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正見有前生後世,我們如何到後世?也就是今生的結束,我們這輩子終究會臨終,人臨終會有三種狀況,一個就是跟隨重業;這樣的人是大善之人或者是大惡之人才有重業,也就是說做了大量的善事,才有大的善業,做了大量的壞事,惡劣的事情,是重的惡業,這樣的人臨終之後的中陰期非常短,如果是大善之人,當下上升到善道或天道,如果是大惡之人,當下下生道地獄錯惡道。

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由人到投生到人道是比較複雜的,這就是人身難得,因為人們善因很多,煩惱也很多,也就說惡的因緣也很多,所以中陰期會很長很麻煩。大惡之人和大善之人是極少數的,大部分是有善也有惡,如果沒有學佛,會跟隨最後一念或善或惡趣投身,這大部分是惡念多於善念,並投身到惡道;因為大家都不捨得死,貪心重,都有自我愛,而且還有後有愛,攤著自我的心非常強烈,沒有人喜歡死亡的,都在恐怖害怕貪戀當中離去。感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還有很多親屬財產名利等,都會捨不得,所以最後一念容易起惡。

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平常中沒有學佛的惡念多,因為不能智相應,沒有聽經聞法,如何能做到智相應呢?非常困難。當然有的人心胸度量很大,願意利益社會,那個就是善良了,也算是智相應了。只不過他的智還屬於是世間智,佛法的智相應,還可以出世智,層次不一樣,不過還是會有機會,只不過是惡念很多,因為他們都以自我為主,自我為主的時候惡念會比較多。所以要養成善的習慣性,念頭上要習慣起善念,這就是修行的功夫。正見相應正念相應也就是智相應。不以自我為主,願意以大家為主,以家庭為主,以團體為主,乃至為社會為主;心胸度量就會很大,這個就會比較智相應。養成了善的習慣,臨終最後這個念頭就會容易起善。乃至於我們妄想紛飛的時候,也要抓住一個善念,唸佛念菩薩的名號,因為能唸佛念菩薩的名號也是在善念當中。

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我們的善心妄念當中惡念太多,就要用善念去取代他,就會養成善的習性。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時代,有一位大名長者,請問佛陀說,我平時念佛也不失正念,但是萬一我在十字街頭,熙熙攘攘的人很多,連唸佛的正念也忘記了,如果那個時候我不信死亡,不知道會不會墮落到惡道;佛陀就告訴他說不會的,因為你平常唸佛已經養成了向佛的習性,即使失去正念而死,也會上升到善道,或者到天道或者到人道,因為善的業力強大,習性裡頭已經養成了善的念頭,雖然有惡念,但惡念的比例會降低,善的業力強大,就不一定與惡相應,所以暫時失去了正念,由於善念的習慣性,會生往善趣。

成佛之道第126節;善惡決定臨終的去向,應該怎樣把握

就像一棵大樹,長的傾向東南,如果計算的話,自然倒向東南,它不會倒向西北,這就是習慣性,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善用善念的習慣,累積資糧,不會墮落惡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