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怎樣讀懂論語?

翰墨興家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於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後,首先是一個叫林駧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趙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當然,自古到今不少人對半部《論語》治天下持有一些疑問,但不管怎麼說,《論語》是中華國學之經典,可謂是,聖人訓導傳於今,傳承經典大國學,讀了論語皆受益。那麼,怎樣才能讀懂論語呢?

一是要通讀,掌握全書。所謂通讀就是要將《論語》的二十全部讀完,知其然。通讀不求理解,不求讀的效果,可以輕鬆自然。現在書店裡有其關《論語》方面的解讀的書籍有很多,可以多買些看一看,讀的書多了,就可以辨別其真偽了,只有通讀才能為讀懂《論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廣讀,加深理解。所謂廣讀不僅僅只是讀《論語》一書,還要讀孔子其他方面的書籍,讀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這樣廣讀了就可能提高對《論語》 的理解能力,為讀懂《論語》掃清了”擋路虎“,這樣就讀得會更有興趣,更有激情了,讀書的效果就是這樣,要多讀,多廣讀,由淺入深。

三是要精讀,各個擊破。讀書要讀懂,就終靠的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將自己最喜歡的篇章和句子記在腦中,這種方法常常是理解、背誦,默寫,記憶等反覆循環。精讀可以從自己最喜歡和稍熟悉的篇章和句子開始,這樣會增強記憶效果更好些,成績更為明顯些,如此,採取重點攻破,各個擊破的戰術,經過一些時間精讀的就多了。

四是要邊讀邊做,學用結合。學習《論語》目的是為了什麼?當然,不是為了熟讀去顯示自己的學問,讀了《論語》是讓自己增智慧,增學問,這樣更能做一個好 人,更能與人處好事,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這是學習《論語》目的,別人學習《論語》能治天下,凡夫俗子不治天下,要的是會學習,會工作,會處事,會過好自己平常的日子也!這是大多人學習《論語》的目的。《論語》是部好書,只要學習目的正確,只要學用結合,就會從《論語》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和智慧力量。

我從半部《論語》治天下獲得自己的感悟,如果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那麼,一句《論語》受益人一生。這句話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認為,君子不應過多地講究飲食與與居處,要做事敏捷,說話謹慎,平時經常反思自己,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不斷改正自己 的缺點。2000多年前孔子說的話,放到今天仍然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商品經濟社會,使不少人形成了一種盲目攀比的心理,比來比去,比出了”講排場和闊氣,過富貴奢侈的生活“成了不少人的追求和榮耀,正是如此,許多人活得很累,假如,我們按照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樣去做,就會少了許多煩惱和苦惱,就不會為自己沒有買上大房子而煩惱不安了。如今不少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過簡潔和簡單的日子就是人生最快樂的生活方式,這與孔子的話是不謀而合了。


話說回來,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知識爆炸的年代,要讀懂《論語》這部書並不是難以上青天,只要你是想真學,你是想真懂,只要你能守得住寂寞和寧靜,拒絕誘惑不浮躁,有互聯網時代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可以讀懂的。難是的讀了《論語》要聯繫實際去做,做好比讀懂更難了,也許有人不會將《論語》全部讀懂,而是抓住其中幾句話,並去踐行,做到學用結合,邊學邊用,這樣的學習更有積極意義和效果,記住,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論語》受益人一生。


悟思必得


半部《論語》治天下,語出北宋開國宰相趙普。(後有人質疑,另文再續)

先看看趙普其人。(如無興趣,可以跳過這一段)

《宋史·趙普傳》:“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趙普年青之時,做一些官府小吏的事情(注意,不是為官),對治國理政這些學術之事並不十分精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趙匡胤常常鼓勵他讀書。趙普晚年,十分熱愛讀書,竟至手不釋卷。回到自己家裡,關上大門,打開書箱拿出書來就讀,一讀就是一天。等第二天上朝之時,處理應對事情都十分妥當快捷。趙普去世後,家人打開他的書箱,裡面就是儒家經典《論語》一書。


下面說如何學習《論語》。(注:筆者某省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見諒)

一、讀書千遍。這樣讀書,作用很多,試簡述如下:1,識字。不要笑話我,讀讀《論語》真的可以認識很多字。字都不認識,沒有辦法談得上讀懂。2,提高記憶力。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兩三個月以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有了很大提高。記憶力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礎。3,靜心。每天堅持誦讀《論語》,當然其他經典也可以,會發現這樣的誦讀,靜心的作用很大。人只有心靜下來,才能夠更好的理解要學習的內容。4,開悟。據說,注意是據說,把一部經典讀上一千遍甚至幾千遍,是可以開悟的。我所理解的開悟,就像挖井一樣。挖著挖著,到了足夠深的地方,水就出來了,而且是源源不斷的冒出來。

二、藉助《孟子》。對於《論語》的註解,實在太多,可誰有孔子的水平呢?如果沒有,估計註解出來的東西就是矮子看巨人,看見啥說啥。所以我們得找一個和孔子水平相當的人,看看他怎麼說。這個人就是孟軻,《孟子》是註釋《論語》最好的書。當然,這個註解,不是一言一句的解釋,而是整體思想的傳承和發展。所以,建議在把《論語》讀夠幾百遍以後,讀上十幾遍《孟子》。如此循環,就能更好的理解《論語》了。

三,欲得真實利益,需要“做”《論語》。《論語》,後人總愛說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錄,可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孔子的話,不是他自創的,而是在“述”——替天述道,替古人傳道。這些修身之道,為政之道,經商之道,等等,都是孔子以前先輩的智慧。這些智慧,要得到真實利益,就是邊學習邊力行。說白了,就是邊學邊做,懂一點兒做一點,懂五分做五分。

最後總結一句,讀《論語》要想真實受益,受益終生,就是邊讀邊做,因為光說不練假把式。你再會講其中的道理,做不到,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祝福大家可以在《論語》的學習中真實受益。


國學照耀生活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共20篇492章,第一:學而篇第、第二:為政篇 、第三:八佾篇、第四:里仁篇、第五:公冶長篇、第六:雍也篇、第七:述而篇 、第八:泰伯篇、 第九:子罕篇、第十:鄉黨篇、第十一:先進篇、第十二:顏淵篇、第十三:子路篇第 、第十四:憲問篇、第十五:衛靈公篇、第十六:季氏篇、第十七:陽貨篇、 第十八:微子篇 、第十九:子張篇第 第二十:堯曰篇,本書是我最喜歡讀書中的一本,每次感覺壓力比較大、或者思想困頓的時候,我都會翻開看一下,心中也是莫名的平靜,於是我看了四遍。

論語這本書的每一句話要用心去讀,要一句一句話去理解,慢慢才能理解書中的意思,當然聖人留下的東西是比較深奧的,不是你看一下子就完全看懂了,每個年齡層次看了都會能得到很深的體會,這個跟閱歷有關,畢竟年紀大點閱歷也多些不是嗎?論語書中概括的內容也是比較廣,當能理解書中的意思,按照書中的去做,會發現能匡正自己思想和心態,會容易看穿身邊的人,在你遇事的時候能增加準確的判斷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錄,涉及的內容很廣,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向內修行,凡事不要只怪他人,時刻也要反省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好比這一句:“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身在繁雜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打交到是必不可少的,懂得為人處事,才是人生的大道。


這本書是好書之一,建議可以看看,能減少人生沒有必要要走的彎路!


開往春天的Tractor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僅是一個傳說,一個典故而己,既然提問者沒有在這句話後面加上問號,我就不談這個故事傳說,而是簡單談談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集,它的主體內容早在春秋後期孔子開設講座時形成,孔子去世後,他的徒子徒孫代代繼承其言論,並整理成書,戰國初形成書籍,簡稱"論",它主要記戴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稱"語"。

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其中的仁義禮智信,修、齊、治、平的安身立命理念。

而儒家思想在唐和五代十國受到衝擊和冷淡,這是佛、道的挑戰結果。儒家學說在宋代卻成為思想界的、統治階級欽定的正統哲學、倫理思想。

自漢代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儒家學說從一種追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合理關係和秩序的倫理學說,演進為一種宮廷、皇室、衙門之下的政治學說卻經歷了千年的歷史直到宋代。

這部巜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成為判別人們言行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也與趙普至死只讀巜論語》二十篇的記載相符合。

怎樣學習巜論語》呢?

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個人建議還是要朗讀原文,而且大聲讀出來。

古代漢語的語法和虛詞的具體內容要弄清楚。

同時應該熟悉《四書》,如巜大學》、《中庸》、巜孟子》、巜論語》。

如果一上手就讀《論語》,讀者的確應該具備瞭解孔子的思想,古文知識。

我曾經花費了十年時間自學巜周易》、《醫易十學》,我沒有看《白話周易》,而是直接讀原文,背誦全文,慢慢理解,現在基本粗通。這是我的個人體會。

其實《論語》對大家並不陌生,比如: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比《周易》好理解吧。


良人執戟2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是由自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說出來的。

提出這一句話的背景是,宋王國剛建立,登上皇位的趙匡胤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如何鞏固專制皇權,而通過軍事政變而登基的前朝大將趙匡胤,最擔心的當然武將們學他的經驗,對他如法炮製地來一場政變。所以,為防範武將政變,趙匡胤便來了個“杯酒釋兵權”的妙策。他熱情請開國大將們喝酒,為他們封爵位,給他們封地,卻讓他們放棄兵權。此外,趙匡胤為了防藩鎮,強中央,還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實行“興文教,抑武事”法令,建太學,行科舉,著力培養文士,選拔文人,讓文士來充實各級管理機構。趙匡胤想以士大夫來治天下。


而趙普在第二次任相時,繼續為趙匡胤出謀劃策,於是,有了“半句《論語》治天下”的傳言。後來,這一句話成了典故。

那麼,如何理解“半部《論語》治理天下”呢?

第一種觀點認為:《論語》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主張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的追隨者,當然是要依據《論語》的儒家基本思想來治理天下,但是,《論語》包括講修身養性的內容(倫理學說)和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政治學)所以,以後者來治天下,足矣,這即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第二種觀點認為:《論語》是整個儒家學說的基礎,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而治國理政只是儒家學說在政治管理領域的體現,要治國,用不著整部《論語》,有半部《論語》就足夠了。

第三種觀點認為:這要結合趙普當時說話來理解,趙普當時是順著趙光義的話說的,趙光義是帶著諷刺意味說的,意思是說別人在議論趙普,指讀過《論語》,且對《論語》只一知半解。而趙普聽了,心裡很不痛快,回應趙光義時說出“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表示他用《論語》幫過趙匡胤奪天下,現在幫趙光義治天下,用半部《論語》就行了。

其實,讀《論語》是一回事,而治國是另一回事,讀書歸讀書,治國歸治國,要把《論語》中的理論用來治國,是需要吸收消化的,讀出《論語》的儒家治國精神,需要變成政治家的治國理論,並轉化為實踐才行。即便是《論語》這樣的儒家經典,也是不能照搬書中的道理,而只能運用書中的一些適用於當時現實內容。在這個意義上,用《論語》治國,不能用全部,而只能用半部,用《論語》中有用的能用的那些部分。用整部《論語》治天下,那是書呆子,而用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可能會是不錯的政治家。

至於如何學習《論語》有幾點建議:

第一,先了解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概況,並對先秦儒家重點做了解,知道儒家的基本思想,這才能有關於《論語》的背景知識。

第二,對孔子思想有比較詳細的瞭解,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講什麼的,有些什麼重要觀點,這是讀《論語》的思想材料。

第三,找一本有註釋有白話譯文的《論語》的仔細閱讀,初步能知曉對《論語》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觀點,這樣就算是入門了。

第四,結合關於《論語》的學術討論來閱讀《論語》,比較各家爭論的觀點,然後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對《論語》的閱讀才能夠深入。

如果能照上面的建議來閱讀《論語》,那麼,恭喜你,你一定能成為《論語》的熟知者,或許還能成為知曉儒學的學者。


文城觀點


論語不外乎:教導:人們要以仁知禮樂常信來做人,又信奉君子,恥辱小人。上上君子輔國下下君子安民,國強民安方為本份君臣百姓也。

一句話孔子教人尊教禮法安分守紀做人,善良恭儉勤勞治家,溫新努力好學。

半部論語治天下。並不是統治者用論語來統治的人民一種哲學。那是自然而然的封建論理來束博百姓的無規法典。

孔子的論語是他們的學生。後代寫下的20篇自傳。都是一一語錄繼承而行。孔子生前的言語錄。可見孔子的真知酌見了。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人性倫理。篇言只語的流傳,據說歷代博學之飽士輔國之良臣,無一不是從論語中悟出做人理國的道理的。所以有宋明清以來有一句話就是說,半步論語治天下的傳說。

你老百姓知道老老實實的做人兢兢業業的工作就行了,baby知道。至於如何能讀懂怎樣去讀都每一句話,每一句語錄那都沒必要,5000年的文明史,其做人的道理,早己深入骨髓了。


淡定30806



松竹118


半部《論語》治天下,怎樣讀懂《論語》?

感恩悟空邀答:

北宋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神妙,那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之事。至於這句話是不是趙普真有其言,筆者覺得人生苦短,就不必理會這種問題了。但有一點是可以知道的,《論語》是“治”天下的,而不是其它別的。

想我大中華泱泱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歷經了多少國家,走過了多少人,唯有孔老夫子第一個知道珍惜祖先們的歷史,視如至珍;唯有孔老夫子第一個知道向全民推廣。閱盡千古書,只為後嗣借鑑、善辨賢良、明識忠奸。

《論語》訴說

《學而》明所學,《為政》知正道。

《八佾》辨賢奸,首選《里仁》地。

縲紲《公冶長》,才知世途險。

無罪關牢獄,眾盼南《雍也》。

上篇講到此,只《述而》不作。

下篇講古人,《泰伯》三禮讓。

孔《子罕》說者,利害命迷惑。

仁道不著邊,還是步步行。

《鄉黨》三恭敬,公門朝堂權。

《顏淵》屬仁賢,《子路》能政(正)事。

《靈公》無道君,《季氏》霸大夫。

《陽貨》會反叛,可曾記清楚。

《微子》是仁臣,君惡便離去。

《子張》傳大道,容易起高調。

聖《堯曰》盟誓,天地人具知。

一身有擔當,巍巍者聖君。敬奉!


紹興李珍


我才把《論語》整理完,翻到這個問題來回答。《論語》的篇章思路是連貫的,我確認後還得過一遍,保證準確。我來遲了!😊

第一篇學而,把其中諸弟子的話歸集到十九章去,剩下的九句是全文的總綱。前幾天我在“論語對我們來說還有用嗎”的問答裡解了一遍,發到朋友圈時看了下有兩千多字,就不在這複述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搜。

第二篇為政,政由人施,所以說了學習和用證再自修行為的總方略。聖人之道為治大同,與河圖裡個人與群體相合進步至個人天性的完善之道同理。

為政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請注意這篇的最後一句:“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人道只敬人祖,諂媚它類,招禍。天道為公,人道為仁,為人類的公行是義――干擾攪亂人道的亂臣賊子,得而誅之是為公行義。這句為什麼要特意提出來解釋,因為下一篇裡有人道的秘密。

為政篇5.6.7.8,聖人因人教孝意,是為了說明9察人之道。知人者智!知人是為政任賢之本,決定管理能否持續和發展,戰略只有持續和發展兩方面。知人之智決定決策戰略的實施,是任何級次管理者的首要能力。

第三篇八佾,明著是說各諸侯國家臣亂政越禮,實際上夫子想說的關鍵在3.9。夫子明道,合天道,有些問題知道也想說,但是文獻不足了。但3.10/3.11猶在說當時行天子禮的不是天子:諦祭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大禮,天子公心,代表人民與天地祖宗溝通;天子掌國,知天而行。對比我之前說被篡改過的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理解,原本沒有偷借的字眼才合人皇胸襟,陰符經原是天子人皇經。但是這事孔聖人最後下了結論“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就是說重新洗牌再來過,所以我也不說了。

八佾篇說了君臣之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春秋之時以“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為六順,前為因後為果,父不慈子不孝、君不義臣則不行,所以意淫迫害症的人麻煩閉嘴。自己的思維深度決定自己的行為能力,也決定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時間詆譭聖人不如花時間理解聖人意提升自已。

此篇言音樂的章節,實言制度和管理決策思維的收放之度,《韶》盡善盡美言夏朝為人道之正治,周朝其實不善。最後一章3.26言判斷是否人主天子的方法。

第四篇里仁:仁為公禮公制,用於公器。天下神器,管理為公器。4.2“知者利仁”,仁養心神,聖人之道是成神之道,為公為民而行沒有走火入魔之患,所以聖賢之道是人道的大道。4.5,4.6,12,22,是決策判斷總持方略,其他章節能自用也能用於識人。

4.18事父母幾諫句,才是夫子真正說的孝道。忠孝之義,以天地人祖人民為大孝,忠職忠君為中孝,所以“見志不從”。勸諫之意,君義臣行,懂吧?但是要靈活,神色柔和但保持底線這叫“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第五公治長篇,言志,夫子對弟子們的定志之引。擇友,學以進,也是仁在日常管理中行證增智過程。定志後重點在“好學”,見5.2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身教重於言傳。

此章察引學生也是識人之術,用於為政任人。

第六雍也篇,弟子思維長進,學、行、思、教、自知之用於治(管理)。6.8果、判斷處理問題,達、通達、交流了解問題,藝、溝通利於處理問題,這是總決策者需要的素質也是分工之用。6.25“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菱形酒器,觚不作觚用,要想辦法讓它做觚用。前天看到這個提問了,太簡單懶得答。

6.27君子要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這是禮智互進、學而行思考尺度再行,是聖賢之道補全人體不足返先天之用。“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陰也”,智進全禮是神氣之用,神氣為陽補全西北的天(這裡說的是河圖,不懂內經那就聽著唄)。6.27句在9.11和12.5又出現了,第九篇是聖人之道為用,第十二篇講為政用人之德的級次,這句話是《論語》的重點句子。

第七述而篇:單論孔子自已的三觀。孔子人生選擇、認識理解層次,志行之應。我後面都用一兩句話簡述,拉太長說太多妨礙諸位自己的思維理解。

第八泰伯篇:為政以德,輔修、行之思。

第九子罕篇:聖人之道,為用之處。

鄉黨第十篇:公事行儀、態貌。

先進第十一:學而定志而行,全在自身行持,無關出身。這是聖人用教察引提升弟子們,為啟平民預政先河。11.1野人指平民習而進、君子為貴族之子,用學而知能自進的人比用只會躺著享樂的人好,這句的關鍵不是出身而是能不能持學自進。

顏淵第十二:為政之德篇,順次為用人從高到底的德級,對應著決策層級。克己復禮是復公禮,禮既是說管理制度之公用,也是說資源配置的均衡。

此篇獨解12.6“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可謂遠也:身邊人的歪曲引導,和自己肌膚親近之人的謗訴,不論有意無意都不受影響,這叫“明”,明而遠見。這要求自己有完全獨立的思維判斷能力,見9.11顏淵嘆“如有所立卓爾”,聖人之道用於成賢以獨立思維、學而進成於明、遠。

子路篇第十三,為政手段,以道理民之方。顏回仁,子路善斷,以兩人名字各命一篇,仁德之用也是文武之道。

憲問篇第十四,憲問恥,君子自守和防亂,“有恥且格”、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篇提到“士”,“行已有恥,使於四方”忠於天下為士!以士為目標,君子懷德,懷刑守度,行仁成信,義而為士。士者志於公之道,士而懷居、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君子立名在稱職,忠貞在守度。無道而取的是小人,不適合做管理者。

說聖人之道為治大同,就是因為夫子反反覆覆說識人用人、廉守自律、提升思維能力,這不是一條走向大同的管理之路是什麼?

衛靈公第十五,詳解有恥且格的實例運用,為邦、身行之度。這篇以實例講持守:夫子之道一以貫之,15.10為仁,15.11為邦之要,自修、自持、用人用人,公禮守正為完善的政道,治亂用人之方,大信天下強於小信,最後15.42用相師之道說輔政之職在公職之守。

所以季氏篇第十六言輔政之要、之度、之格,這是臣職也是總決策者之下的各人職守。“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沒有錯誤,都是從總決策者角度來說的,安民國無傾。守邦是守家安民,民自安是守邦。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戰略決策由總決策者一人掌總,餘職各守各位。想想公司運營不如此運作的是不是毛病多多吧,聖人之道論管理,沒錯吧?

陽貨第十七,“性相近,習相遠”,人的生命固有特點相近,但志向、天賦、所安都差很遠。因為陽貨很會說話,但無仁心公義,最後反叛不成而逃。

17.25說思維混亂的人的行徑,改進方法在12.10。

微子篇第十八,教輔政的人挑主,主有道無道、知賢任賢否。重點是18.10,注意這句能用於職場選擇。

第十九章是孔門弟子成績彙報單,記得加上第一章中的弟子曰,一起核對一下夫子看人的眼光。是先有自知之明,才有識人之智哦!夫子為什麼是聖人,聖人感天道而行之,不然10.25“迅雷風烈,必變”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說性和天命呢?因為心性能從仁義禮智信行而提升,所以不說。天命,那更不會說了,說那些神神叨叨的事兒容易讓小民被利用,只要教的是一條不會走火入魔又簡單易行的道路就行了!

堯曰篇第二十!再不要說孔子崇周禮了,那是聽人胡說的。

20.1天子的擔當,看看堯、湯、周的誓言有啥不一樣吧?接著論政歸民想,“公則悅”、天地人民皆悅!

20.2夫子答何如斯可以從政,對照1.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理解,是不是更細緻一些?《論語》就是一本總持決策思維的管理典籍,論治大同,也是人道漸進式修行修證的典籍。

20.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三觀合道之公而行然後知命,這是鼓勵我們走聖人之道成賢成人呢!禮,言,在學而思,思而行,行而學,學無止境,證得為知,證知行道,道成德就,故而永禱。

趕著今天答了這個問題,五一節,五月的花兒開。願改革順利,民安國泰。


節度使95


半部論語治天下語出自宋代名相趙普。《論語》是儒學的代表,是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錄,不是孔子寫的,是弟子們及後人記錄流傳的。

論語的中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智仁勇,溫良恭儉讓。簡單的說是做個好人,怎樣做人交人,怎樣治國平天下。如果深刻悟透論語裡的道理和智慧做人治國都會有大成就!比如在為政篇裡大都講的孝,以孝治國的典範是漢文帝,他們祖孫三代開創了漢最輝煌的時代,可見論語的威力,一個孝字一直貫穿中國的文化至今,你還懷疑他嗎?

我們看歷史,秦(就沒有焚書坑儒這事,李斯是標準的大儒,秦治國也是儒學)、漢、唐、宋、元、明、清無一不是把儒學作為治國的綱領,雖然有個別朝代用的不好導致衰敗,那不是儒學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人家趙普就有感而發,他的意思可不是讀了半部論語,是論語裡的智慧用一半就可以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