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到过天桥的人总有个疑惑,天桥有桥吗?答案是有。

永定门内(永定门以北),有东西两坛,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两坛再往北,大概就是天桥最早的那座桥,具体位置已经难以说明了。天桥以南,永定门以北,东西两坛之间,大概就是旧社会时期,天桥市场的位置。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天桥市场的位置在过去是一块洼地,有不少底层劳动人民在永定门内外谋生,带动了天桥市场的形成,有了人气儿便逐渐开始有人撂明地、插棚摆摊儿、歇脚喝茶,书场杂耍也随之而来。清末、民国都曾翻修、拓宽过前门至永定门一线的马路,地势低就垫高,路不平就填土,人丁兴旺,自然有人买地盖房开铺面,各种铜铁摊、估衣摊、小商小贩更是星罗棋布,天桥城南游艺园的开办,天桥东西市场的形成,更是将天桥的繁盛推向高潮。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民国初年(1911年)以后,天桥的生意市场愈发增多,各种曲艺形式也随之丰富起来,茶馆、书场、杂货店、算卦摊等等鳞次栉比,天桥虽然有把式场,但摔跤场出现的比较晚,最早也要在1920年以后。1920-1930年,也是天桥商业区走向繁荣的时期。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天桥的最南端,止于永定门,但永定门与上世纪50-60年代已经拆除。北京市政府大约是在2004-2005年,将永定门重建,并新建了街心花园,重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申遗,即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北京四九城已经不复存在,空余几座城门、箭楼沧桑不改,北京四九城本身已不具备申遗条件,但北京的中轴线基本还在,即钟楼、鼓楼—景山—紫禁城—正阳门—永定门一线,独缺永定门一座城楼,遂决定重建永定门,放弃北京城的申遗,转而将北京的中轴线进行申遗。

重建后的永定门,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看着小气。有人说这是按比例缩小版的永定门,其实不然,这门是一比一等比重建的,可是为什么看着不威风呢?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用我的话说,是盖少了。老城门除了门本身之外,还有瓮城,还有东西两侧的城墙,还有箭楼,这些配在一起才是一座完整的城门,它是一组建筑群,现在只孤零零修了一座“光杆司令”,难怪看着冷清。不说瓮城跟箭楼,就是东西两侧的城墙,倘若能加上一段儿,如今的永定门城楼也能款式不少。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重建的永定门是仿古建筑,也就是说,不是古代工艺的建筑,只是外形一致,施工用的是钢筋水泥,如增加两段城墙或是瓮城、箭楼的修建,无论是从工艺还是成本上,是可以考虑的。

古代木作、砖石工艺自然造价昂贵,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施工队还不一定有人会干,可钢筋水泥应该不是问题,至于未能实现的原因,笔者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轻叹一声,可惜了。

关于古代建筑施工工艺事宜,梁思成曾写过一本著名的《营造法式》,皇皇巨著,令人钦佩,可光有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即使我们真打算花巨资,用古代工艺重建也很难做到的原因。梁思成已经奉献了他的全部,我们不能对他苛求太多。

老北京人说北京,从天桥到永定门,从重修到后来的申遗

简单来讲吧,中国的传统工艺都是口传心授,最难的也就是这个传承的过程,因为工艺中有些内容是无法用文字记录的,随着老一代人的故去,传统工艺的精髓也就鲜为人知了,可即使能全部记录下来,施工者知道如何操作,也不一定做到,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即使能做到,不经过多年的熟练也不一定能做好;即使一两个人能做好,也不能保证整个施工队的人都能做好,木匠、石匠、瓦匠、油漆彩画匠、棚匠各有各的门道,这里面的学问比海都深。

文/易振宇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