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之殤真的源於“缺錢”?

金立陷入鉅額債務危機,負債百億,裁員萬人,面臨破產重組。

曾經叱吒中國手機行業的一代手機巨頭,被命運送了一個“轟轟烈烈”的退場"。

由於金立非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不透明,所以我們並不清楚金立的現金流究竟哪裡出現了問題。關於金立此次財務危機的具體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傾向相信的是金立創始人劉立榮沉迷賭博,掏空金立。

縱觀金立成長史,從2002年進入市場,金立的銷量就一路高歌猛進,雖然在2005年才取得手機牌照,但這並不影響金立的飛速壯大。到2008年時,金立手機已經做到了國產第一,行業第三,僅次於當時的諾基亞和三星,成為首批走出國門的手機品牌。

可以說,金立完整的經歷了中國手機市場需求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變。儘管小米、華為等智能手機研發製造廠商一夜之間異軍突起,但這對金立而言並沒有造成致命的衝擊——至少在2016年前沒有。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環比增幅僅2.3%,但是金立的出貨量增幅為21%。

一切似乎都沒有問題。

金立之殤真的源於“缺錢”?

直到2018年11月25日,《金立通信資產一覽表》流出,金立的資產問題被撕下了最後一層“窗戶紙”,大白於世人眼前——金立總負債金額高達281.7億元,現金流幾乎完全斷裂,99%的資金受限。

股東們群情激憤,拍案而起,供應商們鉅額欠款無法追回,投訴無門。關於金立的財務危機,無論當事的哪一方,都急需一個合理的解釋。劉立榮挪用公款賭博、天價營銷費用……看似合理的解釋背後,真的是金立財務危機的真相嗎?

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國內智能機自出現後,其進化速度已經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華為、小米、vivo等品牌像“打了雞血”,在產品更新的賽道上一路狂奔,指紋識別到人臉識別,甚至到2017年時“全面屏”、“雙攝”概念都已經實現。目前幾大移動智能機雖然各有賣點,但總體來說都還符合智能產品的成長趨勢,從。面對此情此景,金立卻似乎“跑偏了”,仍然立足於功能機的基礎上推新產品,主打續航與安全。金立曾在2017年推出一款高端商務機“金立M2017”,這臺商務機6999元起售,私人定製版16999元起售,這顯然讓用戶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金立的這顆“石子”投入湖中,甚至連漣漪也沒有激起幾層就迅速消默。金立的“套路”讓新用戶看不懂,老用戶不接受,市場份額一路下跌,到2018年第三季度,金立的市場份額僅剩下0.7%。

金立之殤真的源於“缺錢”?

真正決定市場的從來都是需求,在用戶需求面前,原地踏步就是倒退,更沒有什麼“大佬”、“巨頭”,都是順者昌逆者亡。

金立的危機,本質上並不是因為劉立榮賭博,也不是因為天價營銷費用,而是來源於金立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方向。

作為曾經的“金品質,立天下”,以這種不體面的方式退場,著實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