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這是一部演繹流浪靈魂自我救贖的音樂劇,與原著《悲慘世界》在劇情上雖無大出入,通過傳統音樂劇的呈現,削弱了悲劇色彩,大團圓式的結尾較符合音樂劇悲喜鮮明的特徵。改編後的臺詞大量地歌唱演繹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戲劇效果,在視覺和聽覺上追求古典與經典的完美結合。本片在影調的處理上非常細緻,完美地契合於人物當時的心境處境及情感,給觀眾強烈帶入感的同時又有對觀賞美感的保持,著實是一場視聽盛宴。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靈魂的偉大,便是良心的覺醒,“從前我為了生活,偷了一塊麵包;現在,為了生活,我不願再竊取一個名字。”冉阿讓的善良純澈到沒有一點雜質,他的善良讓人心疼不忍。當他被主教給予了自由後,教堂長廊裡,微微搖晃的鏡頭跟隨破衣爛衫的冉阿讓,極度的痛苦使他產生了幻覺,鏡頭在暗示這種痛苦的劇烈,面部特寫在廣角鏡頭下放大了來自心靈深處的絕望,此刻冉阿讓所有的罪過都在譴責他,良知被喚醒,良心被重新點燃。在短短三分鐘的小景別鏡頭中人物的掙扎被表現地淋漓盡致,強光線的環境裡,頗似主教的人形燭光在冉阿讓的靈魂深處驅散暗影。冉阿讓自始至終都過著流浪的生活,在哪裡都是短暫的停留。當他得知尚馬秋被誤審時,昏暗屋內,燭光搖曳,鏡子的模糊反射加之自我拷問的臺詞,給觀眾一種夢境的幻覺,實則是冉阿讓在面對靈魂抉擇時的精神恍惚和無力感,是人物心境的真實寫照用視聽的手段呈現的效果。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市長的身份,榮譽,金錢財富,冉阿讓選擇不讓一個無辜的人受到不該受的罪。而他,飢餓,勞苦,貧窮,他都忍受下來了,他一個人承受了時代的病根毫無怨言。他是個不幸的人,流離失所愛到竭盡所能。出於誠實,善良,自尊,出於人類可以擁有的一切美好品質,冉阿讓的靈魂本就是通透的,無雜質的。影片通過大段大段的歌唱獨白,渲染了冉阿讓所處境地的戲劇性,烘托了冉阿讓在人性抉擇前自我救贖的心靈鬥爭。冉阿讓在向馬呂斯坦白一切前,同樣是整夜無眠,他本可以一直隱姓埋名過正常的生活,但是,一旦有這樣的念頭,他的內心就會有一個聲音在譴責,在懺悔,在鬥爭。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在苦難的另一邊,是威嚴的法律。石頭能被融化,木頭不能,但木頭卻能被炙烤,沙威—一個對法律俯首稱臣堅忠不屈的探長。影片中,最後在本能的驅使下,他找到了冉阿讓。在昏暗錯綜複雜的下水道里,幽綠的非自然光線打在兩人的身軀上加之手持拍攝的輕微晃動,冉阿讓和沙威,正義和善良的對峙被交替的正反打緊湊地組接到一起,有促進影片發展,牢牢牽住觀眾注意力的作用。此刻的沙威或許比冉阿讓更加痛苦,他看到的是一個善良的天使,面對人性最美的善良的炙烤,沙威,法律的化身也變得畏縮不安,鏡頭始終保持在沙威的近景和特寫之間,微弱的攝像機移動使畫面增添了幾分帶入感,親近感。淒冷的月光從沙威的斜後方打在他的臉上,畫面始終呈幽幽的冷藍色調,渲染了沙威此時所處痛苦境地的深刻,似乎在沙威的思想深處,也同樣有著一個被壓抑的靈魂,它覺醒了,向冉阿讓投去敬佩的目光。深沉的哭腔從美聲唱詞中流露,鏡頭切換到屋頂的大仰拍,沙威恐懼而又堅定地凝望著腳下,是排水集中的大激流。彷彿深淵在凝視著沙威,沙威亦給予回望,生而正直,卻被引向了極端,使沙威的思想走入了絕境,深淵就是他的最終去向,是對眾生的赦免。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在悲慘的世界裡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靈,如果愛能夠激發人的善良本能,那麼善良的人必定是有所愛之人。在愛波妮的內心,有一個複雜的靈魂。對馬呂斯的愛,讓她自私,卻又無私地為救馬呂斯獻上了悲慘的性命。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幽靜的夜,月光打在愛波妮瘦削的身軀上,淚眼星星,深情地注視著迫不及待見到珂賽特的馬呂斯,馬呂斯同樣地深情地注視著珂賽特,同樣的唱詞不斷疊加在一起,兩個相似的鏡頭不斷疊加在一起,愛波妮的悲傷與痛苦被放大。這樣一個堅強的愛的遊魂,沒有人知道她在黑夜裡歇斯底里的痛苦如針絞。淅瀝的雨幕,無人的街道上積水大片大片地反射冰冷的月光,愛波妮隻身走在雨裡,幽森森的影調的帶入,低吟的唱詞,悽悽慘慘慼戚。前跟鏡頭裡,破衣爛衫的愛波妮在痛苦中仍然燃著希望,鏡頭緩緩上移,微俯到俯拍的漸進伴隨唱詞的基調上升,便是從低吟到聲嘶力竭。

唱出來的悲慘遠比哭出來更扣人心絃 在愛的世界赦免眾生救贖自我

“生也苦,死也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躺在馬呂斯的懷裡,是她悲慘的最終安撫。因為生為遊魂,死也是孤魂,悲慘不會因為生命結束而終了。那份堅強,善良,隱忍讓她活地有尊嚴,至少是在愛的悲慘中的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