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遣使議和的情況下,唐朝的李靖和漢朝的韓信都出兵攻打,兩者之間有區別嗎?

歷史小官


韓信伐齊時,利用酈食其到齊國和談的契機,突然發動偷襲,直接就把齊國打得狼狽不堪。後來,李靖攻打東突厥時,也利用唐儉到東突厥和談的時機,趁機發動突襲,一舉大敗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

從本質上來說,兩者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採用兵法中的“死間計”。 也就是利用和談使者的身家性命,來麻痺敵人,最終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軍事目的。並且,從所選擇扮演死間的角色來看,兩者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說酈食其,他是當時劉邦帳下第一說客,在劉邦集團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而且酈食其的哥哥酈商,更是和曹參、灌嬰、樊噲、周勃等人並列的高級將領,後來他在西漢功臣榜上排行第六,官至右丞相,由此可見他在劉邦陣營中的地位至高。



也正因為此,看到酈食其這種重要人物親自到齊國談判,而且他本人還在齊國都城內,所以,齊國自然認為,劉邦至少在此刻絕不可能讓韓信進攻齊國。因為,如果劉邦真把酈食其這種人都拿來當成死間,在毫無預兆的背景下把他推入火坑,這會讓劉邦的手下都感到心寒的,那劉邦以後,還怎麼讓他的手下相信他呢?

更何況,酈食其是酈商的親哥哥,酈商看到自己哥哥,就這樣毫無預兆的被劉邦推入火坑,他會做出怎樣反應?雖然說,大哥做事可以心狠手辣,但是大哥為了利益,就這樣毫無預兆的把小弟推入火坑,卻會成為大哥人格上無法去除的汙點。這樣一來,哪個小弟還敢相信大哥呢?更有誰敢哭著喊著,要追隨大哥呢?

在這種背景下,當酈食其和田橫在齊國境內簽訂友好條約的時候,田橫自然會暫時放鬆對韓信的警惕。結果韓信一看,竟然有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擺在自己面前,自然心中暗叫一聲,無毒不丈夫。總而言之,不就是犧牲一個酈食其嗎?於是,直接率領軍隊大舉殺了過來,瞬間將毫無防備的齊軍打得灰飛煙滅。



我們再來說唐儉,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並且享有陪葬昭陵資格的唐儉,他的家族和李世民家可以說是世交,他的父親和李世民的父親曾經共同擔任禁軍統領,而唐儉和李世民也是從小一起長大。在李靖攻打東突厥時,唐儉已經官至禮部尚書,封莒國公,特賜免死罪一次。

以唐儉這種身份地位,他親自來頡利可汗的營帳中籤訂友好條約,頡利可汗自然也認為,李世民至少在此刻絕不可能讓李靖進攻他們。因為,這同樣會成為李世民人格上無法去除的汙點。

哪知道,李靖一看眼前這麼好的偷襲機會,直接說下這樣一句話:“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之所以消滅齊國的道理。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麼可惜的呢。”於是,當晚李靖便帶領一萬精兵發動突襲,直接把頡利可汗打得狼狽不堪,最後只能躲在了荒山裡逃命,但最終還是被抓住,後被押送到長安。 自此一戰,東突厥宣告滅亡。



最後,從劉邦和李世民的行為態度看,兩者也有相似之處。當時,酈食其到齊國和談時,基於劉邦的利益,如果能夠趁機一舉將齊國平定,自然是最好不過。所以劉邦讓酈食其出使齊國時,他有沒有想過要犧牲酈食其,估計很難說清楚!

當然,劉邦即便心裡有這種想法,也不可能給韓信下這種命令,但問題是,劉邦在派酈食其出使齊國時,並沒有通知韓信停止進攻齊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邦就等於把一枚鋼蹦扔到天上。總而言之,人頭還是字,就看老天的意思。

後來,李世民派遣唐儉出使東突厥時,也是同樣的心理,他雖然沒有給李靖下趁機進攻的命令,但問題是,李世民也沒有通知李靖停止進攻,相反,李世民還讓李靖時刻注意頡利可汗的動向。從這層意義上說,李世民也有點看天意的意思。

對於韓信和李靖而言,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不僅能夠揣摩到領導人內心的想法,而且在該由自己出面當惡人的時候,果斷出面毫不含糊,最終還能顧及時抓住戰機,一戰定乾坤,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用兵如神。

只是最後,韓信在這戰中,先是造成酈食其被烹殺,後又傭兵自重、強迫劉邦給他裂土封王,最後被劉邦和呂后給收拾掉,不僅被殺,還被滅了三族。而李靖在這戰中,先是唐儉趁亂逃了出來,並沒有犧牲,後來李靖班師回朝後,更是主動交出兵權,並且閉門謝客,不和和其他官員來往,最後得以善始善終。


我是趙帥鍋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國君不瞭解現場而亂髮布命令,提高將軍的自主作戰權,增加贏得戰爭的機會。不聽君令而作戰,不論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將軍承擔的風險都比較大,這完全取決於皇帝的英明程度。岳飛聽了君令班師回朝,依然逃不過莫須有的死罪;韓信、李靖違君令而行,事後都沒有因違令而被加害。

韓信滅齊國與李靖滅突厥都是違背君令的軍事行動,區別在於劉邦是真的不想滅齊國,而李世民是真心要滅突厥。從這個意義上講,李世民跟李靖將軍君臣的心意相通的,李世民跟突厥議和只是為了麻痺突厥,給李靖出其不意滅突厥創造條件。劉邦則是想暫時跟齊國結盟,共同抵禦項羽的進攻,因此劉邦當時沒有想滅齊國。


滎陽之戰後,劉邦被項羽打得損兵折將,僅以身免,作為漢王的劉邦身邊居然沒有了軍隊!沒有了軍隊的王還是王嗎?當然不是王了!劉邦被項羽打得大敗的時候,韓信成功擊滅了趙國,擁有了精銳軍隊十餘萬,正是兵強馬壯之時。

劉邦跟盧綰喬裝成漢王使者,直接進入韓信軍賬,將韓信的兵符印信收繳了,然後升賬聚兵,將韓信的軍隊全部帶走,僅僅給韓信留了數千老弱病殘。劉邦走的時候任命張耳為趙王,韓信為趙相,領數千老弱病殘攻齊國。儘管劉邦給了韓信攻齊的命令,但是他認為韓信只有數千弱兵,必然不會主動攻齊,於是將此事淡忘了。



韓信將這數千兵士全部放回家,並承諾他們:帶十個人回來,任十夫長;帶一百人回來,任百夫長;帶一千人回來,任牙門將。很快韓信又募兵數萬,經過他訓練,成為一支可戰的精兵,這次他沒有告訴劉邦他擁兵數萬。劉邦為了侵襲楚國大後方,分散項羽的兵力,派儒生酈食其遊說齊國跟漢國結盟,齊王田廣同意了漢齊結盟之事。


韓信領兵伐齊,聽說儒生酈食其已經將齊國遊說成漢國同盟,就打算退兵回趙國。這時謀士蒯通勸說韓信領兵伐齊,搶佔酈食其的功勞,又說漢王並沒下詔讓韓信停止攻齊,於是韓信領兵直逼齊國首都臨淄。

齊王田廣將酈食其烹殺後逃走,並派使者向楚國求救,楚國派龍且領兵二十萬援齊。韓信用壅水淹楚軍,最終佔領齊國全境!漢王劉邦聽聞韓信佔領齊國後大怒,他自己又被項羽圍困在滎陽了,為了讓韓信領兵救漢,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李世民跟突厥打了許多年,一直都想將突厥徹底攻滅!在李靖的攻擊下,突厥派人請降,李世民同意了。李世民深知突厥這是緩兵之計,等突厥實力恢復了,必然又成大唐的大患,所以他假裝同意請和以麻痺突厥。李靖深知李世民之心,於是縱兵奔馳千里,偷襲了突厥王廷,俘獲了突厥可汗和隋朝流亡朝廷,攻滅了大唐最大的敵人突厥!


大秦鐵鷹劍士


在己遣使者議和的情況下,李靖和韓信都出兵攻打,他們兩個都有不同的表現:(他們兩位生活的年代相差幾百年,不可能有交集,鑑於題目穿越一下)

首先.李靖的出生世代官宦之家,他的舅舅是韓擒虎,隋朝為官,他的爺爺是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他的父親李詮任隋朝官至趙郡太守。家庭背景顯赫,從小生活在軍事世家,受家庭的薰陶,小時就顯得具有文韜武略,隨時都有長輩傳授孫吳的軍事理論知識。有遠大的理想報負,立志長大遇聖明君主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他善於用兵,擅長謀略,是唐初著名的軍事家,一身著有很多軍事著作,不過很多己失傳了,現存於世的只有《李靖六軍鏡》和後編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剛從政就效力唐朝,平王世充,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祐,北平東突厥,西破吐俗渾,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如果李仕民己遣使者議和的話,一是李靖有可能繼續打。因為隋末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大肆燒殺搶掠,連年烽火,唐初中原人口8OO來萬左右,反隋暴政叛亂風起雲湧,不用鐵的手腕,國家得不到安寧,這些叛亂和少致民族還將蠶食中原,打的越狠,對初唐越有威懾力,所以假如叫李靖不打的話,他會考慮家族背景,怕牽連家族和他的前程,馬上停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情況下,也可能打,打錯了有長輩出面處理,再加上李仕民是明君,也不會追究責任。

韓信生於公元前(231一196),江蘇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人,從小家庭貧寒,不會經商謀生,又不出力幹活,所以吃飯都成問題,吃了上頓,根本不知道下頓在那,蹭飯,要飯都習以為常的事,一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投奔項梁和項羽作看門官,那時韓信已經13歲左在,戰爭對於他來說,來的太晚了些……他可能就會背個三字經和百家姓,沒有人教他軍事理論,更得不到誰來指導兵法,有可能封建社會”l聽書"或看書所學吧。沒有家族背景,自行其事的能力比誰都強,否則要飯的年月早就餓死了。

韓信打仗善於謀略,頭腦反應敏捷,是漢初軍事家,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幫劉幫拿下漢中,破魏,俘獲魏王,井陘之戰,淮水之戰,攻佔齊地,垓下之戰。特別是垓下之戰夠狠,以5O多萬兵力攻打項羽18萬左右兵力,四面楚國,勾起了項羽士兵思鄉情,士兵放下武器,逃的逃,散的散,追趕項羽無路可走,自刎烏江而亡。否則他的下場也許好點,不至於呂后用六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白天不殺,晚上不殺,用刀不殺,見劍不殺)而費心思。

要是劉幫己遣使臣議和,他肯定還打,一是沒有多少顧忌,不怕牽連家族,還可以為劉幫擴大地盤。二是大不了重操舊業要飯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