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修經基礎篇》(十三)——天地得一

《老子修經基礎篇》(十三)——天地得一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永遠是不刻意、不妄為的,但是卻可以達到無所不為的境地,侯王如果能夠以道的方式行事,萬事萬物都會自我教化,從而得以充分發展。

本章作為整部《道德經》上冊《道經》部分的最後一章,老子以“無為”思想來收尾,足以說明老子心裡的那個“大道”,只有“無為”是最接近它實現的方式。縱觀整部《道經》,體現老子無為思想的章節共有十章,其中“無為”這個詞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在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以及第三十七章,也就是本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餘章節老子則通過不同的意象來向讀者傳達“無為”的觀念,例如在第五章的“芻狗”、第十七章的“太上

”,第十八章的“國家昏亂”等等,無不說明老子的“無為治國 ”的理念在其哲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程度。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念,萬事萬物沒有了“貪念”,天下便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穩定、安寧的狀態。此章可與第三十二章做對比,對比可以發現,第三十二章與本章無論是在句子結構上還是在寓意表達,可謂是“姊妹章”。老子都在強調“樸”的重要性,只是前章是結合“道的無名”來論述,而本章是結合“道的無為”來論述,最終都是向統治者傳達“以“真”、“自然”的本性來管理國家,國家一定會穩定而又繁榮”。

《老子修經基礎篇》(十三)——天地得一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具備最高品德之人是不會刻意對外表現自己的“德”,這才是真正有德行之人,而那些品德不高的人,會恪守形式上的“德”,然而實際上是沒有“德”的。

此章是《德經》的第一章,老子重點論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上德”以及“有德之人和無德之人的差別表現”。老子認為“上德”就是“無為”,這裡的“無為”與《道經》中提的“無為”應有所區分,《道經》中的“無為”偏向於“治國”層面上的,而這裡則更偏向於“個人修身”層面上的,因此老子強調“真正的‘上德’體現在一個人能夠遵守客觀規律辦事,不自我彰顯、自我誇耀”。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所以有德之人立身敦厚,不居淺薄,心地樸實,不居虛華。我們要捨棄“淺薄”和“虛華”,而採取“敦厚”和“樸實”的處世態度。

最後老子認為“有德之人”是不會整天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說道的,也不會故作“有德行”的樣子,向其他人宣揚道德之法,弘揚道德之名,這些人都只是“淺薄”和“虛華”之輩,而真正“有德之人”,心如明鏡,無半點利己的私慾,只有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才加以提點,別人不需幫助時,則獨善其身,不干擾是非,不冷漠無情,不刻意做作,不假意慈悲

《老子修經基礎篇》(十三)——天地得一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曾經得過道的:天得到了道而變得清明,地得到了道而變得寧靜,神明得到了道而變得靈妙,穀物得到了道而變得豐盈,天下萬物的到了道就能夠長生不息,侯王君主得到了道就能夠成為天下人的首領。這裡的“一”就是“道”,在此老子又一次給“強為之名”了,此章可照應下文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分別以“”、“”、“”、“”以及“萬物”為意象,來側面強調“侯王”得道的重要性,老子此處的“”、“

”、“”、“”以及“”,表面是指以上意象得道後的情形,實則在論述“如果統治者能夠按照“道”的法則來行事,那麼天下就不會產生紛亂,民心就會安定,萬物都會生生不息的發展,整個國家都會充滿生氣和靈氣”,所以老子在督勸侯王,只要能夠以道來治國,那麼天下人就會心甘情願地前來歸附,這樣的侯王才是天下人公認的首領。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推而言之,天背道而行恐怕會張裂,地背道而行恐怕會荒塌,神明背道而行恐怕會消失無跡,穀物背道而行恐怕會枯竭,天下萬物背道而行恐怕會滅絕,侯王背道而行恐怕天下會大亂。

從此句可以看出,老子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個能夠脫離“道”而存在的,即便是人們信奉著的“神明”,它們也逃不過“道”的“五指山”,只要違背了道的法則,就必然會受到“道”的懲罰。同樣在此,老子仍然重點在於規勸統治,一定要懂得按照“道 ”來治理自己的國家,一旦出現了“

暴政 ”和“有為 ”,那麼“天下大亂 ”是遲早的事。

綜合此三章,老子分別論述了“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 ”以及“得一 ”。在第三十七章老子通過論述“無為 ”可使得“萬物自化 ”,來提倡統治者應該堅守“無為而治 ”的治國理念;第三十八章老子重點論述了“什麼 是真正的上德”以及“上德之人的表現 ”,鼓勵“個人修身 ”應該“處其厚不居其薄 ”以及“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三十九章,老子通過“天 ”、“地 ”等意象得道後欣榮的情形,來向統治者倡導“以道治國 ”的重要性,同時也敘述了“

背道而馳 ”的悲慘境況,來警醒 統治者失道的嚴重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