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扬州首支十番锣鼓队,整理20首曲谱,宝应这位七旬老人不简单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锵......昨天下午2点,新盛街道大刘社区希望村塾内,25名乐师各执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着时而快如疾风骤雨,时而慢似行云流水的乐曲,这是扬州市级非遗项目宝应曹甸十番锣鼓演出的场景。曹甸十番锣鼓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今年70岁的柴菊喜老人是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30多年走访整理近20首曲谱。今年在社区的帮助下,还成立了扬州唯一一支十番锣鼓队。

成立扬州首支十番锣鼓队,整理20首曲谱,宝应这位七旬老人不简单

30多年走访整理近20首曲谱

柴菊喜出生在宝应,曾是一名老师,自幼喜爱音乐的他,会声乐、鼓乐、吹奏、二胡演奏及作曲、填词。“13岁开始,我就接触十番锣鼓了。”柴菊喜说,十番锣鼓源于宫廷昆曲音乐,它融演奏、演唱、敲打为一体,经艺人改造流入民间。清末,在曹甸一带广为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失传,作为它的见证者和传承人,从1984年开始,柴菊喜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十番锣鼓的相关资料。在曹甸当地,他向老艺人们请教十番锣鼓的曲牌、曲目,根据他们现场演奏的器乐发音和演奏音律整理曲谱;与宝应相邻的楚州,也是十番锣鼓较有名气地区,他特地前往当地,根据口述和演奏的方式,记录下有关十番锣鼓演出的方式、技巧、曲目、曲牌等。

从1984年至今,柴菊喜陆续走访了多位老艺人,目前已整理出了近20首曲谱。

成立扬州首支十番锣鼓队

30年来,除了整理曲谱,柴菊喜一直致力于队伍的组建。2015年,他在西区大刘社区设立音乐工作室,进行“十番锣鼓”技法研究、传习,并组建锣鼓队。在社区的帮助下,25位专业的乐师先后被吸引了过来。同时,社区还为他们配备了“十番锣鼓”所需的各类乐器。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柴菊喜在大刘社区成立了扬州首支十番锣鼓队,也算是为“十番锣鼓”的传承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7年,曹甸十番锣鼓入选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种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岁的柴菊喜还在坚持着。“最近,我结合‘扬州清曲’和‘咏花’这两首曲谱,创作了‘扬州咏月’曲谱,大家正在练习。”柴菊喜说,除了挖掘、创作曲谱,他更希望年轻一辈能来学习‘十番锣鼓’,将这项技艺代代相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