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

这方传国玉玺,从卞和献玉时起,便沾满了血腥。除了表示皇权天授之外,对于老百姓说来,除了祸害,还是祸害。 在历代王朝使用的玺印中,秦代以“和氏壁”制成的御玺最为名贵,代代相传,被奉为天命的象征,称之为“传国玺”。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楚厉王。但是玉工没有识别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后来,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抱玉大哭,哭宝玉不被人识。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更神奇的是“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

“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湖口,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将传国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遏风浪。8年后,使臣从关东来,夜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人持璧拦住使臣说:“为吾遗池君,今年祖龙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详问,那人放下玉玺璧便不见了,传国玺由此失而复得。其事真假难辨。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汉王刘邦所有。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

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使劲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王莽被杀,玺为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尚在南阳的更始帝刘云。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人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随着刘盆子的投降,传国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得。

“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

东汉末年,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何进部下袁绍领兵人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随后发生董卓之乱,少帝被杀。董卓拥立汉献帝刘协,并强迫迁都长安。 关东各地军阀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人洛阳。某日辰时,兵士在城南甄宫中一井中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获玺之后,心生异念,但不久与江夏太守黄祖作战身死。孙坚之妻吴氏扶椁归里,扬州刺史袁术拘留吴氏,强取传国玺。其后,袁术称帝不成,忧郁而亡,广陵太守徐戮又从袁术之妻手中夺玺,献于曹操,由曹操转交汉献帝。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

东晋初年,从北方逃到南方的皇帝,没有“传国玺”,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讥为“白板天子”。又二十年,玺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南方宋、齐、梁、陈四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为隋朝所有。大业十四年(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萧后说“此乃传国玉玺。太宗即位,天下归心,理应物归正主。”

太宗一听说是传国玉玺,忙接过匣子,但见匣内放有一块方圆四寸,龙璃虎钮的玉玺,以黄金镶补缺角,并有篆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太宗取在手中,激动的手微微颤动,宝玺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文,正是秦始皇传下来的帝王受命之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祐四年(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昌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各有各的用处。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元代也曾发现“传国玺”。据《元史》及《辍耕录》等书记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孙拾得家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鉴定,竟是秦以来历代相传、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的传国王玺。

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明军进攻之下,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传国玺也随之流落漠北。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人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展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

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