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后,俾斯麦明白:铁和血不是万能的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被收录在初中课本中,曾是我们爱国启蒙的重要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小学生弗朗士”作为一名阿尔萨斯人,因为法国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惨败而痛失祖国,沦陷后的阿尔萨斯学校将不再教授法语课程。当年懵懂的我们通过阅读文章,对于主人公的悲伤感同身受,尤其读到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也会不禁落泪。

成年后,才发现世界和历史的颜色是精彩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了解历史后发现,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历史根源上,不属于法国。这曾经让我们叹息的文章,其实断章取义了。

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后,俾斯麦明白:铁和血不是万能的

阿尔萨斯和洛林,历史悠久,归属问题很复杂

阿尔萨斯位于莱茵河西部,是法国最小的省,经济上却仅次于巴黎地区。洛林则位于阿尔萨斯西部,面积要大得多。两个地区不仅靠近莱茵河主干道,而且被莱茵河支流贯穿,河运发达;两地物产丰富,棉花、煤炭和铁的产量占到了法国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个现在被称为“法国大东部”的地区,是法国崛起的关键。

法德两国在近现代历史上对其归属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好在西欧的历史非常短暂,考据起来也比较容易。要知道《最后一课》中的是是非非,就要从源头说起: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孔子带着弟子们传道的时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已经开始抛弃地球中心说,他的学生中破天荒的开始出现女生,阿尔萨斯和洛林所在的地区处在原始社会,没有归属。

公元前58年罗马人凯撒开始征服这片土地,这里的凯尔特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加上东部的斯拉夫人被称作“欧洲三大蛮族”。凯撒《高卢战记》提到,这些野蛮人在这一时期仍然会把无辜者烧死,祭拜巫师。这个时期,没有德国和法国的概念,若要说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历史上的第一任主人是谁,那就是罗马。

3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这里属于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日耳曼人继承了这两个地方。公元800年左右,查理曼大帝占领了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北部。查理曼大帝的全称是“法兰克国王、洛林国王、德意志国王、罗马人的皇帝”,日耳曼人的分支法兰克人此时已经取代了凯尔特人成为法国的主要民族,所有这些地方,都接受罗马的教化。法、德以及洛林,都属于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的儿子临死前将国土分为东、中、西三个“法兰克国家”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就是今天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前身,阿尔萨斯和洛林则分给了中法兰克,就是今天的意大利。几十年后中法兰克分裂,解散后的的土地被东西法兰克瓜分,阿尔萨斯和洛林就跟了东法兰克,就开始正式属于德国。

10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实施了长达700年的统治,直到1648年帝国衰落后与法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两个地方才第一次归属法国。但是1697年欧洲反法同盟的压迫下,法国签署了《里斯维克条约》,洛林还给了洛林公爵,重新属于德意志松散联邦的一员,此时此刻当然还是说的德语。

18世纪,法国是一个统一国家,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则是一些分散的联邦,类似于我国东周时期,帝国皇帝毫无尊严,大家以成员国奥地利国王马首是瞻。奥地利虽然也讲德语,可因为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并不在意帝国其他城邦的死活,1766年法国再度夺走了洛林和阿尔萨斯之前,这两个地方说了1000年德语----《最后一课》中学生们悲痛的并不是自己的固有土地。

普鲁士崛起,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人受够了四分五裂的痛苦,德意志西北部城邦的普鲁士人野心很大,他们原本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职业军事组织“条顿骑士团”创立的公国,虽然拿破仑在占领神圣罗马帝国后解散了这个这个组织,但是这个公国的军国传统却没有改变,军事素质非常高,我们熟悉的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军著名将帅,基本全部出自这里。

1862年,刚刚担任普鲁士宰相的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讲时说:“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从此被称为铁血宰相,德意志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后,俾斯麦明白:铁和血不是万能的

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第一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战胜丹麦,获取了丹麦手里的两个州;第二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拉拢法国、俄国,并与意大利达成攻守同盟,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将神圣罗马帝国中原本最强的国家奥地利逐出了德意志联邦。

第三次王朝战争便是普鲁士击败法国,这一年是1817年。随后洛林和阿尔萨斯回归,正式标志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威廉一世在不情愿中接受了议会为他加冕的皇帝称号,威廉家族不喜欢议会,威廉四世此前就拒绝接受德意志皇帝称号。

军事上,普鲁士有机会彻底吞并三个国家,甚至一统欧洲,却全部放弃

这并不是夸大普鲁士军队的能力,德意志所处的欧洲大陆现实情况是强国不强,小国林立,很容易互相兼并。

丹麦这样的小国就不必说了,即便是以与普鲁士实力相差无几的奥地利为例,想吞并也并不难---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集结60万军队,奥地利军队58.5万,以两国当时的人口规模来看,均超过总人口的5%左右,任何一国失败,则失去战争能力。普鲁士只用7周时间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并沿着奥地利发达的铁路直接占领了维也纳,奥地利实际上已亡国,普奥战争也被称作“七周战争。”

欧洲大陆除了俄国以外都比较脆弱,国土纵深最大的莫过于法国,东西不足1000公里,骑兵可以在三天时间里纵贯其国土。德意志军队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不仅击溃了法军,攻破巴黎,抓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而且在战后还长期占领法国,直到法国还清战争赔款后才离开法国。道理上讲,德军占领时期的法国实际上已亡国,与二战时并没差异(驻法国的普鲁士军队这期间协助扑灭了巴黎公社)。

普鲁士选择在几次战争后与所有对手和解,俾斯麦在1870年以北德意志联邦首相身份访问奥利地时表示:“我将一切日耳曼针对奥地利的掠夺意图看作愚蠢行为。”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皇威廉一世同意,不再煽动民族国家对奥地利的敌意。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对全欧洲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吃饱了(《俾斯麦传》)。”

依据普鲁士在当时战场上的现实情况来看,是有机会对整个旧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完成统一的,甚至完成整个欧陆的一统,都在眼前。但是,俾斯麦却带头开始退缩。

拿到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来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表面上非常的激进,暗地里对这些战争冲充满了担忧。他曾经在德意志国会中表示“法国恐怕无法接受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希望推动与法国的彻底和解。

但1871年之后德意志的形势已经开始脱离这位铁血宰相的控制,此前为了能够顺利的发动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普鲁士人把自己的民族情绪已经燃烧,民意认为德意志人的唯一选择就是炸掉巴黎。

1971年法国还清了对德国的赔款之后,拿破仑三世手下好战的麦克马洪元帅成为了法国总统,他开始积极备战,准备对德意志人报仇雪耻。

本已骑虎难下的俾斯麦准备收手,而听命于他的德国《邮报》却刊登了篇《战争是否已经迫在眉睫》的文章,文章中提出“法国陆军实力提升,德国是否有了先发制人的好借口?”德军队刚刚撤出巴黎,又想回去了。

这引发了整个欧洲的恐惧!铁血宰相和铁血德国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普鲁士的霸道导致周边的国家开始结盟,英国的左派首相格莱斯顿上台之后,也开始支持法兰西共和国。

原本俄国、奥地利、北德意志联邦三个君主制国家已经联合,还成立了“三皇联盟”,以维护君主制为名义走到了一起。俾斯麦准备拉拢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加入,但英国认为自己与共和制的法国更像,拒绝了俾斯麦。而此时的奥地利和普鲁士却已经完成了议会制改革,专制的俄国沙皇又担心普鲁士的改革波及到自己,因此被英国和法国拉拢了过去。

不过归根结底,处在君主制和议会制之间的德意志之所以被孤立,根本还在于他们在领土问题上咄咄逼人。普法战争中首都沦陷,并通过协议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勾践一样开始卧薪尝胆,准备对德国发起最终报复。

而后的历史进程果然朝着铁血宰相俾斯麦忧虑的方向而去,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了跟普鲁士人相同的战斗力,加之整个欧洲甚至美国都在与德国为敌。德国在一战中失败,法国力主彻底瓜分德国,虽然提议被诸国否决,但随后的《凡尔赛协议》让德国人生不如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前,欧洲和德国都没能够摆脱三次王朝战争遗留下来的仇恨。

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后,俾斯麦明白:铁和血不是万能的

铁和血,并不能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俾斯麦那句“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并不恰当。

同样的道理,仅仅通过战争,普鲁士人即便战胜了所有的国家,最后也不会真正完成欧洲的统一,只会让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多。19世纪初拿破仑就曾经恢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东征俄国,西征西班牙,并且多次挫败了欧洲的反法同盟。被征服者的韧性令人畏惧: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了,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7次反法同盟,彻底将拿破仑击败。

铁和血能解决的,只是眼前的问题,但遗留的祸害往往更为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