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眼耳鼻舌身意”有一個降伏,其他會依次斷滅,修行走上正路

佛教 阿彌陀佛


“善業惡業”的生起和消失,阿羅漢和菩薩有不同對治方法

阿彌陀佛 佛教


離苦樂之二邊後,還能做什麼,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沒有意義嗎

彌勒菩薩 郭旭的測試話題


初學參話頭把握這四個步驟,明心見性指日可待

永嘉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智顗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佛教 提婆達多


生活中修行,遇見任何事物都有無畏之心,少欲知足,知足常樂

佛像 歲歲又重陽 美好,一直在身邊 建築 浮雕 藝術 三寶


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怎樣做才能脫離不如意,用什麼心態很重要

美好,一直在身邊 佛教


內修功,增長智慧,外修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智慧,外修是功德

成佛 覺性 因行 菩薩 男子 不斷 眾生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因緣 而跡 即量 塵點 壽量 過去 時代


時刻把握當下一顆無染的心,直到打成一片,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彌勒菩薩 天南海北慶豐收 妙法蓮華經 文殊 寧靜 演講 美好,一直在身邊


有人說要包容,若是沒有智慧,只是一味地包容,世俗人叫做爛好人

第七 凝靜 外面 境界 智慧 意滅識亡 包容


“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闡述萬法都是從心中所生

菩提達摩 釋迦牟尼 佛陀跋陀羅 梁武帝 佛教


佛學的很多名稱、詞彙其實還有另一種含義,深入進去才能開悟見性

彌勒菩薩 文殊


我們對一切種智理解有多深,就意味修行是否正確和層次的高度

修行 我們 能夠 就是 透徹 道種 期待


佛陀路上遇到牧牛的人,道出經典語句,話說眾生對生老病死的無知

阿難陀 美好,一直在身邊 牛群


煩惱皆因強出頭,話未出口他是你的奴隸,話一出口,你是他的奴隸

佛教 美好,一直在身邊


我們怎樣才能正確遁入空門,進而達到清新脫俗、物我兩忘的心境

佛教 菩提達摩 地藏 金剛經 玄奘 美好,一直在身邊


文殊菩薩化作貧女去乞食,被僧眾斥責貪得無厭,留下能開悟的語句

文殊 佛教 華嚴經 五臺山 釋迦牟尼 普賢 不完美媽媽 火風 山西


成佛之道146節:現象的差別都是一心所現,只要不落二邊就是智慧

佛教


成佛之道145節:在家人和出家人的區別,在家人也是佛的聲聞弟子

佛教 農村 文化


成佛之道144節:解脫道要遠離苦樂二邊,那是不是也離開了佛性

尼連禪河 菩提樹


成佛之道143節;三乘共法適合什麼樣的眾生修行,關鍵在於心性

佛教


成佛之道143:生活中保持這些正念,就是修行,有機會受彌勒護持

彌勒菩薩 三寶 釋迦牟尼


成佛之道142節;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和禪定,哪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

儒家


成佛之道141節:慈悲喜捨的修行,不一樣的狀態不一樣的煩惱

佛教


成佛之道139節;從初禪到四禪,我們身體的變化和情緒的變化情況

佛教 動物


成佛之道138節;修世間法的四禪八定我們都要經歷什麼?

佛教


成佛之道137;修定不是為了發神通,而是要智慧現前才能解脫有望

佛教 服裝


成佛之道137節;禪修的定相,身體、呼吸、眼睛都有變化

觀音


成佛之道136;修定動機決定成就的關鍵,怎樣是入定時的正確心態

佛教


成佛之道135;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是一切法的基礎,對在家人很重要

佛教


成佛之道134節;持戒改變心量,不殺生怎麼處理室內蚊蠅

三寶 動物


成佛之道133節;持戒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後,自然而然的生出來的

佛教 交通


成佛之道132節;人身難得,三福行中的佈施對我們修行很重要

佛教


成佛之道131節;餓鬼道、人道,福報智慧決定他們能否能修行佛法

佛教


成佛之道130節;第六意識影響第七意識,真理法界的現象是平等相

第七 我們 雜染 現象 聖者 法界 平等


成佛之道第129節;初修行的重點,至少要證得聲聞、緣覺、或菩薩

超凡入聖 我們 修行 就是 因緣 菩薩 涅槃


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佛教


04.05 萬法眾生本來都具佛性,為什麼會有一切無明?

阿難陀 楞嚴經 常靜 菩提樹 環境汙染 大眾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