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142節;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和禪定,哪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生活中,我們的情緒高蕩起伏,這都是迷惑在現象上,所以要透過舍心,也就是透過智慧,又能夠怨親平等,不落二邊,就是不要特別在意對對錯錯,不然很多的事情都過不去,因為不落二邊從緣起性空上來,從中道的舍心上來,這就是智慧。四無量的平等心,與儒家的仁,有相通之處,因為都是一份慈悲、愛心、博愛,這是共法,也是人間的至德,也是往生極樂的法門。要升往天界的話,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很容易去的,因為它跟初禪二禪是可以相應的,所以佛陀講過這些種種的定法,

成佛之道142節;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和禪定,哪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都是依著次第而一步一步的修習,從初禪到二禪再到三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是不能選擇性的修行,等於是循序漸進。只要是凡夫,不管是人道還是天道都有雜染的成分,難免還是會為了自己而修功德,這是佈施的心態。修禪定容易獨善,越來越孤僻,甚至不願意發心,只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心態會柔軟一些,願意接受社會上的對與錯,對錯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呢?這主要看我們的心態。凡夫修行,最重要的是戒行,尤其是五戒十善,初學菩薩,也就是說我們這些凡夫菩薩,就是要從十善做起,從守五戒開始,

成佛之道142節;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和禪定,哪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是我們很重要的起步;有戒行就能夠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會障礙到我們修行學佛。如果守戒而且還能夠佈施的話,就能夠得人中廣大的福業,所以還是以戒體為首,在能夠佈施修福報,就更好了。如果有戒而且有定的話,就是有戒而深修定法,不但不失人身,而且容易上升天界,但是佛陀並不贊成這樣,所以要以人身而引入佛道,以戒行為主,也就是要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在這樣的基礎上這人隨緣盡份的佈施。

成佛之道142節;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和禪定,哪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如果想修定,應該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定。出家師父說的很清楚,如果修的是出離定的時候,就會容易偏向獨善,就會影響到菩薩道,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這個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切相通的地方,出示大乘法就是出世的智慧,有出世的智慧就有入世的慈悲,才是大乘佛法。又能夠出世,入世無礙,所以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佈施福業,持戒福業,修訂福業,還是以持戒為基礎,有餘力我們就來佈施,如果要修定,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這幾節說的就是三福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