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宋安之


吴三桂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

为什么会说的这么确定,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太随意,毕竟没有发生,可以随意的胡说八道。当然不是信口胡说。

原因有三:

第一,以当前形势分析。此时,北方有强敌,沙俄已经不断进行扩张,达到历史的辉煌一页。后来,证明沙俄并不是一个甘于沉寂的大黑熊,他会不断的贪婪索取所有的美食。这可以说是国际形势了。国内形势来看,台湾还未收回,郑氏家族会随时攻过来,还有三个藩王,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还有,清朝江山未稳,地方各个势力不断涌动。康熙更需要三藩王威慑地方。毕竟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还没有实力及把握铲除三藩。



第二,以国家稳定分析。历史中,吴三桂反叛之后,可以说国家动荡,流民失所。无论是清军还是吴三桂的军队,对民众都是不会仁慈的。如果吴三桂愿意放弃兵权,做一个闲散王爷,这是康熙最愿意看到的,这样可以达到自己中央集权的目的,还有昭示天下,让满汉一家亲,维护整个国家的稳定。这样子康熙自己的皇位才能做的安稳。对于一个闲散王爷,康熙害怕什么,多给金钱,美人,就行了。况且吴三桂已垂暮老矣,更没有提前杀掉的必要。



第三,以国际影响分析。中国有句老话,”攘外必先安内“,想想吴三桂自愿做闲散王爷,远离权力纷争。所带来的好处却很多,比如,台湾方面会得到震慑,私心想一下,投降清政府,回归故里,也可以安享晚年。乡思,是伟大的力量。谁也不想客死他乡。台湾问题,至少不会像后来的冰火相见。

清朝统治者,可看到的利益都有这么多,怎会随意在让自己添麻烦。况且康熙年间的不太平事情太多了。善终,对吴三桂来说,只是夙愿。对康熙来说,区却是利好。比如后来的洪承畴也是善终的。


曹城少年


吴三桂因为造反,走上了身死族灭的毁灭之路。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一定要造反呢?他如果不造反,在清朝会不会得到善终呢?

(吴三桂剧照)

事实上,吴三桂在没有露出造反迹象之前,他是深受清廷重视,并获得了清廷极大信任的。那时候,清廷让他在西南地区“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可以说,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待遇。

如果他不暗中招兵买马,培植自己的势力,似乎也不会被清廷猜忌。虽然开国皇帝一向都很猜忌功臣,觉得功臣是个威胁,不除掉他,心里就会随时提心吊胆。但是,吴三桂其实可以有不被猜忌的理由。为什么呢?

其一,吴三桂是汉人中的标志性人物。当时满清入关后,急需和汉人融洽关系,在中原坐稳江山。所以,笼络汉人中像吴三桂这样旗帜性的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吴三桂表现出恭顺朝廷的样子,对清朝皇帝相当敬畏,那么,吴三桂将是一个极好的榜样,清廷当然愿意把他保留下来。

其二,云南这个地方向来民风彪悍,不好管理。在元朝之前,都和中央是一种藩属的关系。元朝也只是让段氏皇帝继续为王。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把自己的干儿子沐英派到那里,建立“沐王府”,并没有把那里完全收归中央。如果吴三桂像沐英一样,对中央政权保持恭顺,他就可能成为第二个沐英,建立一个自己的小王朝,延续下去。

其三,当时的清廷,从多尔衮到顺治,其实还在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中央集权的程度并不高,虽说实施“中央集权”,是清王朝走进中原后,必然的道路。但是,如果吴三桂没有造反之心,服从朝廷。后来的康熙,也不至于就削藩。就算康熙一定要削藩,他也不至于杀了吴三桂。吴三桂还是依然会过好日子。

(康熙剧照)

但是,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造反。同时因为造反失败,走上了灭亡的命运。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一定要造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吴三桂欲望过于膨胀。

在皇权社会,由于“家天下”的怪胎,但凡手中有一些权力,必然会有更大的想法。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所谓的“天子”,都是假的。没有谁是天的儿子,没有谁是所谓的“真龙”。你只要实力强,拳头硬,能够打败别人,你就是“天子”,你就是“真龙”。所以,当权力在手的时候,谁都蠢蠢欲动,想要造反。这在古代几乎很少有例外。

而吴三桂恰恰拥有无边的权力,他想充分运用这个权力,做大当皇帝,而不是跪拜在别人面前。这个心思在他那里,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当他被清廷从关内放进来,剿灭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候,他一直就在暗中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想要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并不是清廷削藩他才反叛。而是因为他已经在反叛了,清廷才会削藩。既然他一直就想做大,又怎么会停止自己的脚步呢?

(吴三桂造反,图取其意)

二、吴三桂急于洗白自己。

吴三桂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不顾鞍马劳顿,举兵造反。吴三桂这样做,显得很不值。因为一来,他会牺牲留在京城的儿子的性命。二来,就算造反成功,他也当不了两年皇帝了。儿子都死掉了,当了皇帝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吴三桂急于造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他急于洗白自己。

汉人的江山,之所以被满人占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吴三桂把满人从山海关放了进来。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汉奸的行为。吴三桂就算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百年之后,他依然逃不脱被定性为“汉奸”的命运。

吴三桂想要改变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满人的统治,重新建立汉人王朝。那样一来,吴三桂把满人从山海关放进来一事,就变成了“曲线救国”。吴三桂不但不再是“汉奸”,反而成了汉人的英雄。

再说了,吴三桂都已经当了皇帝,一统江山,该有个怎样的历史评价,还不都由他自己说了算吗?因此,他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当初吴三桂饮马长江的时候,如果能少一些杂念,多一些果断的话,说不定就改写历史了。吴三桂如果不反,而是老老实实的接受撤蕃,个人觉得还是能够终老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吴三桂的战功在清朝的汉将中是屈指可数的。

公元1645年,吴三桂正式表明立场,投降大清。之前只是借大清的力量对付李自成,报私仇。1647年,清政府调吴三桂入关,吴三桂为了向清政府献忠,开始对关内的反清势力大肆清剿,剿灭了大部分的反清义军,其中包括很多朱明后裔。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三桂彻底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公元1651年,吴三桂奉命入川,攻打张献忠残部,先后平定重庆和成都。公元1657年,吴三桂南征云贵,把南明最后一个明朝政权彻底剿灭。公元1659年,吴三桂拿下云南,从此坐镇云南,总管云南军政大权。有这种战功的将军,只要不造反,不篡权,在历朝历代大多数是能颐养天年的。

第二, 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并没有杀吴三桂的心。

如果吴三桂能带头撤蕃的话,耿精忠和尚之信是没有实力和胆量独自造反的,更不用说王辅臣和京城的伪朱三太子了。正是因为吴三桂这位“实力派的大咖”打响了第一枪,正面硬抗朝廷主力大军,其他的藩王和势力才敢浑水摸鱼的“曾热度”。所以,吴三桂能带头撤蕃的话,在孝庄和康熙眼中,不但无罪,反而又是大功一件。

但是,任何皇帝都不允许有吴三桂这种拥兵自重的将军的,都会忌惮吴三桂这种统兵能力,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发生,估计吴三桂的后半生,虽然能安享晚年,但绝对不会再手握实权了。

第三, 如果吴三桂能顺从朝廷撤蕃决意的话,他不但是清朝开国战功显赫的将军,还成为了为君分忧的忠臣。

为了解除皇帝和朝廷的后顾之忧,而放弃自己手握重兵的实权,这是什么样的心胸和忠诚?以孝庄和康熙的精明会杀他?会落下一个弑杀忠臣名将的千古骂名?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吴三桂的反复无常,让他留下了“脑后反骨”的恶名。同时也在康熙“千古一帝”的美名填上了浓重的一笔。毕竟,在三藩之乱中,大清王朝曾短暂的失去过半壁江山,而凭借少年天子的英明神武,重新收复河山,为大清两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定三番之乱的功绩也为康熙死后庙号称之为“祖”增加了不少筹码。

自古成王败寇,战败的吴三桂只能成为反复无常的反面人物,甚至成为了“汉奸”的代名词。只为后世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悲情故事做为谈资,他在大清建国初期立下的战功,随着三番之乱的战败全部都被掩盖了。归根结底还是那四个字——成王败寇。


无笔史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673年12月21日,吴三桂在云南昆明打响了武装反抗清朝的最后一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吴三桂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抹辉煌,在人生的迟暮之年,吴三桂依然宝刀未老,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炒掉了自己的老板,其精神可歌可泣,是值得所有军阀学习的好榜样。

那那么半个身子都入土的吴三桂,为什么要选择武装叛乱呢?难道康熙和吴三桂就不能各退一步,吴三桂主动交权,康熙让其得到善终吗?

静夜史认为:还真不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吴三桂坐地起价

吴三桂最可悲的地方在于:明明是个白菜,却非要卖出白粉的价格。明明是个四五十岁的剩女,非要像20岁的小姑娘一样索要高彩礼。

这种情况和多尔衮谈判时如是,和康熙谈判时亦如是。

这就非常尴尬了,因为摆不清自己位置的人,是非常可悲的。

在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成为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孤军。此时的吴三桂既无地盘,又无粮饷,没有实力和李自成多尔衮玩三国杀。

然而吴三桂就是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和多尔衮谈判时,俨然一副中原之主的模样。在向多尔衮借兵时,吴三桂甚至在求救信中对多尔衮许诺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对清朝表示感谢。

而多尔衮就坡下驴,在帮助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后,迅速攻占北京成为中原之主,命令吴三桂继续追击李自成。

就这样,自以为是钻石的吴三桂一下子成了青铜,成了清朝的走狗和马前卒。

不过多尔衮这一记响亮的耳光并没有让吴三桂从幻梦中醒来。等到清朝平定天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刻,吴三桂还认为自己对清朝而言不可或缺。

可惜,清朝就和大多数只喜欢20岁的少女一样,对吴三桂这样的老剩女早已经没有了任何耐心。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始终认为自己物超所值,这注定康熙和吴三桂之间无法达成默契。

因为吴三桂要的,和康熙能给的相差太多,所以武装对抗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2、吴三桂骑虎难下

吴三桂早期的成功和三藩之乱的掀起,充分说明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吴三桂戎马一生的过程中,他的身边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势力,他们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事情。

上了贼船,就很难下去了。

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除平西王吴三桂外,还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作为明朝的降将,是典型的利益共同体。

而吴三桂的势力又是最强的。清朝初期边疆不稳,朝廷准许吴三桂镇守云贵,给予吴三桂相当大的权力。而吴三桂也充分利用这些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官僚选拔系统,号称西选。

西选官员深受吴三桂的提拔,分布在全国各地,全国水路要冲和各省提镇都有吴三桂的心腹,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集团。

这一官僚集团是吴三桂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进行的谋篇布局,而这些人的富贵甚至身家性命又寄托在吴三桂身上。

所以吴三桂不能走,就算吴三桂愿意放弃所有权利,主动接受削藩的结局,利益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答应。

很多人说康熙削藩是操之过急,是缺乏稳重考虑的表现。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力解决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吴三桂之后还有吴应熊,吴应熊之后还有吴世璠,这种割据势力拖得越久,隐患越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吴三桂即使不起兵造反,老老实实接受削藩,那么也不会善终。

康熙搞的削藩,可不是仅仅免除吴三桂等人的兵权,而是让三藩上下所有人等全部返回原籍,去东北垦荒。自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满清以后,他和他的部下离开辽东,到1673年康熙决定撤三藩,此时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而吴三桂和其所部从1659年开始坐镇云南,也已经有了14年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吴三桂的部下早已经在云南落地生根,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土地、房屋,一道诏书就让他们放弃所有的一切,重回辽东去垦荒,这损害的不是吴三桂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吴三桂整个集团的利益全部被碾压的粉碎。

而且康熙表现的也没一点诚意,本来如果真的只是要解决吴三桂的威胁,那么很简单,在北京起座王府,命吴三桂回京颐养天年,其他兵丁就地安置,那么群龙无首之下也不会有多大反抗。而康熙连这么点表明文章都不肯做,那么他答应的在辽东安置平王王大军又有谁能相信。

其实吴三桂一直表现的很恭顺,在康熙四年他主动提出裁军,康熙六年又上奏要求免去自己云南贵州两省的民政权,如果不是康熙撤藩时开出的条件太恶劣,他怎么可能造反。毕竟当初他为了博取清廷的信任,亲自绞杀了永历,已经自绝于天下了。

但是按照康熙的撤藩方案,即使吴三桂奉诏,他的手下也肯定大为不满,难免闹出乱子。到时康熙还是会怪罪吴三桂,他要想善终,又岂是那么容易。


不沉的经远


从康熙囚禁鳌拜到死的事实看,如果吴三桂等老老实实接受削藩,又如同刘禅一样乐不思蜀,安享晚年。康熙自然是不会动吴三桂的。前提是:吴三桂家族不能涉及犯罪。

但问题就在于,吴三桂等三藩掌控云南、两广、福建多年,难道没有政敌吗?一旦解除兵权,昔日那些政敌会放过吴三桂等三藩家族吗?不会!

就算康熙给吴三桂免死金牌,也不能排除日后被算账。与其将命运放在别人手里,不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反,有可能开创千秋伟业;不反,日后难免只有洗干净脖子等别人来砍的份!

鳌拜幽禁至死相比吴三桂造反病死:哪个是善终

鳌拜在被康熙擒拿后不久就在囚禁之所死去,享年60岁。

吴三桂在和大清陷入对峙时称帝激励军心,当年病死,享年70岁。

吴三桂反叛时,年龄是66岁,已经是一个老人。从吴三桂的角度来看,活到66岁已经是赚到了,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已经无所谓。

但让人佩服的是,吴三桂在66岁的年纪,还不甘于平庸,还有一份进取之心,实在是难得。相比之下,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帝、乾隆帝等都是前期奋发有为,后期却是昏聩平庸,失去了进取之心。

吴三桂做出反叛这个决策,并非易事:

1、自己年事已高,世子和长孙都在北京,被康熙控制,有被杀的风险;

2、自己没有几年可以活了,一旦反叛,大量的部署和决策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一个老人是难以承受的。

吴三桂部下不愿意接受削藩

这是吴三桂决定反的基础原因。以吴三桂率领满清入关的战功而言,这是吴三桂能够不死的最大免死金牌。康熙帝本身也是一个宽仁的人,不会做有可能被骂为忘恩负义暴君形象的人。

因此,吴三桂不反,很大可能是可以颐养天年的。

但吴三桂的部下则有两个顾虑:

1、建功立业以升官发财的前途因此渺茫,甘心吗?

2、吴三桂的政敌肯定最先打击的是吴三桂的下属,削藩后肯定是任人鱼肉。

这就是为什么吴三桂部下坚定支持吴三桂反叛的原因——自存和发展。

是“醉卧疆场君莫笑”的英雄式轰轰烈烈战死?还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善终?吴三桂和他的手下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一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各种可能性,就这个问题,吴三桂不发动叛乱,能不能得到善终,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下康熙皇帝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撤藩。

明朝晚期,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摇身一变从抗击清军的大明将领,变成了为满清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在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开始帮助清军去扫荡李自成的残部,又率军打到云南,追杀大明最后的残余势力,吴三桂因为给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亲王,统管云贵地区,并且在两省官员任免,军政之事完全由吴三桂自己说了算,可以留着自己的部队,朝廷还发钱帮他养着,同时和吴三桂一同被封为了异姓王的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可以算是中国最后的诸侯了,都坐拥一方,实力都不容小觑。

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康熙站稳了脚跟,康熙先拿下了鳌拜,又禁止了圈地,任用汉官,但是国家财政却一直处于一个极度贫困状态,很快康熙皇帝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在三藩的开支上面,三藩只占据了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省,而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一半要花在了三藩头上,这样长久耗下去,不用三藩自己造反,建立不久的满清王朝早晚自己就得破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康熙必须削藩。

看过《康熙王朝》的读者应该记得,孝庄太后是不同意削藩的,她认为三藩行将就木,过个几十年,老的这一批藩王死了,三藩的问题也就会水到渠成的解决,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在平三藩时,和吴三桂一起反了,耿仲明的儿子耿精忠也才三十多岁,反清时也是毫不犹豫,而清朝能和三藩耗多久呢,在过30年吴三桂死了还有吴应熊,耿精忠死了,康熙也差不多老了,清朝会变成什么样还未可知,所以康熙皇帝等不起三藩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

那么吴三桂接受和平撤番,不造反,能不能善终呢?康熙撤番,除了养三藩给清朝财政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三藩在三十年养精蓄锐之后,单独吴三桂就用朝廷每年给他的赡养费,扩充了十五万精兵,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大战时,吴三桂手上的正规军才三万,之后又经过大小数十场战役,让他到云南时,吴三桂手上兵力可能就两万多,八旗最初入关的骑兵就有八万人,吴三桂的这点兵,朝廷就算拨款给他养着,也不怕他翻天,但是到了康熙时期,才过了不到三十年,三藩兵力加一块最少也有25-30万了,不得不引起康熙的警惕。

吴三桂也不是傻子,好好地为什么突然就要撤番,表面上是说清朝没钱了,实际上就是康熙开始惦记吴三桂等人了,吴三桂在最初肯定是没有下定决心的,但是在云南当了几十年的土皇帝,多么逍遥自在,如果接受撤番,肯定和关外的铁帽子王没法比,也不会像蒙古王爷们有自己的地盘,多半应该会是像京城那些个皇亲国戚的王爷一样,空有虚衔,实际上处处受制,所以即便接受撤藩吴三桂等人还是想要在捞点好处费,也就是所谓的三藩部队安置费。

(以下内容为个人推测)如果康熙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符合吴三桂的预期,吴三桂很可能就不会反,虽然他是汉人,但是最初背叛汉人的也是吴三桂,导致了满清入关,这个时候反清,毫无疑问是把自己两面三刀的嘴脸暴露了出来,之前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来做解释,现在喊个反清复明,谁不知道吴三桂追杀大明残党都追到了缅甸?谁还会信吴三桂的鬼话,所以吴三桂不反叛,在满清一方还不至于身败名裂。那么有一种可能是同意撤三藩,吴三桂就此退隐,善终走完一生。

但是,三藩之一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就投降了康熙,最后三藩平定被赐死,虽然这和他虽然投降康熙,但是却在平三藩中始终处于旁观有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了,三藩就算真的全撤了,清朝政府一样不放心他们,吴三桂如果接受撤番,康熙一样要想办法安置吴三桂手上的十五万大军,很可能在之后收复台湾,或者其他地方用得上,但是康熙最担心的事情应该还是撤番之后,吴三桂继续和自己这些昔日的部下来往,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放在哪都会成为一个国家的隐患,康熙又是个很有本事的帝王,如果吴三桂处处小心留意可能还能躲过一劫,如果被康熙抓住把柄,被圈禁,被赐死可能都算是运气好的了。

所以吴三桂不管反不反清,最后很可能都会以悲剧收场,反清生机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除了有另外两路藩王助阵,民间和台湾反清复明的势力也很活跃,三藩经过数十年修养生息,财力雄厚,兵力强壮,是有实力和满清一战的,如果他不造反,岁数也一大把了,康熙可以顺利接管吴三桂手下的部队,那么吴三桂安度晚年问题不大,但是吴三桂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很可能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玄坤


先对比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蜀汉后主刘禅,此公天赋异禀,乐不思蜀,投降后过的很不错,还省去了文山会海,案牍劳形,西晋泰始七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第二个是南唐后主李煜,此君文采盖世,几许离愁,投降后过的很不如意,失去人身自由不说,老婆还被人睡,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日,李煜被赵光义毒死,享年41岁。

相同的做法,不同的结局!

康熙自上而下裁撤三藩,吴三桂以臣子的身份解甲归田,于情于理,都比以上两位亡国之君来的要安全。

但这不代表康熙不会杀吴三桂!

山陕总督王辅臣在吴三桂叛乱后首鼠两端,虽最终归顺清廷,但依然担惊受怕,唯恐康熙秋后算账,不得已一杯毒酒上路,即便如此,康熙还是把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先是随三藩叛乱,后又归顺朝廷,三藩被平定后,康熙以他为人残暴跋扈、反复无常为借口,逼迫他自尽。

可见,天威难测,今天说的好好的,改天就会翻脸。

尤其是康熙,是个十分记仇的主,不但对外人,对自己儿子也是如此。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自言:已经忍了二十年。所为何事?原来当年16岁的太子见到父亲生病,没有表现出很悲伤的样子。

16岁的小孩,又是亲生儿子,尚记得一清二楚,吴三桂盘踞云南多年,要粮要钱,搞的康熙捉襟见肘,纵然归降,哪天想起来给个小鞋穿穿也属正常。

况且吴三桂一旦撤藩,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后世的年羹尧就是个例子,被贬为杭州将军后,短短几个月,朝廷议政大臣就给他开列92款大罪,杀十遍都够了!

比起我们这些后辈文人,官宦世家的吴三桂对帝王心术太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迟迟不下决心的原因,一则他年老体衰,纵然大业可成,也无福消受,何必冒此大险,临老入花丛。

二来实力有限,云贵地区虽然住的舒服,但山高路远,人口稀少,一旦开战,是输是赢没有把握,赢了还好,输了就是诛九族的大罪,自己天年将近,可也要为儿孙着想,尤其是世子吴应熊,在北京做着人质,造反就相当于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代价太大。

当然,康熙为了撤藩,确实做了不少准备,比如车马钱粮,都有计划,如果吴三桂真心撤藩,短期内当不会有问题, 但时间一长,或者有什么意外发生,是否还能安然度过,谁也不知道。



日慕乡关


发动三藩之乱并不是导致吴三桂不得善终的主要原因,即便他不做拼死一搏,安安心心接受削藩,做一个闲散王爷,或者一个富家翁,他就能安安稳稳的过完余生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点理由:

吴三桂剧照

一,以吴三桂为纽带的利益集团不会放过他,虽然说他接受削藩,交出自己的一切,换来的安稳,至少在明面上满清不会对他做任何处置,反而会以高官虚爵相受,但是以他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是不会容忍他去过安稳日子,而置他们于不顾的,所以必然他们之间不会断了联系,反而会极力的怂恿,鼓动吴三桂,而一旦如此,即便吴三桂不为所动也会遭到满清朝廷的忌惮和猜疑,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杀吴三桂断了该利益集团其余人的念想和希望。

二,满天仇敌不会放过他,如果吴三桂还是云南王,身边重兵守卫,自然没人能够动的了他,但是一旦入京成了傀儡,成了笼中鸟,那与他有仇的人自然就有了机会向他复仇,即便说他身边也会有满清派驻的守卫,但这种守卫程度自然无法与吴三桂大本营相比,而且吴三桂的一生,他的仇敌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而且即便在他甘为走狗,侍奉的满清当中,恐怕也会有不少仇敌存在,而这些人绝对是他余生的噩梦,和威胁。

三,吴三桂作为一代枭雄,野心家,他一向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的存在,让他放弃权利,那恐怕比杀了他还更难以接受,所以最大的一关就是他自己,他自己无法令自己放弃一切,做一只笼中之鸟,余生都活在监视的牢笼之中。

所以说,接受削藩,放弃一切对于吴三桂而言,压根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存在这种可能,他的余生也不可能还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毕竟怕他的人有很多,但痛恨他的人更是无数。


Y一花一世界YB


如若不反,吴三桂善终是绝对没问题的,甚至他平西亲王的爵位都有希望世袭罔替

有人说吴三桂是清兵入关后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我觉得这话没啥大问题,因为清兵入关后大部分硬仗都是由吴三桂冲锋陷阵打下来的,整个西北西南也基本上都是吴三桂搞定的。

吴三桂这个人非常地反复无常,这个性格估计是遗传自他老爹吴襄。吴三桂原本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官二代,他爸爸吴襄曾是辽东总兵,在大凌河之战中吴襄临阵逃脱,导致明军惨败,吴襄随即被明廷下狱。

不过吴襄虽然被抓,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吴三桂的前程,不久吴三桂被擢升为山海关总兵。后来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再度启用吴襄,任命他为提督,负责北京防务。而吴三桂则被加封为平西伯(伯爵),此可见崇祯皇帝对吴家的器重。

但崇祯皇帝的眼光确实不太准,吴氏父子一个忠臣都没有。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吴襄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并且还协助闯军一起招降吴三桂。而吴三桂在接到勤王的命令后,一路上走的慢慢悠悠,崇祯皇帝都殉国了,整个行程他走了还不到一半。

在最初的时候吴三桂就没想跟李自成硬怼,他名义上是去北京勤王,实际上是赶着去投降。面对手握五万重兵的吴三桂,李自成虽然也派人带着四万两军饷去跟吴三桂接洽,但吴三桂始终没有引起李自成足够地重视。李自成在进京之后,军纪很快腐化,并且由于没能在明朝国库中得到足够的军饷,李自成便纵容闯军大将刘宗敏在北京城内大肆拷问前明官员,勒索财物。而就在闯军的勒索名单中,吴襄也未能幸免。

得知闯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吴三桂大失所望,不久他又听说自家府邸也遭到刘宗敏洗劫,于是愤而攻击了前来接应他的闯军,然后返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与李自成撕破脸后,李自成亲率八万大军攻击吴三桂。在出征时,李自成还是希望能招降吴三桂的,为此专门带上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崇祯太子朱慈烺。不过吴三桂反意已决,他见李自成大军来袭,便派人向关外的多尔衮“借兵”。注意!吴三桂最初并不是降清,而是希望向清廷借兵剿灭李自成。但吴三桂心中的小九九早就被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看得一清二楚,多尔衮在接到求援信后迟迟不肯发兵,令吴三桂骑虎难下,最后成功逼迫吴三桂剃发降清。

头发一剃,这借兵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吴三桂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清军大将。起初清廷对于吴三桂也并不信任,虽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郡王),但在李自成败退撤出北京后,多尔衮甚至都不允许吴三桂进城,而是命其继续追击李自成残部。

吴三桂在为清廷扫荡了华北的李自成余部后,他又被调回了辽东。而此时他也是非常识时务,一再强调自己对新主的忠诚。

清兵在入关初期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这在早期确实蒙骗了许多人,也使得清军得以快速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逐渐看透了清军的意图,清军入关并非是想恢复明朝,而是要建立新朝,再加上剃发令的推行,各地的反抗开始激烈起来,于是清廷又想起了吴三桂。

顺治四年清廷再度掉吴三桂入关,统帅大军进攻李自成残部和张献忠。

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西北和西南是最难啃得骨头,而这些地区正是吴三桂给打下了的。在击败南明大将李定国后,吴三桂的控制了整个西南地区。为了向清廷邀功,他又绞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这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个败笔。

如果说当年他剃发降清是属于无奈之举的话,绞杀永历帝则完全是他脑子抽疯。在吴三桂俘虏永历帝之初,清廷也不太好处置永历帝,结果吴三桂自告奋勇,就地在云南处决了永历帝,这直接把自己的后路给绝了。无论是日后忠清还是反清,杀害永历帝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永历帝被害后,明朝法统彻底断了,清廷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让其继续镇守云南。吴三桂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第二个沐英,世代总管云南。

但吴三桂的想法显然太单纯了,兔死狗烹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不明白吗!在除掉永历帝后,中国大陆地区反清力量已基本被消灭了,清廷还要三藩干嘛呢?

但撤藩这种事儿绝非一时之功,吴三桂在西南势力庞大,门生故将遍布半个中国,轻易撤藩恐生变故。再加之吴三桂确实为清廷鼎定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朝廷主动撤藩有卸磨杀驴的嫌疑,流传后世也不太好听,因此当时的孝庄太后以及索额图、图海等人是反对强行撤藩的。

并且此时吴三桂年事已高,再过几年等他去世了,平西藩国自然就撤了。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康熙容不得再耗上十几年,他乾纲独断,强行撤藩,最终引发三藩之乱。

假如吴三桂当年没有谋反的话,凭借他卓越的战功,其亲王爵位肯定是保得住的,甚至可以世袭罔替的传下去,成为铁帽子王。毕竟迎王师入关,平定西南,绞杀永历帝,替清廷打下大半个天下,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吴三桂不反,善终是绝对没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