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变了!“聚合模式”对战滴滴?


美团打车变了!“聚合模式”对战滴滴?|零售商业评论

新零售权威媒体——零售商业评论。微信关注公号:零售商业评论。

近日,美团打车在上海、南京上线“聚合模式”。

聚合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接入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用户可以在美团一键呼叫多个不同平台的车辆,享受到不同品类的打车服务。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美团打车建立了一个“打车朋友圈”,一起对抗滴滴。

美团打车从2017年在南京上线以来,发展了2年多的时间,一直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当初叫嚣对抗滴滴,然而却并未如王兴所愿。从综合服务来看,消费者买单率并不高。滴滴仍然占据霸主之位,在全国仍然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

而美团打车开始一上来布局全国的野心,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我们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各地政策。目前个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监管力度大,截止目前美团打车只获得6个城市的网约车牌照。

王兴等不急了。

聚合模式,能让美团打车快速在全国征战。

大家只用在美团APP的打车服务中,就可以一键同时呼叫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车辆服务,大大幅提升打车效率。

美团打车变了!“聚合模式”对战滴滴?|零售商业评论


美团打车的“聚合模式”推出被大家看好。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表示,美团点评这一超级平台拥有巨大价值,为用户提供着生活服务相关的各类服务选择。美团点评30%的用户打车是去吃饭,这与超级平台的用户高度重合。美团打车推出的新模式,把合作方的优质运力与平台上用户需求进行匹配,既能让合作伙伴共享超级平台价值,也能进一步提升美团打车连接用户吃喝玩乐的能力,让用户、司机、出行服务商实现多方共赢。

而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团打车对“美团的局”有怎样的影响。

美团打车变了!“聚合模式”对战滴滴?|零售商业评论


美团的局


我们先来看组美团的数据。

美团点评有3.4亿的高黏度消费用户,平均每4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美团上花过钱;从供给侧看,美团点评和全国470万个线下商户合作,包括餐厅、酒店、电影院、KTV、美容美发等,分布在全国2800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基本上已经完成对大陆各个地域的覆盖。美团点评过去一年有超60亿笔交易,平均每天是1900万笔。

美团点评抓住吃喝玩乐行业当中最核心的品类——吃。

业务分为三大部分: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新业务及其他。以美团点评最主体的外卖业务为例,消费者和商家在平台上的忠诚度和黏性持续上升。在所有业务中,美团外卖贡献的收入达62%。可以说外卖是给美团贡献流量的核心力量。

但是,单一流量支柱仍然不够。

美团一直想通过出行领域,打造类似外卖一样的高频消费的第二大流量支柱。

所以,我们看到此前美团要将摩拜改名美团单车。美团将作为摩拜的唯一入口,这意味着其APP和微信入口都不能用了。(我们从之前美团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摩拜共有4810万名活跃单车用户及710万辆单车)。

其实,也是在夯实其流量支柱。

出于这些考虑,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团打车。

从长期来看,美团打车仍然会持续深耕市场,只不过动作不会那么快,节奏要放缓。会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拿下。因为这才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聚合模式,短期内能给美团打车打开局面。但吸引流量的过程中,又将是一波补贴大战。

王兴曾经说过,“通过非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一家独大是短期的”。

简单来说,聚合模式,是美团自己在为外输出流量,而美团自营打车才是吸力。发展到最后,一定是聚合平台+自营的美团打车共生的环境。

正如徐新提出过超级平台概念。“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用户消费往往取决于几个APP,于是超级平台诞生了。拥有1亿以上用户、每个用户每年使用频次8到10次以上的APP,就是超级平台。换句话说,超级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便是用户参与度。由于商业格局的变化,超级平台上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网络效应愈发显现。”

对于美团来说,出行是纳入其LBS场景战略的重要的一环。这个超级平台正在加筑自己的城池。

新零售权威媒体——零售商业评论。微信关注公号:零售商业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