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是否对李鸿章过于美化?

庭州行者


不同意。

李鸿章和袁世凯原本就不是什么坏人,他们为中国做了很多杰出的贡献,可以说这两个人是中国近代的改革先驱。


李鸿章已一己军阀之力对抗整个日本,他已经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了,只是作为战败国代表最后被迫去签订了马关条约,于是就背了黑锅。


至于袁世凯也是类似的情况,所谓的五四运动其实是拿一个袁世凯根本不可能签订的日本单方面提出的二十一条做文章,抹黑袁世凯,当时袁世凯极力周旋于各方势力最终签订的是民四条约,虽然也是战败国条约,但是已经让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了,可以说在当时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因为袁世凯查处孙大炮贪污一事,跟孙大炮交恶,而孙大炮被当今的国共两方视为革命先驱和国父,所以袁世凯一直被抹黑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实际上是袁世凯结束了清廷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大炮贪污公款不说,还在刺杀宋教仁栽赃袁世凯,以此为借口纠结各地军阀搞武装割据和地区独立,谋求倒袁分裂国家,孙大炮其实才是那个“窃国大盗”。


PS:走向共和我没看过。


15速食小厨师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洗得干净吗?

《走向共和》对李鸿章岂止是美化, 简直已经胡说八道了,传闻《走向共和》是李家人出钱拍的,这就不奇怪了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鸿章为“世界四大伟人之一”,纽约时报认为从他身上看到了“大清帝国的伟大”,沙俄维特伯爵称李鸿章为“善于清晰的思考”“是一位卓越的人物”

外国纷纷盛赞李鸿章,乍一看去,李鸿章真像千古伟人一样,而真实的情况是,李大人每逢中外交涉都能想洋人之所想,急洋人之所急,毫不利清,专门利洋,全心全意为洋人服务

比如上面提到的维特伯爵,在人前把李鸿章夸得不行,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嘲笑在李鸿章,只收了50万卢布就签定了中俄密约

李家有钱啊,这不得不服,据容闳所估计,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李家赚取了四千万两百银,而驻德公使李凤苞的回忆,在北洋舰队购置定远镇远二舰的过程中,朝廷拔下三百万两白银,其中李家拿走了其中的八十万,不知去向

李鸿章对自己有两大评价,一是“裱糊匠”,二是“东方俾斯麦”

“裱糊匠"一词,我想意思是,把大清的根基给掏空了,然后裱上一层,否则大清不需要人来裱糊

至于”东方俾斯麦“嘛,俾斯麦听说了这个称号之后笑说:”幸好我不是西方的李鸿章“,据说李鸿章去德国见到俾斯麦,大谈自己镇压太平天国丰功伟绩,俾斯麦道:“我们认为战胜外敌才是功,屠杀同胞也算么?”

总之,最近老在头条见到跟风吹捧李鸿章,贬低郭沫若,这两相对照 ,不就是李鸿章给后人留的钱多,富贵五代还花不完,而欺负郭沫若不搞封建学阀那一套,没有徒子徒孙申辩嘛。。。


施主赊瓶可乐


李鸿章要客观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作为一个汉臣,受制于慈禧太后,自己想干出点名堂也是不可能。

但是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先进思想和超凡能力。否则慈禧也不可能这样重用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因为李鸿章在战争中有指挥失误的地方存在,朝廷里有很多人弹劾他,特别是在他代表清廷去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国内一片骂声,他成了人们心中卖国求荣的大奸臣,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他。

在晚清昏腐堕落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李鸿章可以说是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改变清朝的灭亡,无法改变历史的大方向。



古屋历影


清末亚圣李鸿章,与德国俾斯麦,美国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太平军与捻军被剿灭,国家恢复安定,并进入同光中兴。他也是被世界公认的唯一一位能与列强一较长短的中国人。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也被认为是列强。至于清朝末年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实在不应该让李鸿章来背锅,因为他是反对战争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中堂大人,一路走好。


当代曹植


这种艺术呈现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一定的矫枉过正的情况,但并不是非常严重,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之前的思维定势导致的。

首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过于负面,实际上是有失公允的。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都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从整体上看,功不抵过。不过,不能因此而否认他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在塑造李鸿章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沿用历史学界的一些看法,编导人员以较为正面的方式呈现了这个历史人物。客观上还原了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贡献,比如创建北洋水师,兴办洋务,提拔任用了一些官员。

其次,非黑即白式的思维定势模式,让很多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样的一种表现,从而认为美化李鸿章。事实上,一个人是有多重面目的。在走向共和当中,不仅仅对李鸿章,对于慈禧袁世凯这样,在历史上评价负面的人物,也有正面的描绘。就事论事而言,这其实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不过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矫枉过正,不过反过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电视剧创作当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能过于复杂。就走向共和而言,他已经是将人物塑造得较为复杂,但距离真实还很遥远。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已经让很多观众形成了困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复杂人物塑造的难度。就走向共和这个电视剧本身而言,对于李鸿章的人物塑造的正反两方面的把握还存在缺陷。关于这一点,导演张黎似乎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也承认了。

再次,在电视剧当中确实较多的呈现出了李鸿章的正面形象,负面性的因素体现得比较少,在客观上容易形成李鸿章是正面人物的印象。这可能是观众在观看时候的一种感受,但是负面形象的呈现,更多的还是依靠细节来体现的。比如,开篇的时候李鸿章吃鲈鱼的细节,实际上暗示了李鸿章生活奢侈。李鸿章为了讨慈禧欢心,主动提出将北洋水师军费挪用过去修建颐和园。李鸿章与盛宣怀两人联合起来,算计张之洞的情节也有体现。很多人不关注这些细节,只盯着电视剧当中对于李鸿章正面形象的表现,显然对电视剧的评价也是不公的。

最后,走向共和是非常有深度的历史剧。其思想深度已经可以和普通的历史著作相比,是那些戏说历史剧所不能比的。很多电视剧的细节都大有深意,但是大部分人,对于那一段历史,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所以不能了解这些细节背后的真正含义。要想真正看懂这部电视剧,最好多看看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历史研究著作,然后再反复观看,大体上就能明白编导人员的用意。


zyb38537240


我都忘记什么时候看电视直播《走向共和》了,里面内容依稀记得。

当然是美化李鸿章与慈禧了。

大拇指腱鞘炎,无法打太多字,很喜欢探讨这个问题。

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明白:

慈禧之所以“慈禧”,是因为背后有李鸿章这个“全权大臣”,两人关系利益是捆绑的。

身居“全权大臣”却打着自己“小算盘”,独揽兵权,压制光绪。对于清政府就是逆臣。

李鸿章一手提拔的袁世凯算是实现了李鸿章的“小算盘”。

“南海圣人康有为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小算盘

”才导致乌龙。

支持李鸿章的学者,对清史没有研究清楚,清末两大派系矛盾非常激烈了。

我之所以也不赞同李鸿章,袁世凯卖国贼的说辞,是因为这个“小算盘”里有“亡清复汉”的想法。

但位极人臣,有任何私心都是不齿的!


先知中道


《走向共和》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以为甲午战败是翁同龢造成的,把一个最大的红顶买办、吃里扒外的李二先生塑造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忠臣形象!对袁世凯也有一定的洗白!据说该片投资人有李的后人,由于该片还有其他不良政治倾向,在2003年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全国反响很大,遭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抵制,最终被央视禁播了!网上还能找到!


夜夜龙泉壁上鸣


走向共和明显为李鸿章美化,对其贪腐只字不提,对其卖国百般美化,然严一副正面人物,而哪个时其清正廉洁为国家收复新疆左宗棠确没有表述,这是李鸿章后人为其翻案吧,也可以说是利益集团拿李鸿章做为楷模,贪腐是改革必然啦,国家利益受损不敢知声是掏光养贿的大智慧,李鸿章美化合理了,改革后出现的腐败以及被侮辱欺负也自然了,左宗棠在走向共和的编剧眼里是愤青绝不能提的。


依树背风


拍历史剧,历史考证就成了最关键的东西,所幸晚清离现在不远,很多笔记资料人物自传都可以查考。美化与否,要看是否编造,隐晦,如果事实就是如此,而以前被洗光的脑袋不认可,群起而揪导演的三代,追寻动机目的出身三原则,这种文革余孽,显然不具备评判历史的能力。


严醒


没看过,如果美化了,就不应该。李鸿章,一,在他的领导下,大清或者中华,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属于无能之人,中华不乏力挽狂澜者,李鸿章不是,连一般的水平都没有,结果决定评价,李属于无才之人。二,李家财富雄厚,给子孙留下大量财产。你说,从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凭什么美化他?凭装腔作势的作秀,凭替慈禧背负骂名?凭老态龙钟依然出使他国?,,,,历史人物评价,要看大方面!于国于民,刚正清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