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目不识丁,出去做生意,算账总成问题,但他教会了我写洋码字

关于姻缘,月老很早以前就为你定好了,小时候家里穷,想看书看不上,长大嫁人后才发现原来给我买书、找书的人在这里。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父亲和母亲目不识丁。原本父亲是可以读书的,因为爷爷奶奶生了6个女儿,只生了他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那自然得像宝一样对待。书也是必须要念的。但是父亲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材料。爷爷奶奶打发他去上学,他要么就去野地里睡觉,要么就到处去玩。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被爷爷发现了,爷爷就让父亲下了学,去地里干活。父亲一直在家里干农活,偶尔去省城跑生意。

很久之后,也就是在我出生以后,父亲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他出去做生意,算账总成问题。别人都会多位数加减运算,他不会。他用心算,先把整数相加或相减,然后再算零头。别人算好老半天等他,他还在那算零头。因为算账,他被人瞧不起过。所以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书。

父亲目不识丁,出去做生意,算账总成问题,但他教会了我写洋码字

我要上小学之前,他教我写洋码字。为此还专门买了一个5毛钱的本子,父亲不知从哪找来一支短小的铅笔递给我。我们趴在家里的土炕上,他在本子的最上一行写了1到数字10。我则照着他写的,抄到下一行。3比较特殊,开口的一边是朝左的。我不知咋的,开口朝右写了个错误的3。父亲“啪”一巴掌就拍在了我屁股上。吓得我赶紧擦掉,重写。这样,拖父亲的福,上学前班时,老师没教,我就会写洋码字了。虽然我的数学一直差,但是学会洋码字的功劳还是要归功于父亲。

父亲是个农民,自然不懂教育。他只知道把孩子打发到学校里就可以了。所以关于课外书什么的,他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的。天下的书有什么不同吗?还不都是一个本,里面印了一大堆字吗?

我上小学时,视书如命,没书的时候,总觉得闲的发慌。课业又不多,总想从哪倒腾一大堆书看。当我借完了班上所有同学的作文书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书了。但凡看到纸质类的东西,不知好坏,总要看上一看。那是一种精神饥渴。物质饥渴让人焦虑,精神饥渴同样也让人无法不焦虑。都说,小时候缺什么,长大就会求什么。钱很重要,当然缺过,但是比起书来,钱又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钱财如流水,江上来的水上去。你永远不可能把钱永远紧紧地攥到自己手里。由此看来,钱远没有书重要。

在我看来,生在书香世家的人是有福分的。他们与其他人不同,在这喧闹的世间,能独得一份宁静。不是所有的人在闲暇时间都可以捧一本书独享这份能宁静。毕竟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要为了生存,去打拼。

而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能有书读,我自然从内心深处感激自己的父母。感激他们让我上了学。我的另一半,据说也与我有同样的嗜好。

老公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去天水他舅爷家去玩,兜里也不忘揣一本书。这是我与婆婆唠嗑时她告诉我的。我在自己的姻缘中感觉到天地间的玄妙之处绝不是人类可以参透的。他等了10年,等来一个个性、兴趣爱好与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相伴一生。他家境复杂,爷爷仁慈友爱,受乡人尊敬。但是前面生的几个儿子都在六零年饿死了。后来便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爱学习,考上大学后当了老师,小女儿就是他的母亲。父亲是上门女婿,家里事情三不管。母亲没有收入,他一直是爷爷与姑姑供着读完大学的。深知爷爷与姑姑的不容易,这种状态下的他没有沾染喝酒、抽烟、赌博等不良习气。而他的亲弟,在脾性、个性,爱好方面则与他完全不同。他能一个人呆很长一段时间,而他弟弟一个人是完全坐不住的。更别提长时间的呆了。

如果不玄妙,那么一母生的孩子,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必须看书,学习。也会找人给我借书。看到桌上码的高高地的通识、县志、小曲,我将这视为福利。经历了这么多,我惊叹的不只是姻缘,月老早已为你拴好了红线,你应该要去哪里,嫁到哪里,生几个孩子,做什么,完成什么使命。原来我童年缺失的书,在后来找了回来。中间有一根线,就是月老的红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