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历史浩如烟海,留下了很多的遗珠到现在不为人知,仿佛被历史遗忘了,就这么静静的躺在时光的某个角落。可是当我们重新拾起某段历史时,才发现原来当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或人物竟然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在秦国历史上,就有一个人因为适宜的提出了适合当时秦国发展的策略,而让秦国迅速强大,为后世之君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个人就是司马错。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司马错是秦国人,名字比较有个性。可以说没有他的话就没有后来大秦帝国的辉煌。秦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比如白起王翦张仪等等。司马错是谁没有人知晓,就是他的后辈司马迁都比他有名。其实在历史上司马错不应该被忘记,当年和白起王翦一道并称为秦国的三大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是一位决定秦国命运的关键性人物。和白起王剪比较,不光是军事能力在战国是数一数二,政治方面的功劳也绝不亚于赫赫有名的商鞅。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公元前316年,也就是商鞅变法20多年以后。秦国正进行的一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辩论,辩论的双方一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而另一方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司马错。当时辩论的焦点就是秦国要群雄逐鹿一统中原,是往东走还是往西走这样一个战略定位的问题。张仪当时提出了大秦帝国要往东走,打击韩消弱楚魏控制战略中心地段的周王朝,他认为秦国现在强了,要当老大就得往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发展占领天下的制高点。这就是著名的争鸣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的战术。张仪辩才了得夸夸其谈说的满朝文武都是啧啧称赞,都赞成秦国要强大就得往东发展。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可是整个朝廷当中唯有司马错听了张仪的话露出鄙夷的神情,强烈反对张仪的这个观点。他认为这完全是把秦国推向死路,秦国现在的力量是强大,但是还不足以强大到往东发展,要想国家富裕必须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作为物质供应基础,要想让大秦国防强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国民财富作为军事产业支撑。想要成就将来的王业必须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品质。秦国现在战略劣势就是地小民贫国土狭小国民贫困。这么点家底如果脑子再不清楚,不审时度势贸然东进,和周边的强国死磕没有好果子吃,秦国迟早会被拖垮。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占领制高点就更不用说了,周虽然名存实亡但却是名义上的天子,现在要灭掉周朝道义上就先输了。其它诸侯以尊王为由联合起来一阵乱拳,还没等战略制高点秦国就先被干死了,所以秦国应该往西走。从地形上看秦的西边就是巴蜀,那里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力量弱小军事上很容易征服,打起来就像豺狼追逐羊群不用多大的伤亡就能拿下来投入少回报高。不光领土立即得到大面积增加,财富也会几何倍数的增长。最重要的是巴蜀是一块战略宝地,和东方六国没接壤,把广袤的蜀地一举拿下其他六国没有理由刀戈相见,风险就是零,这么大的好处秦国没理由错过。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历史最后证明司马错的策略是正确的,之所以在史书上把司马错和王翦白起并称为当时的三大干将,并不在于他打了多少次胜仗。司马错一生当中史记只记载两场大战,一次就是他坚持的灭蜀之战,还有一次就是攻楚之战。其实严格来讲,这两场战争本来就是一回事。得到了蜀国,临近的楚国门户大开。衰弱的楚也就是秦的囊中之物。楚国当时是诸侯国中的一大国,能把楚压制住,秦国统一之路就容易很多了。司马错亲自率军攻打蜀国,仗打得非常的漂亮很顺利,把蜀成功并入秦国的领土,同时楚国也残了。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这两起战争跟史书上记载的战神白起相比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是战略意义非常巨大,奠定了后商鞅时代的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物质基础。虽然前有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先进的体制,但是如果没有司马错提出的西进战略就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秦国只会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强国。如果当时秦国国君脑袋一热听从了张仪往东方冒进的战略建议,秦国很可能就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死在了东进的血腥之路上。若干年后也就不可能出现秦始皇,而可能是赵始皇楚始皇等等。

此人提出西进战略,消灭巴蜀压制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司马错的功劳绝对不在商鞅之下。战略家的智慧以及长远的眼光让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和资本,为秦始皇一扫六合铺平了道路。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伟大的,应该值得挖掘出来,否则的话有愧于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