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儈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為什麼感覺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紅葉882


別看都是“自毀長城”的大罪,但秦檜與歐陽修,角色真不同,歐陽修捱罵少,因為“量刑輕”。

先說“秦檜陷害岳飛”,這個靠“挾虜勢(金國)以邀君”爬上宰相高位的小丑。秉承金國主子“必殺飛(岳飛)”的指示,將打得金人“此間震恐”的大英雄岳飛下獄害死。這出靠殺民族英雄換“賣國資格”的醜劇裡,他就是“男主角”。落得至今被人狠踩猛踹?那是罪有應得!

但同為醜劇,北宋“狄青蒙冤”卻還不同。同樣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歐陽修,該負多大責任?就得看看事件的來龍去脈。

一、狄青:從“寵兒”到“眾人推”

在文恬武嬉風氣到高潮的北宋仁宗年間,狄青的脫穎而出,堪稱異類。

狄青,字漢臣,出身山西汾陽平民家庭。他16歲替兄長頂罪充軍,戴著臉上一行“金印”開始戎馬生涯。這個當時被稱為“賊配軍”的身份,理論上一輩子也難出頭,但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宋夏戰爭爆發,敢戰的狄青大顯身手,又在名相范仲淹的悉心栽培下,讀得滿腹兵法韜略,成長為文武雙全的一代良將。

而在當時一度被西夏殺得稀里嘩啦的戰場上,橫空出世的狄青,更成了出鞘神劍:他與西夏大小二十五戰,每次都戴著兇惡銅面具衝鋒在前,然後就如狂風呼嘯般完爆對手,累計“斬捕酋虜萬餘”,殺得西夏精銳“無敢當者”,就這麼打出大宋西線邊陲的和平。

如此捷報頻傳,也叫窮出身的狄青,迅速在大宋政壇躥紅。特別是宋夏戰爭最艱苦的幾年裡,面對戰爭焦頭爛額的大宋文臣們,更把忠勇的狄青當做“寵兒”。韓琦龐籍等“政壇精英”們,或是曾對狄青大力提拔,或是不停盛讚狄青的戰功。就連歐陽修,也曾對狄青妙筆生花:“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

而皇佑四年(1052)的平定儂智高之戰,更讓四十四歲的狄青到達人生巔峰:他因戰功晉升為樞密使,更紅透了汴京城,以至於每次狄青出行,汴京的士兵百姓們都紛紛圍觀,連道路都常被擁堵。可他這如日中天的人生,也從此陡然扭轉。

就是從就任樞密使開始,狄青突然發現,那些曾經對他“力捧”的文臣同僚們,卻各個對他變了臉。比如老上級龐籍,就拼命反對他出任樞密使,另一位老上級韓琦,則從此對他陰陽怪氣。另外大小文官們,隔三差五就是雪片般奏摺送上,全是變著花樣罵狄青。這位為國征戰近三十年的老軍人,竟是轉眼間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狄青蒙冤”這場悲劇的序幕,也就此拉開。可是,為什麼?

二、文臣們的真實心思

狄青的遭遇,後世也有“聰明人”,找出了各種理由。比如說狄青“武將跋扈”。可事實是:對敵人兇狠無比的狄青,待人接物卻謙遜無比。更從不肯虛報戰功欺騙朝廷。做人做事做官,都是中國良將的典範,所謂“跋扈”,純屬抹黑。

另一個“理由”,也是流傳已久:北宋防範武將,生怕武將得勢,重演晚唐五代藩鎮禍國的悲劇。所以那些“喊打”狄青的“北宋精英”們,也是“為國為民的苦心”嘛。可問題是,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武將“恃寵而驕”甚至“恃寵而貪”的例子從來不少。那些“北宋精英”們為何視而不見,偏偏逮住謙遜自律的狄青“下嘴”?

而狄青的另一些遭遇,也證明了這些文臣的真實心思:狄青的部下焦用犯了小錯,卻被韓琦一怒處決。狄青憤然替焦用求情,說焦用為國血戰,是好男兒,卻只換了韓琦一聲冷笑:當兵算好男兒?科場登第才是好男兒。保家衛國的軍人,在這些“名臣”眼中,命如草芥。

在樞密使任上,連官職比狄青低的樞密副使王堯臣,都敢當面嘲笑狄青臉上的“金印”。到了狄青擔任樞密使的第四年,他家裡失了火,就有人說狄青家冒怪光,狄青養條狗,就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長角。天上出現個彗星,就有人說是狄青招來的。憤怒的狄青找宰相文彥博辯解,就換來文彥博冷漠一句:朝廷疑耳——就黑你,不解釋!

這悲劇,哪裡是什麼“防範武將”,就是因為出身低的狄青,動了文臣們的“奶酪”,所以高官們構陷,各級文官跟風,把一位護國英雄,黑到體無完膚。這是“仁宗盛世”時代,北宋政風惡化的縮影。

那歐陽修扮演了什麼角色?比起文彥博等“主謀”來,歐陽修確實是個“跟風”的。可他痛罵狄青的幾封奏摺,卻也成了重要補刀:在歐陽修的“飛揚文采”下,汴京鬧水災,就因為狄青是“未萌之患災”,甚至“唐之朱泚”,就是狄青的“前朝版”。也就是說,只要狄青做樞密使,唐朝“順天之亂”的戰火,就是分分鐘的事。簡直字字句句,把狄青往死裡坑。

“補刀”如此兇狠,狄青還能說什麼?只能主動辭去樞密使,黯然貶去陳州。朝中的文臣們卻還不罷休,經常派人打探狄青動向,直到次年狄青鬱鬱而終,才算滿意。這個“滿意結果”裡,歐陽修的角色,恰如民國一位文豪的話:“幫閒的最可惡”。他就是個“幫閒”的。

根子上的病,卻還是一個黨爭惡化,自私到極度短視的北宋政風。狄青去世七十年後,“靖康之恥”前夜的北宋,已只剩了一群連馬都不會騎的禁軍,和一座即將蒙難的汴京。再也不會有下一個狄青橫空出世,解救這場危難——如此大宋,不配擁有那麼好的狄青。

參考資料:《宋史》、《隆平集》、《宋論》、《武溪集》


我們愛歷史


說起北宋名將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確實不如岳飛。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雖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並不像岳飛那樣,被抓進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狄青最後其實是鬱悶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並不如岳飛,故事也不如岳飛精彩,因此,人們更願意談論岳飛,而忘卻了狄青。

但是我要說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樣精彩,同時,通過狄青的遭遇,也可以瞭解到北宋時期“重文輕武”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狄青的早年生活:為哥哥仗義抵命,卻讓自己獲得了美名

狄青,字漢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於河東汾州西河縣,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陽縣。這個地方自古民風彪悍,因此,狄青從小就練得一身好武藝。

根據野史記載,有一次,他們家鄉一個綽號“鐵羅漢”的小混混橫行鄉里,與狄青的哥哥狄素髮生了衝突,結果狄素失手把他打進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鄉里的里正要將狄素扭送官府。這一幕,恰巧被16歲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義,他馬上站出來說,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來保護哥哥。

這時候,里正就轉頭去抓狄青。狄青說,你們先別忙,我覺得這個人還沒有死。若他真死了,你們再抓我也不遲。於是,狄青拼命搖晃這個混混兒,果然,混混兒吐水數升,活了過來。

由此,狄青名聲大噪,人們都覺得狄青是個神人。

或許是因為狄青練武的原因,他變得非常不安分,經常和人打架鬥毆。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還被帶到首都開封審理。史書上並沒有說狄青犯了什麼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開封,應該不會是小案子。後來,他被徵招到了宋朝軍隊之中。

狄青刺字從軍:從一個階下囚變成軍隊士兵

這裡,我們要稍微說一下,宋朝軍隊為什麼非常軟弱,在與金朝等政權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將和士兵,所謂“好男不當兵”,因此沒人願意當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軍隊,罪犯壓根就沒什麼作戰精神,能活命就不錯。因此,宋朝軍隊毫無戰鬥力。

罪犯進入軍隊之後,為了進行區分,必須要在臉上刺字。於是,狄青的臉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進入軍隊之後,訓練異常刻苦,最終從一個普通士兵成為了低級軍官。

從士兵到將領:狄青改變了宋朝每戰必敗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領李元昊建立了帝國,公開與宋朝決裂,隨後就開始攻打北宋的邊界。北宋緊急向西線增兵,狄青終於獲得了機會,狄青被任命為延洲(今陝西延安市)駐軍營指揮使,成為管轄五百人的軍官。

狄青作戰勇敢,於是受到了陝西經略副使范仲淹和韓琦青睞。軍隊中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作戰英勇的將帥了,兩個人非常高興。


范仲淹還特意送給了他一部《左傳》(可能是想讓他學關於),告誡他,將帥不知古今,不過是匹夫之勇。狄青於是潛心讀書,熟悉了兵法。

隨後,狄青的職位如火箭般開始上升,先後做到了涇原招討副使,並加授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和團練使的頭銜,後者可是禁軍的職位,帶領兩三萬人。由此可見,狄青已經快做到了武將最高的職位了。

後來,北宋又跟遼朝進行談判,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調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經略招討副使,負責河北的防區。

狄青官職飛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統的嫉妒和反對。尤其是你作為一個臉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麼高的職位,這是違反了“重文輕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職太高,遭到文官們的反對:以趙匡胤的故事說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賞他的韓琦,此時也開始對他輕蔑了起來,甚至產生了矛盾。有一次,韓琦設宴請官員們喝酒,宴會中有一個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兒”,意思就是臉上刺字的人。狄青當天沒有說什麼。

結果,轉天啟狄青就把這個“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頓,韓琦大怒。於是,找了個機會,發現狄青手下的將領剋扣軍餉,就將其斬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為所動。


雖然文官們上書彈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職繼續往上升。狄青又紛紛平定了廣源蠻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難得的大勝仗。

宋仁宗想讓狄青進入樞密院擔任樞密使,這就相當於國防部長了,可以掌管全國的軍隊。此前,樞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擔任,宋仁宗這一回想任用武將。

結果,宋仁宗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對,曾經支持狄青的宰相龐籍率先對仁宗說,想當初,太祖皇帝趙匡胤手下的大將慕容延釗和曹彬消滅南唐,都沒有獲得樞密使的職位,狄青的功勞怎麼能和他們相比。

最終,龐籍說動了仁宗,仁宗決定通過封賞狄青的兩個兒子來答謝狄青。不過,後來事情還是出現了轉機。這個轉機並不是仁宗意識到狄青的價值,而是文官之間的權力鬥爭。

有一個參知政事梁適上書支持狄青做樞密使,其目的是排擠現任的樞密使高若訥。按照宋朝的慣例,如果現在宰相出缺,頂上去的官員應該是樞密使,其次才能輪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當了樞密使,他是武將,朝廷不可能會讓他當宰相。於是,梁適可以掃清前面的障礙。

果然,他說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當了樞密使。這應該是狄青人生的巔峰時期。

狄青從人生巔峰跌落,歐陽修並沒陷害他,而是受到當時觀念的影響

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個文人集團的反對,文官們還經常拿他臉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員捕風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誥劉敞跟仁宗說,他發現狄青家夜晚經常發出奇光,這個景象和當年朱溫篡唐一摸一樣。


其實,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讓百姓家點蠟燭,以此防止火災。結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訴狄青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燒紙祭奠親人。

類似的謠言還說了很多,逐漸的,仁宗也開始有點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來翰林學士歐陽修等人商議皇位問題,不知怎麼又說到了狄青。

有人說,歐陽修陷害狄青。其實並不是這樣,歐陽修只是受那個時候觀念的影響,反對狄青做樞密使而已。

歐陽修說,武臣掌握朝廷的機密和軍情,這難道是國家之利麼?即使狄青本人沒有惡意,但是如果被軍人們擁戴,他不是就要反叛麼?

這完全是以趙匡胤陳橋兵變進行告誡。歐陽修是歷史學家,對於歷史非常瞭解。因此,仁宗被歐陽修說動了,開始想罷黜狄青。

宰相文彥博建議仁宗,索性給狄青宰相官銜,安排他到地方上賦閒。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後,前來喊冤,文彥博直接就告訴他,皇上罷免你,沒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聽後,大吃一驚,驚恐得連退幾步。

這與岳飛“莫須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後來狄青來到陳州任地方長官,但也只是個掛名,並無實權。仁宗還對他不放心,每個月兩次專門派宦官前來探問,其實就是監視。

狄青每天處在驚恐之中,結果在陳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終年50歲。

狄青就這樣,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為了一個悲劇。


兮兮說事兒


當我們評價狄青的時候,很大程度不該拿他和岳飛對比,狄青是命好版的——宋江。

我們看一下狄青的發跡軌跡就知道了:

1. 因為命好,所以升官

與岳飛不同,狄青的出身是充軍的犯人,用水滸傳舉例的話,狄青就是林沖、楊志、武松、宋江、盧俊義這樣的人。早年打仗時候狄青表現的中規中矩,所以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但隨著名臣尹洙的推薦後,狄青很快得到了范仲淹的賞識。

一般來說,這種有案底、有前科的人,不管戰功如何,都不容易升官的,所以有感於北宋政治環境較好,狄青不但升官了,而且范仲淹居然肯教他,建議他讀《春秋》之類的作品。也正因文化水平的提高,狄青幾年後就升官了,成為了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2. 不識時務,得罪滿朝文武

當時,恰逢范仲淹和韓琦為了爭奪變法領袖地位而發生內鬥。平心而論,范仲淹和韓琦之間的鬥爭並不像後來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的路線之爭,不管二人誰掌權,都是”慶曆新政“的改革者,這時候最好的做法,其實是:慫。

但是狄青作為范仲淹舉薦提拔的人,居然在這時候將范仲淹的嫡系劉滬、董世廉拘捕關押,最終將二人折磨致死。從而徹底叛出范仲淹的嫡系,轉投韓琦懷抱。

這一次,狄青徹底得罪了范仲淹系,以及斷送了此前他在西北的全部聲望、人脈。

然而,隨著韓琦的改革措施:整治軍務的舉措開始實行,偏偏狄青的部下頂風作案受賄被抓。這種槍打出頭鳥的事情,狄青顯然沒有預料到後果的嚴重性,於是上書向韓琦求情。韓琦盛怒之下說了這麼一段話: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喬峰說的:我喬峰堂堂七尺男兒,豈能與你這樣的小人齊名!

既然老大發話了,韓琦一脈的人自然全部得罪乾淨。好死不死,此時的韓琦和范仲淹又和好了!

狄青裡外不是人。

3. 得罪滿朝文武

隨後就到了我們稱道的狄青的人生巔峰:平定儂智高之亂,斬敵5000。

事實上,北宋可以做到這點的人雖然不那麼多,但比狄青優秀的也不少。那些人都沒有封為樞密副使,狄青憑什麼?結果狄青因為仁宗皇帝賞識,順利升官。結果升官之後,狄青又開始排擠他的上級,樞密使高若訥。

要知道,高若訥是文彥博的人。

說到這裡,我們發現,狄青已經把滿朝文武都得罪了。

這時候,誰碰狄青誰死。

然而,歐陽修對狄青的抨擊,卻顯然你變成了一股”清流“:

歐陽修對狄青的抨擊,並不用那些陰謀論的邏輯構陷,比如秦檜的“莫須有”。而是直接在奏摺裡胡說,要“為國家消未萌之患”,但實際上,這個批評,是針對仁宗皇帝的。畢竟是仁宗皇帝力排眾議提拔狄青,壞了官員升遷的規矩。而且歐陽修並沒打算真的害死狄青,只是希望將狄青流放,說白了,就是保他。

《宋史·歐陽修傳》說:“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歐陽修)請出之(指狄青)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

當然,狄青還是無法領會歐陽修的苦心,被貶之後不久就鬱悶死了。

說實話,像狄青這種得罪滿朝文武的人,歐陽修根本犯不上親自擼袖子去彈劾他,畢竟當時狄青招搖過市,誰都想弄死他,何況提拔狄青的仁宗皇帝病重,一旦病死,狄青必死。此時讓狄青遠離是非之地,真的很難說歐陽修是構陷狄青。

一般來說,宋史對歐陽修的評價,基本是當時文官集團對歐陽修的看法,明坑暗保。而後人將歐陽修與秦檜相提並論,一方面是在侮辱歐陽修,另一方面,也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酒騎風


相比秦檜案中的岳飛被害,為什麼很少有人說狄青被害與歐陽修的關係呢?

1.岳飛家喻戶曉的知名度大

北伐統一天下是萬民心願,符合歷史潮流,岳飛正是抓住這個民心來揚名立萬的。不過一將成名萬骨枯。不能輕言戰事。

這就是岳飛的歷史價值。同時也造就了岳飛家喻戶曉的大名。

2.狄青知名度多大?

3.秦檜位高權重,且不得民心。很快就倒黴了。

他不僅是主和派,他還是操辦人,還參與了岳飛案,這就意味著他要承擔責任。何況秦檜權傾朝野,當時位極人臣。

4.歐陽修名聲顯赫,而且提拔了兩個重要人物,祖上歐陽修名聲也好。

5.何況歐陽修當時沒有內憂外患,狄青案沒有涉及民族大義。

總之是人遇事,事遇人。事件性質不同,人物影響力大小也不同。


用戶72902096647


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是事實,但拿出來和秦儈陷害岳飛相比是不太適合的,兩者表面上看起來是單純的將相不和,實際上是各自歷史背景下政治力量角逐的結果,至於為什麼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知名度差一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 狄青的知名度及流傳度。狄青前後二十五戰,大破西夏;夜襲崑崙關、平儂智高之亂可謂戰功赫赫,其統帥作戰能力絕對不亞於嶽武穆,當時的君臣以及後世的帝王將相文人等對他的評價也是相當的高。但講到流傳度上是遠遠比不上嶽鵬舉的,關於狄青我們記住的也許只是史載他作戰時披頭散髮,戴銅面具的怪異形象而談到岳飛、拜影視作品和評書所賜,我們知道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豪氣沖天的《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還有神秘無比的《武穆遺書》等等。史家有論——北宋多相,南宋多將,狄青的故事也許只是仁宗朝那些傳奇人物(范仲淹、包拯、韓琦、富弼、歐陽修、呂夷簡、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的點綴罷了。

  2. 歐陽修不是純粹的反派。<strong>提到歐陽修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醉翁亭記》、《賣油翁》想必折磨過在座的各位(請熟讀並背誦默寫此文),但今天不是討論他的文學成就,我們要講的是歐陽修或者說以他為代表的北宋文官集團對武將的態度。我們知道兩宋重文輕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太祖的出生和奪位過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鑑於此,宋朝國策武將地位很低且制度上層層限制終於達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狄青的出現卻衝擊著這個局面,狄青以行伍出生因戰功而做到了掌兵的樞密使的職位<strong>,按照舊制武將出生最高才只能做到樞密副使,這深深觸動了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他們高傲,他們怕狄青成為下一個趙匡胤,所以他們抓住一切機會彈劾,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官民住處受損嚴重本來這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卻被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先生扣鍋子到狄青身上,古代講究天人感應,最後狄青被以熟狀的方式調崗以致最後鬱鬱而終。歐陽修只不過是做了他為臣子的擔憂算不得奸佞,將他和秦儈對岳飛造成的傷害相提並論語氣是有點重的哈!

  3. 秦儈個人以及南宋初期複雜性。提到奸相和謀害忠良秦儈千百年來總是逃不出這些名號的,讀書入仕不求流芳千古但做到遺臭萬年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有人說他是金國的間諜,殺岳飛是賣國;有人說殺岳飛是趙構借了秦儈的手真正的兇手是宋高宗,秦儈只不過是背鍋俠;也有人說兩者都有、毫無疑問秦儈是一個話題人物,南宋的那段歷史也是迷的很,但可以肯定的是趙構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只想著偏安一隅,不思靖康之恥,岳飛可以是他手中用來和談的盾,但絕不是他進攻的矛。但是岳飛這個盾是進攻性很強的,所以過剛易折,折斷的執行人叫秦儈。<strong>


尋仙問道2017




答: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歐陽修彈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勢,狄青最終也因此鬱鬱而終,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最早拿歐陽修陷害狄青與秦檜陷害岳飛相提並論的,應該是清人昭槤。

昭槤在所著的《嘯亭雜錄》中說:“歐陽公(歐陽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終以憂憤而卒。其後賊檜(指秦檜) 得以誣陷武穆(指岳飛) 者,亦襲(歐陽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書認為,歐陽修之所以彈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為了保護狄青。

比如,《宋史.歐陽修傳》是這樣記載的:“修(歐陽修) 請出之(指狄青) 於外,以保其終。”

《續資治通鑑》也載:“(歐陽修) 欲乞罷青(狄青) 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歐陽修彈劾狄青的奏章有:《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

明人茅坤評《論狄青札子》時,稱讚歐陽修“言人所難言,見人所不見,只緣宋承五代之後,歐公不得不為過慮,然亦迴護狄公”。

但是,現在我們讀歐陽修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極盡汙衊陷害之詞,很難看得出有什麼“迴護”之意。

不說別的,單拿一句“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來說,這“國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誣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惡不赦、株連九族的大罪,歐陽修把這頂駭人聽聞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別人怎麼說,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麼“迴護”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當然會被嚇得半死了。

而當宋仁宗看了歐陽修的奏疏,迅速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壓力就更加大了——皇帝這麼做,擺明了就是相信了歐陽修的話,懷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狄青鬱鬱而終了。

不用說,就是被嚇死的。

那麼,後世為什麼少人提歐陽修這個害人的行徑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歐陽修與狄青並無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過程中,觸目驚心於唐末五代各藩鎮的擁兵自重、威脅中央,見慣了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以及趙匡胤之類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具有一定正義性的。

二、歐陽修主觀上並非要置狄青於死地,而是想削減狄青的權勢,不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重現。所以,茅坤等人才會說歐陽修削減狄青的權勢,是“愛護”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惡道路。

三、狄青是死於殺人於無形的軟刀子,血腥味不濃,引起關注度不高。

我們再來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檜。

秦檜陷害岳飛,一方面是要報答金人對他的不殺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筆骯髒的交易——“殺(嶽)飛始得和議”,即是在落實和貫徹其一貫的投降路線。

還有,秦檜陷害岳飛,施行了殘暴的“拉脅”酷刑,還斬殺了張憲、岳雲,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懾,影響力巨大。

所以,秦檜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補一句,明末袁崇煥赴雙島悍然行兇、殘暴殺死邊將毛文龍,倒有秦檜殺嶽有幾分相似。


覃仕勇說史


“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這個說法不全對,狄青抑鬱而死,是因受到當時文官集團的排擠,但文官集團並沒有置他於死地的想法,只想把他調出京師。然而,以歐陽修的政壇和文壇地位,在詆譭狄青一事上有著“領頭羊”的主導作用。

狄青出身貧寒低微,少時因代兄受過,被刺字於面,而且文化程度低,雖然勇於衝鋒陷陣,屢立戰功,但也難免遭到文官的鄙視和排擠。

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朝廷一直都有著“恐武症”,生怕“黃袍加身”之類的篡位事件隨時發生。因而如何防範武將是所有文官及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價值觀。看著狄青這個出身低、文化低的武將在短短十餘年間一躍成為樞密使,得到皇帝的寵愛,文官集團作為輔助最高統治集團的主要力量,必然對狄青越來越鄙視和反感。

或許,這種鄙視和反感帶有妒忌成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能幹的始終比不過能說的,一個不懂官場險惡的武官又怎能鬥得過一群有心陷害的文官。

歐陽修上疏詆譭狄青,字裡行間多有蔑視和不敬,是因無法擺脫當時“恐武症”的束縛。政治集團之間非友即敵,各派無時無刻不在鬥爭之中,並非你“人畜無害”就能安然無恙,因而正與邪、對與錯很難下定論。


倚齋聽風雨


這個就是典型的氣死人不償命!狄青是被氣死的,雖然歐陽修是主謀,是歐陽修設計把狄青貶官在家的,但是狄青鬱鬱寡歡鬱悶氣死則是在其被貶官好久之後了,這與秦檜陷害岳飛導致岳飛被押到清風亭處斬是完全的兩碼事。

其次,陷害狄青並不是歐陽修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團伙性作案。當時的時政朝局是為宋朝權臣范仲淹搭檔狄青武將,狄青是給范仲淹當小弟的,范仲淹升官發達的時候他也跟著升官發達,范仲淹的政敵設計陷害范仲淹的時候狄青也跟著一損俱損。所以呢,歐陽修的主要目的是幹范仲淹,狄青是躺槍背鍋的。

第三,狄青死得早,風頭被岳飛蓋過。狄青是北宋時候的名將,他雖然帶兵守禦邊疆可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差,這遼國跟西夏都沒有直接威脅到宋朝內地百姓的安全;而岳飛是在北宋滅亡時候挺身而出挽救宋朝於危難之中的,當時的宋朝內地百姓都是家破人亡匆忙逃難的,因此對岳飛的形象自然會記得更清楚。

第四,好與不好全憑文人一支筆。歐陽修等人是文人,他們很擅長玩這種文字遊戲。比如,在野史裡把狄青塑造成奸臣形象,這個在《楊家將》裡就有,楊家將的最早劇情是把狄青設計成公報私仇處處跟楊家為難的人,這直接混淆了狄青的人設。


優己


提問者可能是張冠李戴了!排擠掉狄青的是文彥博,論名氣還真比不了歐陽修。歐陽修的來頭大了去,雖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登峰造極,其造詣用空前絕後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另外歐陽修是個剛正不阿,且心胸豁達的人,這也是其一生不怎麼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說,下三爛的事情他真做不出來。而且,歐陽修特別賞識狄青,也給了他很高的讚許: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文彥博為人怎麼樣且不說,但肯定會在皇帝面前混的很開。在《三俠五義》或是《白眉大俠》兩部小說中,文彥博出場的次數雖然不多,但都是以積極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說畢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實的歷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歷史對他也有不錯的評價。但在對待狄青這件事上卻表現的心胸狹隘,也是很大的敗筆,甚至成為其人生的一個汙點。

文彥博當時的官職為同平章事,與官居樞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彥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為宋朝文臣骨子裡自帶三分的優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領兵打仗的將軍。一介武夫怎麼也能和養尊處優的文人平起平坐呢,這就是文彥博耿耿於懷的關鍵點。於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蹟,仁宗聽了又冒出了冷漢。

在這裡我們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時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長達17年,這在歷朝歷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當時的三鎮節度使王忠嗣戰功顯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講究“出將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權利落到王忠嗣手中,於是編織了許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結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聽信讒言,準備殺掉王忠嗣,幸虧大將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貶外地,不久鬱鬱而終。

狄青與王忠嗣的命運結局很相似,但文彥博與李林甫和秦檜又有本質的區別。文彥博排擠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於一己之私,秦檜殺害岳飛是為了達到投敵叛國。所以說,文彥博並沒有秦檜一樣的險惡用心,自然也不會被世人所唾棄。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飛的歷史作用也不相同,雖然一生建功無數,但與岳飛並不在一個級別。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亂,當時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並沒有得到宋朝的承認,宋朝一直視其為臣民。後來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視其為內亂,狄青不負眾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稱臣。同樣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視作為平定內亂。而岳飛進行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反侵略戰爭,最終被秦檜陷害致死關乎到了國家的生死存亡,同時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對其恨之入骨。



所以,題目提到的秦檜陷害岳飛和歐陽修(文彥博)陷害狄青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責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憚的就是武將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後期的光榮傳統,文彥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秦檜殺害岳飛完全由其一手操縱,並積極實施,目的是完成金國下達的任務,趙構只是無奈的接受罷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賣國求榮,秦檜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國史春秋


歐陽修“陷害”狄青的事還值得商榷,狄青在涇原路抗擊西夏立有戰功,因受涇原路軍事長官張亢挪用公款的牽連,被朝廷追責調查,歐陽修此時還出面替狄青說話,認為宋與西夏開戰以來,狄青是湧現出來的少有的名將,其忠心耿耿,不會和張亢等人同流合汙。

狄青後來平定南方儂智高叛亂,宋仁宗打算擢升狄青為樞密使,成為最高軍事長官,宰相龐籍堅決反對。龐籍的反對是出於對狄青的保護,他認為從各方面來講狄青還不足以擔當此任,大宋的開國眾勳太祖也只不過重賞財物,皇帝一旦破壞先例,狄青很容易成為他人的攻擊對象。龐籍還認為狄青士兵出身,做了樞密副使已經頂了很大壓力,如果再升為樞密正使,那幫文官肚皮不都要氣炸了,龐籍是愛護狄青,實在不希望狄青因一夜暴名而遭到文官的嫉恨,被動地捲入政治鬥爭,畢竟狄青是純粹的武人,沒有政客的花花腸子。

可是仁宗頭腦發熱,偏偏還是執著地讓狄青當上了樞密使,表面上仁宗是對狄青軍事能力的肯定和寵愛,但實際上是將狄青推下了強敵環繞的陷阱,仁宗是好心辦了壞事。在戰場上窮兇極惡的敵人對狄青構成的威脅遠不及大宋官場上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他們是群體行為,而不是個別攻訐。

這都得怪大宋的治國政策具有濃烈的文官政治色彩,重視文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宋朝皇權的“縱容”下,文官集團壓制自己之外的武將集團,從一切可能之處阻止武將對核心權力的染指,杜絕讓武將得勢,維持文臣團隊的既得利益。

所以狄青從此就如同一隻溫水中的青蛙,文官集團掌握的社會主流輿論開始環繞在狄青身邊成為“溫水”,隨著輿論一波接一波的“加熱”,狄青抑鬱焦慮,惶恐不安。

社會上一會兒傳言狄青家的狗頭上生角,一會兒謠傳狄青家夜裡出現光怪,又有傳聞狄青身穿鮮黃色的袍子,甚至狄青家著火,有人問救火的有沒有看到身穿鮮黃色衣服的狄青跑出來,鮮黃色可是皇帝的專利啊。大家似乎都看到過狄青的“異狀”,心照不宣地認為狄青的怪事和歷代開國皇帝的那些“異狀”相似,只是一時半會沒有抓到“反狀”。


歐陽修只是點明瞭朝廷內外,廟堂上下的共識,他上書《論狄青扎子》,他曾經救過狄青,這次也無意傷害狄青,他肯定了狄青的功勞,也沒有強調狄青的過失和缺點,但歐陽修提出難免狄青的部下不會擁戴其犯上作亂,歐陽修建議一個保護狄青的辦法,讓其外派居官調離京畿,朝廷也得以緩衝。

一波“加熱”後再來一波,歐陽修再上《論水災疏》,從水災講起朝政的得失,最後點到狄青問題,提到皇儲問題,提醒仁宗趙家的皇位恐被他人染指。


此時文彥博又加入了歐陽修的隊伍,他們都有君子的雅譽,都不是陷害忠良的奸人,相信他們都對事不對人,他們只是讓仁宗及時將威脅宋王朝的一切隱憂扼殺在搖籃裡,朝廷是不懷疑狄青,但有必要懷疑狄青的部下有可能造反。這裡還有一段對話,仁宗堅持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反駁道“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仁宗啞口無言,他怎麼再反駁呢,他的祖先也是軍頭掌兵出身篡了別人的朝代。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勉去樞密使,被貶陳州,到任後朝廷每隔兩月就派人“探望”他,是一種監視,更是一種壓力,狄青每次都害怕被賜死,不到半年便焦慮過度而死,終年四十九歲。狄青的死是仁宗不明就裡無意中的傷害,是大宋文官集團的“傑作”,是朝堂政治攻訐的結果,是被輿論“溫水”“煮”死的,不是歐陽修等少數人的作用,也不是在具體哪個人的政治私利推動下導致的結果。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歐陽修的作為自然會得到公正的評價。八十幾年後,高宗和秦檜等人陷害岳飛,於前者相比其性質不一樣,後者其中包涵著家國仇恨,民族大義。雖然都是武將功高累累受到裁製,前者是群體行為,甚至包括庶民百姓,你找不到一個具體負責的,是體制悲劇,但後者在國家存亡,民族危在旦夕之際,個別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自毀長城,這更能使歷代史官不惜筆墨和老百姓刻骨銘心。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