宋仁宗打算擢升狄青为枢密使,成为最高军事长官,宰相庞籍坚决反对。庞籍的反对是出于对狄青的保护,他认为从各方面来讲狄青还不足以担当此任,大宋的开国众勋太祖也只不过重赏财物,皇帝一旦破坏先例,狄青很容易成为他人的攻击对象。庞籍还认为狄青士兵出身,做了枢密副使已经顶了很大压力,如果再升为枢密正使,那帮文官肚皮不都要气炸了,庞籍是爱护狄青,实在不希望狄青因一夜暴名而遭到文官的嫉恨,被动地卷入政治斗争,毕竟狄青是纯粹的武人,没有政客的花花肠子。

可是仁宗头脑发热,偏偏还是执著地让狄青当上了枢密使,表面上仁宗是对狄青军事能力的肯定和宠爱,但实际上是将狄青推下了强敌环绕的陷阱,仁宗是好心办了坏事。在战场上穷凶极恶的敌人对狄青构成的威胁远不及大宋官场上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他们是群体行为,而不是个别攻讦。

这都得怪大宋的治国政策具有浓烈的文官政治色彩,重视文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宋朝皇权的“纵容”下,文官集团压制自己之外的武将集团,从一切可能之处阻止武将对核心权力的染指,杜绝让武将得势,维持文臣团队的既得利益。

所以狄青从此就如同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文官集团掌握的社会主流舆论开始环绕在狄青身边成为“温水”,随着舆论一波接一波的“加热”,狄青抑郁焦虑,惶恐不安。

社会上一会儿传言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一会儿谣传狄青家夜里出现光怪,又有传闻狄青身穿鲜黄色的袍子,甚至狄青家着火,有人问救火的有没有看到身穿鲜黄色衣服的狄青跑出来,鲜黄色可是皇帝的专利啊。大家似乎都看到过狄青的“异状”,心照不宣地认为狄青的怪事和历代开国皇帝的那些“异状”相似,只是一时半会没有抓到“反状”。


欧阳修只是点明了朝廷内外,庙堂上下的共识,他上书《论狄青扎子》,他曾经救过狄青,这次也无意伤害狄青,他肯定了狄青的功劳,也没有强调狄青的过失和缺点,但欧阳修提出难免狄青的部下不会拥戴其犯上作乱,欧阳修建议一个保护狄青的办法,让其外派居官调离京畿,朝廷也得以缓冲。

一波“加热”后再来一波,欧阳修再上《论水灾疏》,从水灾讲起朝政的得失,最后点到狄青问题,提到皇储问题,提醒仁宗赵家的皇位恐被他人染指。


此时文彦博又加入了欧阳修的队伍,他们都有君子的雅誉,都不是陷害忠良的奸人,相信他们都对事不对人,他们只是让仁宗及时将威胁宋王朝的一切隐忧扼杀在摇篮里,朝廷是不怀疑狄青,但有必要怀疑狄青的部下有可能造反。这里还有一段对话,仁宗坚持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反驳道“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仁宗哑口无言,他怎么再反驳呢,他的祖先也是军头掌兵出身篡了别人的朝代。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勉去枢密使,被贬陈州,到任后朝廷每隔两月就派人“探望”他,是一种监视,更是一种压力,狄青每次都害怕被赐死,不到半年便焦虑过度而死,终年四十九岁。狄青的死是仁宗不明就里无意中的伤害,是大宋文官集团的“杰作”,是朝堂政治攻讦的结果,是被舆论“温水”“煮”死的,不是欧阳修等少数人的作用,也不是在具体哪个人的政治私利推动下导致的结果。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欧阳修的作为自然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八十几年后,高宗和秦桧等人陷害岳飞,于前者相比其性质不一样,后者其中包涵着家国仇恨,民族大义。虽然都是武将功高累累受到裁制,前者是群体行为,甚至包括庶民百姓,你找不到一个具体负责的,是体制悲剧,但后者在国家存亡,民族危在旦夕之际,个别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自毁长城,这更能使历代史官不惜笔墨和老百姓刻骨铭心。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