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正值裁員寒冬,營銷部的小林最近總是抱怨,說領導越來越不重視她,分配給她的都是些零碎工作,她好擔心自己快被裁員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小林的工作能力一直都是我們一致認可的,做方案那叫一絕,怎麼也不可能輪到她被裁的。

“就因為有幾次例會的時候,領導提問了我,我都支支吾吾沒答上來!人事部說領導對我印象不好,叫我小心點!你說這是怎麼了,我平時口才也不差呀!怎麼老是語無倫次呢?”

工作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即使工作能力還不錯,卻因為沒有在領導面前好好表現,就被徹底忽略了。甚至有些員工因為這些“小”問題,長期得不到領導認可,就算能力很強也受到質疑,最終還被淘汰了。

而身邊的同事和我們能力相當,甚至還比我們差,就因為他們在開會或彙報工作的時候能對答如流,給領導留下了好印象,反而能得到領導賞識。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還真不是口才的問題,更不是員工能力不足的表現!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給領導留下壞印象,就很容易被淘汰!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比較緊張的關鍵時刻,大腦陷入了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模式。而且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這兩種模式會讓我們在關鍵時刻關注錯誤的內容,並依照習慣行動,反而完全喪失正常的能力水準,導致我們一時反應不過來,回答問題時語無倫次,最終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陷入這兩種錯誤的思維模式呢?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01 陷入認知隧道,大腦聚焦了錯誤的關注點,反而忘了正常思考。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在被突然提問或開始彙報工作時,覺得大腦一片空白。以為這是自己反應能力太差。其實不然,這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反應,也就是認知隧道。它會讓我們瞬間失去思考能力。

出現認知隧道,是因為突然被迫轉移了關注點,我們的大腦被“牽著鼻子走”,關注了最顯眼卻錯誤的內容,反而瞬間失去了思考能力,導致我們無法迅速解決問題,所以才會大腦空白。

比如部門開例會的時候,領導本來正在滔滔不絕地演講,卻突然讓你站起來回答問題,這時候一般人都會立刻發矇,大腦會一直想著領導剛剛問的問題,卻忘了要怎麼回答它,自然也就沒辦法去思考答案。

在一開始聽領導發言時,我們是處於放鬆的傾聽模式。放鬆的大腦為了積蓄能量,就像飛機在自動駕駛一樣,會進入自動化模式,只關注自己正在關注的東西。就像我們在玩手機的時候,往往無法關注身邊的孩子在幹什麼。

而突然被領導叫起來,我們的大腦就立刻被迫切換到思考模式。但由於問題來的太突然,大腦找不到正確的關注點,只好關注最明顯的東西,就是領導剛剛提出的問題。

但這時候最重要的應該是解決問題才對,但我們的大腦此刻根本不能思考答案。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02 陷入反應性思維,身體的本能讓我們急於脫口而出,反而語無倫次。

反應性思維其實就是我們過去習慣的連續動作,大多數情況下,它都能為我們節省腦力,但突發狀況下,也很有可能因為“剎不住車”而帶來危害。

在這種思維下,我們的大腦不會思考怎麼去做下一步行動,只依靠過去身體的習慣自發地行動。比如我們學會了騎自行車,就不會再想怎麼上車,怎麼平衡,怎麼剎車。而是直接騎了車就能走。但正是因為沒有思考。所以在突發狀況下,我們也很難反應過來。

比如法國航空歷史上最大型的一次空難,就是因為飛行員習慣性地往後拉動操縱桿,同時他的大腦又陷入了認知隧道,導致他一時無法思考,拉操縱桿的動作又在慣性下沒有及時停止,最終因為小小的操作失誤,葬送了228條生命!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小小的操作失誤,卻誤人性命!

而在職場中,遭遇突發狀況,比如被領導提問時,雖然我們的大腦因為陷入了認知隧道,腦中一片空白。但是因為我們潛意識就習慣了在被提問時立刻回答,所以即使當時沒有想清楚,也會本能地脫口而出,最終讓領導質疑我們的工作能力。

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是非常常見的兩種思維誤區,是所有人都會在突發狀況下陷入的錯誤思維模式。

那為什麼有的同事卻能在領導突然發問時對答如流呢?雖然他的工作能力也不一定就比我們強。

其實是因為他們採用了“故事性”思維的方法來提前應對。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故事性思維,為完美應對做準備!

“故事性”思維能夠讓我們時刻警惕,在領導面前表現完美

“故事性”思維顧名思義就是講故事,將可能會發生的場景提前在腦海中過一遍,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隨時應對突發狀況。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當眾出糗,更能讓領導瞭解我們的真正實力。

“故事性”思維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

第一種,開會或彙報工作等提前通知的場景

這種場景的好處就是,提前圈定了討論範圍,並且場景的流程比較固定,便於想象。具體的方法就是從開會開始的每一個細節開始想象,就像它現在真的正在發生一樣。

比如下週要開例會,那麼會按照什麼流程進行,先總結上週的工作,再陳述本週的計劃,輪到自己要講什麼內容,怎麼講。最重要的就是,領導可能在會上提出什麼問題,你又會怎樣回答,回答完了同事和領導會有什麼反應。

這樣像過電影一樣的想象有兩個好處:

  1. 把每一個有可能發生的環節都顧及到,能夠提前為領導的提問做好準備。
  2. 如果現實和想象不相符,我們的大腦能夠及時察覺,並迅速反應。因為提前在腦海中預演過,所以大腦會高度關注與想象不一致的內容,並試圖糾正它。
在領導面前表現不好是能力差?沒有這種思維,能力再強也不得賞識

開會被提問,總是頭腦空白?

第二種,隨時提問的碎片場景

除了開會等固定場景外,我們還有可能在茶水間、電梯甚至是走廊遇到領導,如果突然被他問到了工作,一時答不上來就真的很糗了。

想解決這個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隨時在腦海中進行“如果....就怎麼樣...”的提問。

如果領導問到了項目進度,那就先說建築材料已經就位,工程部下週三開始動工;然後再說軟裝單位中標情況;最後說財務方面還有一些待解決的幾個問題,還有我設想的幾個解決方案是什麼。

這種使用方法不用花費太多力氣,只需要在完成手頭工作時,順便花個2分鐘在腦海裡過一遍,想想領導對這個工作可能會怎麼提問。想不起來的再翻一翻手頭的文件,那麼印象必然就深刻不少了。

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其實是所有人在遭遇突發狀況時,都會遇到的問題。而有些人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只不過是他們提前用“故事性”思維作了準備。只要我們也勤快一點,時常在腦海裡像過電影一樣提前設想問題和答案,那麼完美應對領導的突然襲擊,就自然不在話下了!

誠如羅曼·羅蘭所說:

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