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到過天橋的人總有個疑惑,天橋有橋嗎?答案是有。

永定門內(永定門以北),有東西兩壇,東為天壇,西為先農壇,兩壇再往北,大概就是天橋最早的那座橋,具體位置已經難以說明了。天橋以南,永定門以北,東西兩壇之間,大概就是舊社會時期,天橋市場的位置。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天橋市場的位置在過去是一塊窪地,有不少底層勞動人民在永定門內外謀生,帶動了天橋市場的形成,有了人氣兒便逐漸開始有人撂明地、插棚擺攤兒、歇腳喝茶,書場雜耍也隨之而來。清末、民國都曾翻修、拓寬過前門至永定門一線的馬路,地勢低就墊高,路不平就填土,人丁興旺,自然有人買地蓋房開鋪面,各種銅鐵攤、估衣攤、小商小販更是星羅棋佈,天橋城南遊藝園的開辦,天橋東西市場的形成,更是將天橋的繁盛推向高潮。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民國初年(1911年)以後,天橋的生意市場愈發增多,各種曲藝形式也隨之豐富起來,茶館、書場、雜貨店、算卦攤等等鱗次櫛比,天橋雖然有把式場,但摔跤場出現的比較晚,最早也要在1920年以後。1920-1930年,也是天橋商業區走向繁榮的時期。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天橋的最南端,止於永定門,但永定門與上世紀50-60年代已經拆除。北京市政府大約是在2004-2005年,將永定門重建,並新建了街心花園,重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申遺,即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北京四九城已經不復存在,空餘幾座城門、箭樓滄桑不改,北京四九城本身已不具備申遺條件,但北京的中軸線基本還在,即鐘樓、鼓樓—景山—紫禁城—正陽門—永定門一線,獨缺永定門一座城樓,遂決定重建永定門,放棄北京城的申遺,轉而將北京的中軸線進行申遺。

重建後的永定門,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看著小氣。有人說這是按比例縮小版的永定門,其實不然,這門是一比一等比重建的,可是為什麼看著不威風呢?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用我的話說,是蓋少了。老城門除了門本身之外,還有甕城,還有東西兩側的城牆,還有箭樓,這些配在一起才是一座完整的城門,它是一組建築群,現在只孤零零修了一座“光桿司令”,難怪看著冷清。不說甕城跟箭樓,就是東西兩側的城牆,倘若能加上一段兒,如今的永定門城樓也能款式不少。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重建的永定門是仿古建築,也就是說,不是古代工藝的建築,只是外形一致,施工用的是鋼筋水泥,如增加兩段城牆或是甕城、箭樓的修建,無論是從工藝還是成本上,是可以考慮的。

古代木作、磚石工藝自然造價昂貴,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施工隊還不一定有人會幹,可鋼筋水泥應該不是問題,至於未能實現的原因,筆者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輕嘆一聲,可惜了。

關於古代建築施工工藝事宜,梁思成曾寫過一本著名的《營造法式》,皇皇鉅著,令人欽佩,可光有這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即使我們真打算花巨資,用古代工藝重建也很難做到的原因。梁思成已經奉獻了他的全部,我們不能對他苛求太多。

老北京人說北京,從天橋到永定門,從重修到後來的申遺

簡單來講吧,中國的傳統工藝都是口傳心授,最難的也就是這個傳承的過程,因為工藝中有些內容是無法用文字記錄的,隨著老一代人的故去,傳統工藝的精髓也就鮮為人知了,可即使能全部記錄下來,施工者知道如何操作,也不一定做到,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即使能做到,不經過多年的熟練也不一定能做好;即使一兩個人能做好,也不能保證整個施工隊的人都能做好,木匠、石匠、瓦匠、油漆彩畫匠、棚匠各有各的門道,這裡面的學問比海都深。

文/易振宇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