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怎样读懂论语?

翰墨兴家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当然,自古到今不少人对半部《论语》治天下持有一些疑问,但不管怎么说,《论语》是中华国学之经典,可谓是,圣人训导传于今,传承经典大国学,读了论语皆受益。那么,怎样才能读懂论语呢?

一是要通读,掌握全书。所谓通读就是要将《论语》的二十全部读完,知其然。通读不求理解,不求读的效果,可以轻松自然。现在书店里有其关《论语》方面的解读的书籍有很多,可以多买些看一看,读的书多了,就可以辨别其真伪了,只有通读才能为读懂《论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广读,加深理解。所谓广读不仅仅只是读《论语》一书,还要读孔子其他方面的书籍,读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这样广读了就可能提高对《论语》 的理解能力,为读懂《论语》扫清了”挡路虎“,这样就读得会更有兴趣,更有激情了,读书的效果就是这样,要多读,多广读,由浅入深。

三是要精读,各个击破。读书要读懂,就终靠的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将自己最喜欢的篇章和句子记在脑中,这种方法常常是理解、背诵,默写,记忆等反复循环。精读可以从自己最喜欢和稍熟悉的篇章和句子开始,这样会增强记忆效果更好些,成绩更为明显些,如此,采取重点攻破,各个击破的战术,经过一些时间精读的就多了。

四是要边读边做,学用结合。学习《论语》目的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为了熟读去显示自己的学问,读了《论语》是让自己增智慧,增学问,这样更能做一个好 人,更能与人处好事,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学习《论语》目的,别人学习《论语》能治天下,凡夫俗子不治天下,要的是会学习,会工作,会处事,会过好自己平常的日子也!这是大多人学习《论语》的目的。《论语》是部好书,只要学习目的正确,只要学用结合,就会从《论语》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和智慧力量。

我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获得自己的感悟,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那么,一句《论语》受益人一生。这句话就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过多地讲究饮食与与居处,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平时经常反思自己,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不断改正自己 的缺点。2000多年前孔子说的话,放到今天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商品经济社会,使不少人形成了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比来比去,比出了”讲排场和阔气,过富贵奢侈的生活“成了不少人的追求和荣耀,正是如此,许多人活得很累,假如,我们按照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样去做,就会少了许多烦恼和苦恼,就不会为自己没有买上大房子而烦恼不安了。如今不少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过简洁和简单的日子就是人生最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与孔子的话是不谋而合了。


话说回来,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的年代,要读懂《论语》这部书并不是难以上青天,只要你是想真学,你是想真懂,只要你能守得住寂寞和宁静,拒绝诱惑不浮躁,有互联网时代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可以读懂的。难是的读了《论语》要联系实际去做,做好比读懂更难了,也许有人不会将《论语》全部读懂,而是抓住其中几句话,并去践行,做到学用结合,边学边用,这样的学习更有积极意义和效果,记住,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论语》受益人一生。


悟思必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出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后有人质疑,另文再续)

先看看赵普其人。(如无兴趣,可以跳过这一段)

《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赵普年青之时,做一些官府小吏的事情(注意,不是为官),对治国理政这些学术之事并不十分精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常常鼓励他读书。赵普晚年,十分热爱读书,竟至手不释卷。回到自己家里,关上大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就读,一读就是一天。等第二天上朝之时,处理应对事情都十分妥当快捷。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就是儒家经典《论语》一书。


下面说如何学习《论语》。(注:笔者某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见谅)

一、读书千遍。这样读书,作用很多,试简述如下:1,识字。不要笑话我,读读《论语》真的可以认识很多字。字都不认识,没有办法谈得上读懂。2,提高记忆力。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两三个月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了很大提高。记忆力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3,静心。每天坚持诵读《论语》,当然其他经典也可以,会发现这样的诵读,静心的作用很大。人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要学习的内容。4,开悟。据说,注意是据说,把一部经典读上一千遍甚至几千遍,是可以开悟的。我所理解的开悟,就像挖井一样。挖着挖着,到了足够深的地方,水就出来了,而且是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二、借助《孟子》。对于《论语》的注解,实在太多,可谁有孔子的水平呢?如果没有,估计注解出来的东西就是矮子看巨人,看见啥说啥。所以我们得找一个和孔子水平相当的人,看看他怎么说。这个人就是孟轲,《孟子》是注释《论语》最好的书。当然,这个注解,不是一言一句的解释,而是整体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建议在把《论语》读够几百遍以后,读上十几遍《孟子》。如此循环,就能更好的理解《论语》了。

三,欲得真实利益,需要“做”《论语》。《论语》,后人总爱说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录,可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孔子的话,不是他自创的,而是在“述”——替天述道,替古人传道。这些修身之道,为政之道,经商之道,等等,都是孔子以前先辈的智慧。这些智慧,要得到真实利益,就是边学习边力行。说白了,就是边学边做,懂一点儿做一点,懂五分做五分。

最后总结一句,读《论语》要想真实受益,受益终生,就是边读边做,因为光说不练假把式。你再会讲其中的道理,做不到,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祝福大家可以在《论语》的学习中真实受益。


国学照耀生活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492章,第一:学而篇第、第二:为政篇 、第三:八佾篇、第四:里仁篇、第五:公冶长篇、第六:雍也篇、第七:述而篇 、第八:泰伯篇、 第九:子罕篇、第十:乡党篇、第十一:先进篇、第十二:颜渊篇、第十三:子路篇第 、第十四:宪问篇、第十五:卫灵公篇、第十六:季氏篇、第十七:阳货篇、 第十八:微子篇 、第十九:子张篇第 第二十:尧曰篇,本书是我最喜欢读书中的一本,每次感觉压力比较大、或者思想困顿的时候,我都会翻开看一下,心中也是莫名的平静,于是我看了四遍。

论语这本书的每一句话要用心去读,要一句一句话去理解,慢慢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当然圣人留下的东西是比较深奥的,不是你看一下子就完全看懂了,每个年龄层次看了都会能得到很深的体会,这个跟阅历有关,毕竟年纪大点阅历也多些不是吗?论语书中概括的内容也是比较广,当能理解书中的意思,按照书中的去做,会发现能匡正自己思想和心态,会容易看穿身边的人,在你遇事的时候能增加准确的判断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涉及的内容很广,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向内修行,凡事不要只怪他人,时刻也要反省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好比这一句:“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身在繁杂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打交到是必不可少的,懂得为人处事,才是人生的大道。


这本书是好书之一,建议可以看看,能减少人生没有必要要走的弯路!


开往春天的Tractor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仅是一个传说,一个典故而己,既然提问者没有在这句话后面加上问号,我就不谈这个故事传说,而是简单谈谈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它的主体内容早在春秋后期孔子开设讲座时形成,孔子去世后,他的徒子徒孙代代继承其言论,并整理成书,战国初形成书籍,简称"论",它主要记戴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称"语"。

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其中的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的安身立命理念。

而儒家思想在唐和五代十国受到冲击和冷淡,这是佛、道的挑战结果。儒家学说在宋代却成为思想界的、统治阶级钦定的正统哲学、伦理思想。

自汉代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学说从一种追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合理关系和秩序的伦理学说,演进为一种宫廷、皇室、衙门之下的政治学说却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直到宋代。

这部巜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成为判别人们言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与赵普至死只读巜论语》二十篇的记载相符合。

怎样学习巜论语》呢?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个人建议还是要朗读原文,而且大声读出来。

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虚词的具体内容要弄清楚。

同时应该熟悉《四书》,如巜大学》、《中庸》、巜孟子》、巜论语》。

如果一上手就读《论语》,读者的确应该具备了解孔子的思想,古文知识。

我曾经花费了十年时间自学巜周易》、《医易十学》,我没有看《白话周易》,而是直接读原文,背诵全文,慢慢理解,现在基本粗通。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其实《论语》对大家並不陌生,比如: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比《周易》好理解吧。


良人执戟2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是由自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说出来的。

提出这一句话的背景是,宋王国刚建立,登上皇位的赵匡胤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如何巩固专制皇权,而通过军事政变而登基的前朝大将赵匡胤,最担心的当然武将们学他的经验,对他如法炮制地来一场政变。所以,为防范武将政变,赵匡胤便来了个“杯酒释兵权”的妙策。他热情请开国大将们喝酒,为他们封爵位,给他们封地,却让他们放弃兵权。此外,赵匡胤为了防藩镇,强中央,还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实行“兴文教,抑武事”法令,建太学,行科举,着力培养文士,选拔文人,让文士来充实各级管理机构。赵匡胤想以士大夫来治天下。


而赵普在第二次任相时,继续为赵匡胤出谋划策,于是,有了“半句《论语》治天下”的传言。后来,这一句话成了典故。

那么,如何理解“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主张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的追随者,当然是要依据《论语》的儒家基本思想来治理天下,但是,《论语》包括讲修身养性的内容(伦理学说)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政治学)所以,以后者来治天下,足矣,这即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二种观点认为:《论语》是整个儒家学说的基础,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而治国理政只是儒家学说在政治管理领域的体现,要治国,用不着整部《论语》,有半部《论语》就足够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要结合赵普当时说话来理解,赵普当时是顺着赵光义的话说的,赵光义是带着讽刺意味说的,意思是说别人在议论赵普,指读过《论语》,且对《论语》只一知半解。而赵普听了,心里很不痛快,回应赵光义时说出“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表示他用《论语》帮过赵匡胤夺天下,现在帮赵光义治天下,用半部《论语》就行了。

其实,读《论语》是一回事,而治国是另一回事,读书归读书,治国归治国,要把《论语》中的理论用来治国,是需要吸收消化的,读出《论语》的儒家治国精神,需要变成政治家的治国理论,并转化为实践才行。即便是《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也是不能照搬书中的道理,而只能运用书中的一些适用于当时现实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用《论语》治国,不能用全部,而只能用半部,用《论语》中有用的能用的那些部分。用整部《论语》治天下,那是书呆子,而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可能会是不错的政治家。

至于如何学习《论语》有几点建议:

第一,先了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概况,并对先秦儒家重点做了解,知道儒家的基本思想,这才能有关于《论语》的背景知识。

第二,对孔子思想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讲什么的,有些什么重要观点,这是读《论语》的思想材料。

第三,找一本有注释有白话译文的《论语》的仔细阅读,初步能知晓对《论语》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这样就算是入门了。

第四,结合关于《论语》的学术讨论来阅读《论语》,比较各家争论的观点,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对《论语》的阅读才能够深入。

如果能照上面的建议来阅读《论语》,那么,恭喜你,你一定能成为《论语》的熟知者,或许还能成为知晓儒学的学者。


文城观点


论语不外乎:教导:人们要以仁知礼乐常信来做人,又信奉君子,耻辱小人。上上君子辅国下下君子安民,国强民安方为本份君臣百姓也。

一句话孔子教人尊教礼法安分守纪做人,善良恭俭勤劳治家,温新努力好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统治者用论语来统治的人民一种哲学。那是自然而然的封建论理来束博百姓的无规法典。

孔子的论语是他们的学生。后代写下的20篇自传。都是一一语录继承而行。孔子生前的言语录。可见孔子的真知酌见了。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部人性伦理。篇言只语的流传,据说历代博学之饱士辅国之良臣,无一不是从论语中悟出做人理国的道理的。所以有宋明清以来有一句话就是说,半步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你老百姓知道老老实实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工作就行了,baby知道。至于如何能读懂怎样去读都每一句话,每一句语录那都没必要,5000年的文明史,其做人的道理,早己深入骨髓了。


淡定30806



松竹118


半部《论语》治天下,怎样读懂《论语》?

感恩悟空邀答:

北宋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神妙,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事。至于这句话是不是赵普真有其言,笔者觉得人生苦短,就不必理会这种问题了。但有一点是可以知道的,《论语》是“治”天下的,而不是其它别的。

想我大中华泱泱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经了多少国家,走过了多少人,唯有孔老夫子第一个知道珍惜祖先们的历史,视如至珍;唯有孔老夫子第一个知道向全民推广。阅尽千古书,只为后嗣借鉴、善辨贤良、明识忠奸。

《论语》诉说

《学而》明所学,《为政》知正道。

《八佾》辨贤奸,首选《里仁》地。

缧绁《公冶长》,才知世途险。

无罪关牢狱,众盼南《雍也》。

上篇讲到此,只《述而》不作。

下篇讲古人,《泰伯》三礼让。

孔《子罕》说者,利害命迷惑。

仁道不着边,还是步步行。

《乡党》三恭敬,公门朝堂权。

《颜渊》属仁贤,《子路》能政(正)事。

《灵公》无道君,《季氏》霸大夫。

《阳货》会反叛,可曾记清楚。

《微子》是仁臣,君恶便离去。

《子张》传大道,容易起高调。

圣《尧曰》盟誓,天地人具知。

一身有担当,巍巍者圣君。敬奉!


绍兴李珍


我才把《论语》整理完,翻到这个问题来回答。《论语》的篇章思路是连贯的,我确认后还得过一遍,保证准确。我来迟了!😊

第一篇学而,把其中诸弟子的话归集到十九章去,剩下的九句是全文的总纲。前几天我在“论语对我们来说还有用吗”的问答里解了一遍,发到朋友圈时看了下有两千多字,就不在这复述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搜。

第二篇为政,政由人施,所以说了学习和用证再自修行为的总方略。圣人之道为治大同,与河图里个人与群体相合进步至个人天性的完善之道同理。

为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请注意这篇的最后一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人道只敬人祖,谄媚它类,招祸。天道为公,人道为仁,为人类的公行是义――干扰搅乱人道的乱臣贼子,得而诛之是为公行义。这句为什么要特意提出来解释,因为下一篇里有人道的秘密。

为政篇5.6.7.8,圣人因人教孝意,是为了说明9察人之道。知人者智!知人是为政任贤之本,决定管理能否持续和发展,战略只有持续和发展两方面。知人之智决定决策战略的实施,是任何级次管理者的首要能力。

第三篇八佾,明着是说各诸侯国家臣乱政越礼,实际上夫子想说的关键在3.9。夫子明道,合天道,有些问题知道也想说,但是文献不足了。但3.10/3.11犹在说当时行天子礼的不是天子:谛祭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大礼,天子公心,代表人民与天地祖宗沟通;天子掌国,知天而行。对比我之前说被篡改过的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理解,原本没有偷借的字眼才合人皇胸襟,阴符经原是天子人皇经。但是这事孔圣人最后下了结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说重新洗牌再来过,所以我也不说了。

八佾篇说了君臣之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春秋之时以“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为六顺,前为因后为果,父不慈子不孝、君不义臣则不行,所以意淫迫害症的人麻烦闭嘴。自己的思维深度决定自己的行为能力,也决定自己的判断能力,有时间诋毁圣人不如花时间理解圣人意提升自已。

此篇言音乐的章节,实言制度和管理决策思维的收放之度,《韶》尽善尽美言夏朝为人道之正治,周朝其实不善。最后一章3.26言判断是否人主天子的方法。

第四篇里仁:仁为公礼公制,用于公器。天下神器,管理为公器。4.2“知者利仁”,仁养心神,圣人之道是成神之道,为公为民而行没有走火入魔之患,所以圣贤之道是人道的大道。4.5,4.6,12,22,是决策判断总持方略,其他章节能自用也能用于识人。

4.18事父母几谏句,才是夫子真正说的孝道。忠孝之义,以天地人祖人民为大孝,忠职忠君为中孝,所以“见志不从”。劝谏之意,君义臣行,懂吧?但是要灵活,神色柔和但保持底线这叫“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第五公治长篇,言志,夫子对弟子们的定志之引。择友,学以进,也是仁在日常管理中行证增智过程。定志后重点在“好学”,见5.2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身教重于言传。

此章察引学生也是识人之术,用于为政任人。

第六雍也篇,弟子思维长进,学、行、思、教、自知之用于治(管理)。6.8果、判断处理问题,达、通达、交流了解问题,艺、沟通利于处理问题,这是总决策者需要的素质也是分工之用。6.25“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菱形酒器,觚不作觚用,要想办法让它做觚用。前天看到这个提问了,太简单懒得答。

6.27君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是礼智互进、学而行思考尺度再行,是圣贤之道补全人体不足返先天之用。“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阴也”,智进全礼是神气之用,神气为阳补全西北的天(这里说的是河图,不懂内经那就听着呗)。6.27句在9.11和12.5又出现了,第九篇是圣人之道为用,第十二篇讲为政用人之德的级次,这句话是《论语》的重点句子。

第七述而篇:单论孔子自已的三观。孔子人生选择、认识理解层次,志行之应。我后面都用一两句话简述,拉太长说太多妨碍诸位自己的思维理解。

第八泰伯篇:为政以德,辅修、行之思。

第九子罕篇:圣人之道,为用之处。

乡党第十篇:公事行仪、态貌。

先进第十一:学而定志而行,全在自身行持,无关出身。这是圣人用教察引提升弟子们,为启平民预政先河。11.1野人指平民习而进、君子为贵族之子,用学而知能自进的人比用只会躺着享乐的人好,这句的关键不是出身而是能不能持学自进。

颜渊第十二:为政之德篇,顺次为用人从高到底的德级,对应着决策层级。克己复礼是复公礼,礼既是说管理制度之公用,也是说资源配置的均衡。

此篇独解12.6“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可谓远也:身边人的歪曲引导,和自己肌肤亲近之人的谤诉,不论有意无意都不受影响,这叫“明”,明而远见。这要求自己有完全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见9.11颜渊叹“如有所立卓尔”,圣人之道用于成贤以独立思维、学而进成于明、远。

子路篇第十三,为政手段,以道理民之方。颜回仁,子路善断,以两人名字各命一篇,仁德之用也是文武之道。

宪问篇第十四,宪问耻,君子自守和防乱,“有耻且格”、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篇提到“士”,“行已有耻,使于四方”忠于天下为士!以士为目标,君子怀德,怀刑守度,行仁成信,义而为士。士者志于公之道,士而怀居、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君子立名在称职,忠贞在守度。无道而取的是小人,不适合做管理者。

说圣人之道为治大同,就是因为夫子反反复复说识人用人、廉守自律、提升思维能力,这不是一条走向大同的管理之路是什么?

卫灵公第十五,详解有耻且格的实例运用,为邦、身行之度。这篇以实例讲持守:夫子之道一以贯之,15.10为仁,15.11为邦之要,自修、自持、用人用人,公礼守正为完善的政道,治乱用人之方,大信天下强于小信,最后15.42用相师之道说辅政之职在公职之守。

所以季氏篇第十六言辅政之要、之度、之格,这是臣职也是总决策者之下的各人职守。“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没有错误,都是从总决策者角度来说的,安民国无倾。守邦是守家安民,民自安是守邦。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战略决策由总决策者一人掌总,余职各守各位。想想公司运营不如此运作的是不是毛病多多吧,圣人之道论管理,没错吧?

阳货第十七,“性相近,习相远”,人的生命固有特点相近,但志向、天赋、所安都差很远。因为阳货很会说话,但无仁心公义,最后反叛不成而逃。

17.25说思维混乱的人的行径,改进方法在12.10。

微子篇第十八,教辅政的人挑主,主有道无道、知贤任贤否。重点是18.10,注意这句能用于职场选择。

第十九章是孔门弟子成绩汇报单,记得加上第一章中的弟子曰,一起核对一下夫子看人的眼光。是先有自知之明,才有识人之智哦!夫子为什么是圣人,圣人感天道而行之,不然10.25“迅雷风烈,必变”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说性和天命呢?因为心性能从仁义礼智信行而提升,所以不说。天命,那更不会说了,说那些神神叨叨的事儿容易让小民被利用,只要教的是一条不会走火入魔又简单易行的道路就行了!

尧曰篇第二十!再不要说孔子崇周礼了,那是听人胡说的。

20.1天子的担当,看看尧、汤、周的誓言有啥不一样吧?接着论政归民想,“公则悦”、天地人民皆悦!

20.2夫子答何如斯可以从政,对照1.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理解,是不是更细致一些?《论语》就是一本总持决策思维的管理典籍,论治大同,也是人道渐进式修行修证的典籍。

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三观合道之公而行然后知命,这是鼓励我们走圣人之道成贤成人呢!礼,言,在学而思,思而行,行而学,学无止境,证得为知,证知行道,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赶着今天答了这个问题,五一节,五月的花儿开。愿改革顺利,民安国泰。


节度使95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出自宋代名相赵普。《论语》是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不是孔子写的,是弟子们及后人记录流传的。

论语的中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智仁勇,温良恭俭让。简单的说是做个好人,怎样做人交人,怎样治国平天下。如果深刻悟透论语里的道理和智慧做人治国都会有大成就!比如在为政篇里大都讲的孝,以孝治国的典范是汉文帝,他们祖孙三代开创了汉最辉煌的时代,可见论语的威力,一个孝字一直贯穿中国的文化至今,你还怀疑他吗?

我们看历史,秦(就没有焚书坑儒这事,李斯是标准的大儒,秦治国也是儒学)、汉、唐、宋、元、明、清无一不是把儒学作为治国的纲领,虽然有个别朝代用的不好导致衰败,那不是儒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人家赵普就有感而发,他的意思可不是读了半部论语,是论语里的智慧用一半就可以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