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屋如上船,扬州“船屋”还有不少

在沿江沿河,有不少船形的村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杭集船村,村落中藏着一些奇特老宅。今年70岁的陈宜林摸查发现,除了杭集船村外,沿江其他村落还有些老“船屋”,很多奇特的老宅都有七八十年了。

进屋如上船,扬州“船屋”还有不少

不少村落自然形如船,最具代表的“船屋”被翻建

“船村由三个村组成,像极了一艘大船。”今年70岁的陈宜林说,三个村庄自然分为前舱、中舱、后舱,还有形象的锚墩、锚链、桅杆等,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船”。

在船村长大的陈宜林,对整个船村的形成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考证。他说,从隋末到明初,长江主道南移,形成夹江两岸低洼圩村地区,为船村遗留下了肥沃的土壤,为防范水灾,船村先民用扁担一担一担挑土填高地势,并把这一区域填成了“一艘船”,“船”四面环水,如舟行水上。

“不单单我们这三个村形成一艘‘船’,很多村落也像。”陈宜林说,通过探访周边村落,他发现不少村落的形成离不开船型,也就是说,扬州沿江还藏有一些“船村”。这些临水的村落对船有感情,日积月累就有了“船图腾”文化,在住宅等方面都会体现出船的元素,“船屋”就是其中的代表。

“有些老宅已历经多次翻建,有的已存在七八十年。”陈宜林说,最遗憾的是一座精致的“船屋”,今年初他回杭集时发现,该处“船屋”已不存在。

陈宜林说,自己平时住在城区,听村民们讲,这座“船屋”去年被翻建的,很多老宅元素已不存在,幸好他曾存了不少照片,如今只能在照片中见到。

进屋如上船,扬州“船屋”还有不少

民国客轮大副的老宅,进屋如上船,装有彩色玻璃

“船屋”的建造者是李道林,曾是民国长江客运申汉线“德和号”轮船上的大副,他一生与船为伍,对船情有独钟,他用毕生的心血把这座宅子打造成可以终身享用的船。这座建筑的架构完全打破常规,将住宅的进门厅屋设计成四架梁船篷轩式,后进屋是大五架梁,整座建筑形成“前四后五”的梁架构。进屋的人可以感到,进屋如同上船,人在屋内,有身在船上之感,倘若抬头仰望,可见船轩形屋面特别轩敞,视觉效果舒朗匀和。

“那座宅子,不仅有古建筑的传统,还有西方的元素。”陈宜林说,在清末民初扬州城里少数富家住宅园林中,窗户若采用几片欧洲进口“彩色玻璃”,那往往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体现屋主的富有与奢华。在船村的大副住宅书房窗户上,竟然也堂皇地安装了这种稀罕物。

通过陈宜林多年前拍摄的这座老宅部分照片,这座传奇的宅落堪称“中西合璧”,大门外的左边迎面墙上也有一座精美的福祠,打破常规的船篷轩式等设计,堪称扬州老宅中的“孤本”。

据李氏族人回忆,当这座宅子快要竣工,全家上上下下筹备进宅典礼,一件令人悲催的事情发生了。1937年12月5日,广东同乡会巨资租赁英商怡和洋行“德和号”客轮,满载着1000多名广东籍妇女儿童的难民经芜湖前往武汉,四架日机不顾国际公约对客轮狂轰滥炸,伤溺者的挣扎呼救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德和号”大副李道林和他的舵手均被炸死。那座精心设计的“船之屋”,还没有来得及庆贺新宅落成就先做了灵堂。

“我曾查阅过一本《李氏皇谱》,发现大副李道林是李春芳第十八代孙。”陈宜林说,李氏先祖在唐代即为“中书令”,与李唐王朝是本族,族谱修订受到皇封御赐故为“皇谱”。

进屋如上船,扬州“船屋”还有不少

摸查发现还有10多座,呼吁相关部门做普查和保护

“如果宅子没被重新翻建,还是古色古香,这个宅子很有历史价值。”陈宜林说,得知老宅被翻建后,他加快了对沿江一些船型村落中老宅的探查,发现沿江一些村落中,有不少已经七八十岁的老宅,有些宅子还是清代流传下来。

“我摸查的就有十多座‘船屋’,有的已有90多年了。”陈宜林说,如张家坎就有一个90年左右的“船屋”,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住在这座宅落内。

陈宜林建议,藏在村落中的老宅,不像城区一些古宅容易引起关注和重视,村落中的一些老宅,随着年代久远和失修,有时后人都不知其建于什么年代,更谈不上熟悉其文化价值。一个个充满着“船图腾”文化的“船屋”,极可能形成一个沿江“船屋”村落,沿江应该不止这十多座,有些现在或很“年轻”,过几十年若还在,可能都是古建宅落的“孤本”。

记者 孟俭

供图 陈宜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