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小猴紫在此


皇帝吃的饭不能叫饭,人家那叫御膳。

与普通人吃饭不同,皇帝吃的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皇帝吃饭好吃是其次的,营养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排面儿!


皇帝可以吃不饱,可以吃不好,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排面!

天子嘛,九五至尊,天下共主,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面子。

拿清朝来说,清朝初年的时候,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足足摆满三大桌子。后来提倡节俭,康熙时期开始将120道菜改为64道菜。咸丰皇帝时,太平天国英法联军轮流闹事国库空虚,所以皇帝也不得不厉行节俭。他把64道菜削减到了32道菜。咸丰驾崩之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为了表达对先帝精神的继承,加上自己本身也不是皇帝,就把菜由之前的32道菜改为了24道菜。慈安太后是以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这个老婆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她是个追求享受的人,她把预算的规模,恢复到了每顿饭,108道菜,每顿饭至少要花200两银子。


200两银子什么概念?红楼梦中刘姥姥家,一年的花销也不过20两银子,慈禧一顿饭要顶上刘姥姥家10年的花销。

那么御膳种类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光绪皇帝一天的菜谱。:

光绪早膳菜谱包括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炖肉、汆丸子锅子,豆秧汆银鱼、小葱炒肉、挂炉鸭子烹肉、豆腐汤,八宝鸭子、什锦鸡丝、口蘑烂鸭子和三鲜肥鸡、燕窝鸭条、熘鸭腰、荸荠火腿、什锦鱼翅,燕窝炒鸭丝、肉片焖玉兰、肉丁果子酱、榆蘑炒鸡片、盖韭炒肉、炸八件

看起来很好吃对吗?实际上不是。 我可以坦诚的告诉大家,过去皇帝吃的东西大概率是不会有咱们现在的食物好吃的。

为什么呢?

第一是用料不行。

虽然皇帝可以调动天下的资源,可是科技水平摆在那儿,古代皇帝的食材比咱们现在是要少很多。

比如海鲜,他们就吃不到,皇帝虽然可以吃到鱼,也可以吃到一些虾,不过相比于咱们现在吃的鱼虾蟹,皇帝吃的质量可就差多了。现在的人们,只要你肯花钱,买过来的虾蟹都是从海里捞出来以后,24小时不到就送到你的餐桌上了。而古代没有冷柜也没有冰箱,想把虾蟹从海边运到北京,等送到的时候鱼虾蟹都臭了,所以你在御膳中很少看到海鲜的影子。

除了海鲜之外,牛肉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牛是很重要的生产力,所以从法律上讲,国家是禁止吃牛肉的,虽然在民间吃牛肉的行为非常普遍,但是,皇帝毕竟是代表国家形象的,所以以身作则,皇帝不吃牛肉。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御膳中也不过就是鸡鸭猪羊这么几样肉食加上各位蔬菜,而蔬菜也比现在少很多,因为皇帝只能吃到本季节的北方蔬菜,什么南方蔬菜,什么反季蔬菜,它都是不可能吃到的。

另一方面是调味料的落后,

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都是经过现代调味料的精心烹饪的,皇帝不吃辣,因为怕把皇帝吃坏,另外当年的辣椒也跟现在不一样,北方的辣椒没有那么容易获得。

皇帝所使用的食盐,质量也比我们现在的精加工盐要差很多,更不要说味精这种现代才发明的超级调味料了。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皇帝要求吃饭,不能让皇帝等。


御膳房的要求是,皇帝吃饭任何时候都要随时能够端上来,这要怎么办呢?要求御膳房随时随地的把那些菜放在锅上架着烤。

大家想想,一个菜如果在火上烤个5~8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个菜的味道还能好吗?更何况,御膳房离皇帝寝宫的距离很远。在御膳房里做好的菜,要放到热水盆里保温,递到皇宫里。这个过程中什么美味的菜,它的味道也被挥发的差不多了,等热乎乎的菜送到皇宫里,都已经变成温的,味道能好吃吗?

大家也不要认为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关于皇宫御膳好吃不好吃,溥仪的话是最有证明力的。

溥仪说,皇宫里的饭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他在宫里时,每顿饭摆上来,再撤下去只是一个过程,他根本都不吃?溥仪吃的饭全都是太后和太妃专门请了厨师做的小灶,虽然每顿饭看起来有上百个菜,他吃的只有那些长辈们给他送的二十几道菜。

那么皇帝不吃的这些御膳送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途径是赏赐。 皇帝吃饭时,如果身边有亲信大臣或者太监的话,当然你不可能跟皇帝坐在一个桌子上吃,但皇帝心情好了,有可能会把桌子上的某一道菜赐给你。

虽然吃剩饭剩菜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但是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行为。这种赏赐剩饭剩菜的行为不仅限于皇帝,连一些家里的长辈和高官也可以有这样的行为,比如红楼梦里的贾母,就把她的剩菜赐给王熙凤和王夫人等,小辈还要觉得非常光荣,当着长辈的面吃完。

第二个途径也是皇帝处理剩菜的最主要途径,是运出宫去卖掉。

当然,这个过程皇帝肯定是不知道的,主要经手的人是太监。

虽然我说御膳并不好吃,但是,不好吃不代表没有人想吃。 御膳不好吃,那是对于溥仪而言,对于宫外一些普通百姓,能看见皇帝吃什么,那也是一种非常满足猎奇心的行为。

在晚清时期销售皇帝御膳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链。北京当时有多家饭馆,主打的就是御膳御菜,其中卖的很多菜,都是皇上御膳中刚刚剩下来的。



这些菜在皇宫里,皇帝连一筷子都不会吃,但是到了宫外以后,身价就陡然而生。很多富人趋之若鹜。

而一些卖相不好的菜,有可能被直接做成大杂烩。旧社会,有一种菜叫做“折箩”。就是一种各种剩菜剩饭的混合体,卖给穷人吃。穷人买不起好菜,只能吃这种剩饭剩菜,毕竟有点油水。所以皇帝吃的卖相不好的菜,一般都被做成了折箩。

总之皇帝所吃的东西基本不会被浪费,皇帝大人心怀天下,不会注重自己剩饭剩菜的去向。但是对于宫里的太监和宫女来说,这可是一项养家糊口的重要产业哦!


小约翰


皇帝吃的饭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专业团队打造的最高标准的伙食。皇帝吃的饭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还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专业的伺候团队。皇帝的御膳主要是为了欣赏与享受,吃饱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对于皇宫中的御膳,平常人别说有机会品尝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皇帝的伙食标准怎么样呢?

在清代,皇上吃饭问题,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六点至八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早膳,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晚膳,用膳时间都在两小时以内。除了正餐之外,还有两顿茶点,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通常摆三张大桌。后来因国库紧张而将菜谱减少,120道菜变为64道菜。咸丰皇帝又减去一些菜,变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将菜减为24道。慈禧独揽大权后,又恢复的百道大菜的规矩,每顿饭要用银200两。

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根据清宫记载:每日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青菜共19斤,各种萝卜共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随膳饽饽240个,鲜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能吃完吗?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么用膳的呢?

用膳时间一到,前侍卫喊传膳,太监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布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查看颜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之后,皇帝若还是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就是每菜不过三匙,通俗的讲就是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否则菜要被立即撤下。为什么呢?因为皇上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知道。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个菜,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皇帝吃过三口,你就会听到太监大喊一声:“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

皇帝吃饭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享用,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们,通常在其宫里用膳。只有在过年时的除夕和初一两天,皇帝才与皇后、贵妃们一起吃饭。年夜饭一般摆在乾清宫,皇帝高居宝座前面,下面是妃嫔们的陪宴桌。那么平时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这些饭菜怎么处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赏赐给妃嫔、皇子及大臣们

皇帝在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一群听赏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里一时高兴,便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估计主要还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赏赐的饭菜,即使你不饿也得吃把它吃完。

还有就是皇帝吃饭期间或者是吃完饭,忽然想起那位妃嫔什么的,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还是妃嫔皇子,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也算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余饭菜会被倒卖

其实皇帝的赏赐饭菜只是偶尔的现象,并不是每顿都这样。因此,每天便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这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的精品,自然不会轻易倒掉。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

这样来处理皇帝的剩饭剩菜,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远远要强于浪费掉。从太监、宫女到宫外小贩、酒家,既处理掉了皇帝的剩余饭菜,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剩余饭菜一般会被按品相归类,品相好的会被餐馆收走,经过处理便会当做御膳卖掉。其余的就被做成大锅饭,熬成粥,便宜出售。

总之,皇帝用完膳,剩余的饭菜绝对不会被倒掉,处理它的途径很多,通常为赏赐和倒卖。我们在惊叹这些饭菜不会浪费的同时,对皇帝用膳菜肴的丰富也是惊诧不已,这也是封建皇权高高在上的一种表现吧!


野史也是史


当我们想起“剩饭”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倒掉或者喂狗,喂猪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可就不是这样了,皇帝吃剩下的饭能叫剩饭吗?谁敢扔?扔皇帝吃过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则会被问罪处死的!再说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则三五十道多则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摆样凑数的,但每天依然会剩下大量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名满天下的御厨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花钱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其最终结局一般是以下四种情况。



1,赏赐给身边的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自己没有动过的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时候兴致高了还会赏赐给宫女,太监,而得到赏赐的人不管饿不饿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不管好不好吃,愿不愿吃,哪怕他不喜欢吃香菜而皇帝赏赐了他一盘香菜炒肉!都必须称赞饭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有时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卖给有钱人。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那时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爷洒下的圣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这一点不夸张!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间是很有商机的,于是宫里的御膳房会和宫外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保持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宫里人会把菜样还保持较完整的剩菜打折卖给餐馆,餐馆则稍微加工一下后打出“御膳”的名义对外销售,于是那些“急于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来体验,这条产业链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非常的完整,据统计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可见“倒卖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没碰过的菜下次再上。像类似炖汤一类的菜,这种菜被御膳房的厨子做好后长期用小火煨在锅里,什么时候传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没有碰过的则拿回来重新煨到锅里,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时间想要吃点什么东西填填肚子,这时候也可以快速的传上来,而不会耽误皇帝饿肚子。否则皇帝饿的发怒了,真的会像饿极的老虎,得谁咬谁!

4,卖给普通百姓。可能有人问了,这跟第二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是的,不一样,一样的话我还会说两遍吗?第二条是针对有钱人的,而这一条是针对包括你我在内没钱的(开玩笑,各位朋友们肯定都比我有钱,哈哈)。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有没有听过,根据《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么当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如此一来有钱人能品尝到皇帝的口水,没钱的人也能尝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这样。

所以经过以上四种方式的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咸鱼闲聊


对于平凡百姓而言,口腹之欲是难以穷尽的。但是大部分人力有不逮,不能尽享天下美食,唯独帝王能网罗天南地北的珍馐美馔,大饱口福。皇上一餐所呈上的美食多达几十种,至清末时,甚至多达百余种。御膳菜品虽多,却不能尽数品尝。因而剩饭不在少数,那么对于这些剩菜,宫中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餐桌之上是感情升温的最佳场所,与群臣共食能促进感情,赏赐重臣剩饭也是帝王以示恩宠的方式。周朝时,宴乐群臣的观念已经极为普遍,在《小雅》中就有周王设宴与宾客共欢的描述,目的无非是以礼乐精神来维护统治。但是在礼崩乐坏后,这样的宴席不再常有,赏赐饭食变得普遍。唐朝时,刘禹锡就曾在《代谢赐酒食状》记载帝王赏赐臣子饭食一事。至明朝时,这种行为仍然数见不鲜,“其分御膳,啖公有左右近幸所不能得,而公得之。”在唐顺之的 《旸谷吴公传》也可以发现赏赐剩饭意味着帝王的亲近,类似于清朝时赏赐黄马褂之意。

饭食除了赏赐臣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赏赐老人。清朝时,康熙曾举办千叟宴,所请者都是六十五岁之上的老人。赏赐给老人御酒,并且分发御膳,甚至远道而来的老人还有赏银可拿。当然,这样大规模的宴席操办起来难度过大,宴请人数过多。因而在清朝时,仅举办了四次,目的是为了在国内推行孝德。

帝王的赏赐多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大部分时间剩饭的去向不劳帝王费心,而是由御膳房处理。在清朝,雍正曾下旨,帝王所剩的粥饭或是佳肴不能抛弃在沟渠里,“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剩饭的去向一般默认是丢弃沟渠,否则也不会特意下谕旨给御膳房嘱咐剩饭如何处置。毕竟帝王一般不会吃剩饭,但是在这之后剩饭就多由下人食用。如果人无法食用,就给鸟兽食用,这种处置方式比起弃之沟壑更加人性化,也更为节俭。

以上几种处理方式都相对光明正大一些,其实对于剩饭的处理还有一些隐晦的方式,这些就不为帝王所知了。比如说剩饭再上桌,至光绪帝时,用膳已经以百计数。帝王一般只吃距离较近的菜,对于较远的或是不感兴趣的菜,帝王不会动筷。可以说此时帝王用膳颇有仪式性的感觉,如此一来也就给了御膳房可趁之机。很多完整的菜会在下顿时热热重新上桌,毕竟皇上关注不到。除此之外皇帝剩饭也会被倒卖到宫外饭店,毕竟御膳声名远扬,愿意花大价钱一尝的人不在少数,因而,皇帝的剩饭还是很有市场的。

剩饭再上桌和倒卖都是御膳房暗中捣鬼,皇帝日理万机对此事关注较少,也就助长了此事。据说光绪帝一日四个鸡蛋花销多达三四十两白银,这其中猫腻显而易见。御膳房能够如此大胆也就不难理解了。

皇帝的剩饭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由于帝王身处政治中心。一举一动都与天下大势息息相关,所以帝王剩饭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比如清朝时剩饭数量之多,慈禧之穷奢极欲尽显,也就能看出清朝之腐朽离已然灭亡不远了。


邓海春


【每个男人曾都有皇帝梦】

很久没有让我感兴趣的话题了,话不多说,用最简明文字,直接开始:

前几年看穿越剧《寻秦记》,让我做了个美梦,穿越做皇帝。

后宫佳丽三千,妲己、褒姒、骊姬、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赵飞燕、大乔/小乔、上宫婉儿等绝色佳丽任我挑。

天下权政任我把控,除贪官:和珅、梁冀、王温舒、石崇、陈自强、蔡京、元载、严崇等贪官。

笑看诸天万界,吊打镇西关、金彪黄天霸、南霸天、高俅、周扒皮、威震天、黄世仁、西门庆等一方恶霸。

享用人间美食,吃便各种宴席,蒙古亲藩宴(满汉全席)、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节令宴等,就不吃鸿门宴。【插入广告:杜绝铺张浪费】

结识各种文豪,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司马迁、司马光、韩愈、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毛爷爷等一起吟诗作画。

再和关羽、赵子龙、黄忠、白起、李靖、徐达、蒙恬、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岳飞、辛弃疾、戚继光、郑成功、左宗棠等英雄豪杰拜把子。

拯救历史遗憾人和物等事情,此处略过。

到这里天亮了,我该醒了,最后,祝大家事事顺心如意!

杜绝铺张浪费,以一首诗来呼唤结束。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忘记烦恼片场


记得从前看过一个笑话。两夫妻在地里干活,又累又渴,聊起自己的愿景:要是咱当上了皇帝,准得放两壶茶,地这头一壶,地那头一壶,干活到哪儿就在哪儿喝……

当然,咱平头百姓无法想象皇帝的生活,总之,他吃得准比咱好,比咱多。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饭菜,皇帝佬儿吃得完嘛,是不是得倒?那多可惜呀。



好在皇帝们也还节约,虽然排场大,饭管够,菜式多,吃不完倒也没全浪费。

皇帝们的剩饭剩菜最主要的用途是施恩于妃嫔与大臣:这道菜挺好,给×妃送去,那蹄子好吃,给x将军。就像《红楼梦》里一样,贾母、王熙凤这些主子没用完的菜,赏给底下丫环们。


接到赏饭菜的妃嫔与大臣,如果当时就在皇帝身边,那得谢恩,还得站着吃完。哎,也不知皇帝是不是用的公筷呀,唉,算了算了,皇帝讲卫生,口水应该不难闻,况也没戳过几下,吃吧吃吧。

当然,皇帝们不可能精细到光盘,也不得天天餐餐赏人,那这时候,御膳房的宫女太监就可以就点剩饭剩菜吃下。有那头脑灵光的,还把那品相好的拿出去卖,那品相不好的,也可以烩成粥,谓之御品出卖。哪个时代都有追星族,皇帝穿过的内裤都有市场,何况金口沾过的饭食。

总之,皇帝们剩下的饭菜都有出处,咱们毋需担心。

还补充一句,题主问的是饭,我却答的是饭菜,主要是觉着光是饭无法发挥,有菜才好想象——我有强迫症,文不对题会让我郁闷。


钱多多读文史


说实在的,皇帝吃饭真的是件麻烦事,它有专门的机构叫“御膳房。皇上的用膳,可以用“大动干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具体细节这里不做赘述,咱们就讲讲皇上吃不完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因为皇上用膳一次就得几十道菜,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完的!个人总结了两点如下:



一:赏赐给自己的嫔妃、皇子、公主、大臣、宫女、太监

首先,既然是赏赐,那就是偶尔,不是经常!皇上用膳除了菜的样式多,旁边伺候的人更多,有上菜的、试菜的、还有膳后伺候皇上洗漱的等等一大堆人。有时候皇上高兴了,会把剩下的膳食先赏赐给自己的嫔妃们、孩子们,有时候就连宫女太监们也能一起沾光!当然,对于接受皇上赏赐的这些人,吃之前必须感激涕零,然后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便不饿、不想吃,也得乖乖的吃完,如果不吃那就是对皇上不敬,有可能连命都没了!




二:由太监贩卖到宫外

这可是件能赚大钱的工作,自然就会有很多太监去做了。这里我就以清朝为例子来简要说明,因为清朝时相当盛行!对于老百姓,能吃皇上吃过的饭菜也是一种福分,皇上都是被奉为真龙天子的,皇上的口水也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龙涎”!当然这些宫中剩下的御膳也分品相的好与坏,品相较好的先卖给一些饭庄,品相不好的那就卖给小贩子,任由他们自己处理。就这样皇上吃剩下的膳食就慢慢的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到最后没有浪费多少!



还有一个知识点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古代的生活习惯和现代有所不同,古人一天正餐只有两顿,皇上亦是如此!一个饭点是在早上七点钟左右,另一个饭点是在下午的一点钟左右,其他时间就是吃饭点心。


舞动的史者


菜肴,解决百姓的口腹温饱,有钱人家会在菜肴上进行色、香、味的讲究,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皇帝吃的“饭”,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讲的是排场。皇宫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美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搜罗到宫中为皇帝吃饭提供强大的排场。

清朝皇帝最讲排场

从周朝开始,皇宫就有“食官”这个职业,专门研究和指导皇帝的饮食,其类似现在的营养师。明朝时,皇帝吃饭的排场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于是在他当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须有肉,一桌菜肴最丰富也不过十几种。之后的皇帝们看个人口味,变换不同花样,在菜的数量上基本保持这个标准。

清朝时期,御膳的标准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时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这叫“全份儿”,乾隆爱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须有鸭肉、鹿肉和全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这一桌的菜其实只有一半用来吃的,另一半是用来看的,因为满族有“祭神肉”的说法,即天天杀两端猪,切一盘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先人。

话说乾隆的一餐“全份儿”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着实让乾隆汗颜。据说慈禧每顿饭必须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样式就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时出现这样的奢靡,确实让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饭要按祖宗定制的规矩来

古装宫廷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剧情,皇帝闲时到后宫,这个娘娘做做、那个嫔妃聊聊,谈到开心便留下来吃饭,嫔妃们也会给皇上献上一些点心。看正史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据祖宗定制的规矩来的,皇帝必须要遵守饮食礼仪且用餐时只能是一个人。

皇帝用膳时“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多喜欢的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会立即被撤下。因为皇帝的饮食时国家机密,为了预防有人下毒谋害,皇帝的口味不能问也不能写。御膳房做这么多花样的菜,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饮食偏好。

如此一来,皇帝吃剩的菜就会很多,会浪费。但这完全不用担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赏后宫:根据宫廷御膳礼仪,皇帝用膳结束后,会将桌上的菜肴、主食、点心等赏赐给后宫的嫔妃、皇子们。如果嫔妃和皇子吃不完会再赏赐给太监和宫女。

  • 赏大臣:皇帝用膳时偶尔会赏赐大臣们一起吃,这是一种帝王权术,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因此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们,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会为皇帝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没吃过的,还会允许打包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这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特有面子。
  • 倒卖宫外:虽然皇帝把剩菜剩饭赏赐嫔妃、皇子、大臣,但即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的剩余。那些这些又如何处理呢?按照宫里流程,自然是运出宫外,于是一个宫廷管理漏洞就出现了,有人开始倒卖起了御膳,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据野史记载,御膳的倒卖利润庞大,参与倒卖的人包括太监、宫女、小贩等最多时高达万人,可见御膳在民间的火爆程度。

运出来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会被倒卖京城高档的饭馆。饭馆的老板自然不会说这是宫里皇帝吃剩下的,但噱头还是要有的,于是便宣传请来了皇宫的御厨,客人觉得来这里吃饭等于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饭馆厨师便把这些御膳随便加工一下再摆弄下造型,民间这些土豪一个个抢着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卖不掉,这些剩菜会被卖给路边的“食摊”,小贩再进行加工后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楼的百姓可以到街边的“食摊”过过嘴瘾。这样的“食摊”类似现在的街边“大排档”,古时百姓也会纠集几个朋友一起在食摊来几份菜,喝两盅,因为是皇宫御厨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较差的:而对这些品相破损的菜,处理的方法就简单粗暴了,小贩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丢入大锅中,倒上热水熬煮。顾客只要交一个“大子儿”用长柄铁勺捞一下,捞出啥算啥,运气好的有半根鸡腿、运气差的可能就是跟鱼骨头。但这看起来有点恶心的大杂烩,也是穷苦人过瘾的一个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饱、味道也很不赖。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溥仪下台后才结束,那些御厨们没有点真本事哪能进得了皇宫,他们不仅把菜肴做成精品,而且还得好吃。直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御膳房的御厨们被迫散伙,只能自己去谋生活,据说北海仿膳、颐和园听鹂馆都是当年离开紫荆城的御厨开的。


大国布衣


咱们先看个段子: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有个农民在地里干活,干着干着肚子饿了,可是他的午餐只有一个硬馍馍。

拿着又冷又硬的馍馍,老农不由得感叹起来:“我要是当了皇上那该多好啊!现在可以躺在床上睡午觉,醒了想吃东西就喊一声“来人,给我拿盘饺子来!”饺子马上就有人送来,多享福啊!

乾隆剧照:


老农从来没去过京城,在他的想象中,皇帝能天天吃饺子。饺子在他心中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了。

可是皇帝真的是如老农想像的那样,天天吃饺子吗? 皇帝吃饭在历朝历代都是件大事,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吃好喝好。

那皇上到底吃什么呢? 皇帝一般每天两顿正餐。这两顿正餐叫 “膳”,分早膳和晚膳。

早膳:


当然了,皇帝饿了也可以随时叫吃的喝的,但这些只能叫 “点”。

我们看看乾隆皇一天的生活安排吧:凌晨4点起床,去坤宁宫请安;5点喝一碗冰糖炖燕窝;6点用早膳,读圣训;7点茶宴;8点到13点批阅奏折;13点到15点接见大臣,15点用晚膳;16点继续批奏折;17点至20点自由活动; 21点休息。你看,乾隆一天就吃两顿饭。

由于皇帝的早膳吃得很早,御膳房会很早就准备好饭菜。吃什么呢?

据清《膳食档》记载:

光绪早膳菜谱包括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炖肉、汆丸子锅子,豆秧汆银鱼、小葱炒肉、挂炉鸭子烹肉、豆腐汤,八宝鸭子、什锦鸡丝、口蘑烂鸭子和三鲜肥鸡、燕窝鸭条、熘鸭腰、荸荠火腿、什锦鱼翅,燕窝炒鸭丝、肉片焖玉兰、肉丁果子酱、榆蘑炒鸡片、盖韭炒肉、炸八件。

吃完这些,最后以一碗燕窝三鲜汤结束。是不是特别丰盛?

这是早膳,晚膳和早膳的内容也差不多,大同小异。 当然,正膳之外,皇帝可以随时叫点心来吃。

因为每个皇帝口味不一样,比如道光爱吃巧克力,乾隆爱喝豆汁,慈禧钟爱甜食,御膳房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喜好制作一些点心,让他们在两膳之外的时间食用。

点:

每次用膳有这么多菜,能吃完啊?您别急,皇上吃饭是有规矩的,每道菜不许超过三口。无论什么菜都一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也是怕别人下毒。

绝大部份的菜都是尝一口就够了。所以,每天都要剩不少的饭菜。 皇帝吃剩下来的菜怎么办呢?

一是赏赐给妃子及大臣们。

根据宫里的规矩,皇帝用膳后,会将没吃完的菜肴和点心赏赐给嫔妃、阿哥们。

也有遇到皇帝高兴了,赏赐给太监和宫女的时候。另外也会偶尔赏赐给大臣们。得到赏赐的大臣,往往受宠若惊,谢主隆恩。

赏赐:


因为能得到皇上赐膳,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这也是帝王拉拢臣子的一种权术。

第二种办法,那就是买到宫外去赚钱。

要知道,普通人一辈子也没机会吃到御厨做的御膳。所以这些皇上没吃完的剩菜,会分成几个等级处理给各类饭店。

山珍海味卖给高档饭店,普通菜肴卖给普通饭店,剩下的那些大杂烩就卖给路边摊。

这些菜肴虽然是剩下来的,但口味比一般厨师烧的要好得多,不怕没人吃。特别是那些路边摊点,把这些大杂烩一锅炖,两枚铜钱一大碗,还是很受穷人的欢迎的。

赏赐:


解放后有人采访过溥仪:问他当年做皇帝的时候吃的是什么,溥仪回答说:

“宫里的饭,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皇帝吃的饭,着重排场、规矩,仪式感特强,但究竟味道如何,也不一定能比得上咱老百姓的家常小菜吧。


刚日读史


古代皇帝作为九五至尊,大权在握,日理万机,饮食方面自然也是备极奢华,各种山珍海味,供应不绝,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历朝历代皇帝们的用膳方式各有不同,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人而异。

古代皇帝的用膳并不都像现在一日三餐,清朝的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但中间会不断有点心和小吃供应,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御膳房随时都可以上菜。皇帝吃饭时,并不像电视剧上演的那样,会有妃子随侍左右,在真正用膳时往往只有皇帝一人"吃独食",但旁边会站有侍膳的宦官,偶尔还会有宠臣或皇子侍立左右,一同陪吃,遇到皇帝高兴或吃不完时,就会把食物赏赐下去,而受到赏赐的人,必须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使吃不下或者饭菜难吃,也要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这也是古代皇帝拉拢臣子的一种方式。

皇帝吃饭还有"菜不过三口"的规定,即吃每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一旦超过,在一旁的太监就会把这道菜撤下去,此后十天半个月,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菜不过三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是为了防止手底下的人知道皇帝的喜好而趁机邀宠,影响朝纲稳定。明朝的正德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历史上记载,正德皇帝喜欢做木工,宦官刘瑾每次都趁正德皇帝做得起劲时拿着奏折去请批,次数一多,皇帝一烦,就让刘瑾自己拿主意,刘瑾得了"圣旨",就名正言顺地把持了朝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菜不过三口"的另一个作用是为了防止被人下毒,满桌上百道菜,每道皇帝只吃两三口,就很难根据皇帝的喜好下毒,而要在每道菜中都下毒,工程量就太大了。

历史上不乏皇帝被人投毒而死的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 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

古代的皇帝的餐具通常都是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等其它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以银器为主,除了显示皇家的气派,还有很多实际功能。为了避免饭菜中被人下毒,皇帝在用膳前往往让侍膳太监先尝,称作"尝膳",还有就是用银器在饭菜中验毒,如果盛御膳的是银器外的其它质地的器皿,则在器皿外挂一个小银牌,当做验毒工具,末代皇帝溥仪就曾说道:"每个菜碗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在许多人看来,皇帝们的御膳都是极具奢华,满汉全席式的,其实不然。根据清宫《照常膳底档》记载,皇帝的御膳每餐一般二十品左右(宫廷中称一个菜为一品),节俭的道光皇帝每餐只有四到五品,只有到了慈禧太后时,才增加到一百来品,一顿饭至少要花掉200两银子,如此多的菜品,单单皇帝一人肯定是吃不完的,皇帝的剩菜剩饭通常都有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赏赐给大臣、妃嫔或者其他皇亲国戚,但接受赏赐的人必须站着把食物吃完,还要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这样的"赐食",是皇帝笼络和奖赏下属的方式,虽是奖赏,却并不舒服。《史记》中也有记载,西汉初年,大臣石奋的姐姐是刘邦的小老婆,石奋退休后,有一天受到皇帝赐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上在前",是要跪趴在地上把饭吃饭,以示恭敬。

第二,赏给宫女和太监吃。

第三,运出宫外加工倒卖,谋取暴利。这在明清时尤为盛行,皇帝吃剩的饭菜,流出民间后,按品相被分为三六九等,品相好的,往往会被送去一些京城的大酒楼,酒楼便打着请到御厨的名号来推销,许多人虽然明知是剩菜,也乐于花钱品尝。至于那些品相不好的,通常倒卖给路边的小贩,小贩们加上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再挑到街头售卖,最便宜的时候能卖到"十个大子儿"一碗,即使是穷人也买得起,据说味道还不错。

后来倒卖皇帝的剩菜剩饭竟然发展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多人,从宫女、太监、酒楼老板到民间小贩都参与其中,可见其中利润的丰厚,这种现象一直发展到末代皇帝溥仪上位时期才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