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钓鱼到底要不要打窝?相信很多钓友都有过困惑,毕竟打窝是大家都默认的钓鱼的一个流程,但有时会遇到打了窝却钓不到鱼,不打窝反而钓到鱼的情况,令钓友们十分费解,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具体来分析。

通常来说,钓鱼人去的钓场有几种,一种是小型放养塘,钓上的鱼按斤收费,鱼非常多,这种塘根本没有打窝的必要,因为水域小鱼又多,鱼的密度大,不需要打窝来聚鱼,基本上钓饵抛到水里,很快就有鱼儿来咬钩,这种钓场打不打窝都没有关系,但如果在野外水域垂钓,尤其是水库湖泊这种面广水深的水域,鱼的密度小,不打窝聚鱼就比较难钓到鱼,在这种水域还是打窝比较好,而且还可能要打重窝才奏效。

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使用传统钓法最好打窝,因为传统钓的钓饵比较单一,诱鱼效果差,所以打窝比较好。但如果使用台钓,台钓使用商品饵诱钓结合,诱鱼效果比较好,一般来说是不需要打窝的。不过如果在台钓过程中,抛竿中断了一段时间,鱼窝可能散掉了,所以台钓前也是可以打窝的,使用颗粒状饵料打窝,因为台钓的钓饵是粉状的,有很好的诱鱼效果,但是留鱼效果差,适当地用颗粒状窝料可以加强留鱼效果。

不少钓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钓鱼打窝之后,反而钓不到鱼,这是何解?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选好钓点,没有打窝就直接抛竿,见有鱼上钩,然后就在这个地方打窝。然而打好窝后再抛竿却没有鱼来咬钩了。其实这是因为打窝的声响惊扰了鱼群,鱼都跑了,窝里自然没鱼。那么是否不打窝的效果更好?其实我们垂钓前可以先试钓,尤其冬天更应如此。如果试钓发现这个地方有鱼咬钩,可以钓上几竿,上鱼效果好就不用打重窝了,直接抛撒一些粒状散窝就行。千万不要一大团窝料抛下去,动静太大反而会吓走原有的鱼。

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现在钓鱼的人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心浮气躁,钓鱼容易失去耐心,所以很多时候打窝后没有等到鱼来上钩就离开了。我钓鱼时曾经遇到看起来挺专业的钓者,他们一来就做了一大盆的钓鱼窝料,把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窝料全抛下去之后,就开始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

受水情、鱼情、钓技不同的影响,钓友们习惯使用的打窝、续窝的方法也是各有千秋,垂钓打好窝后,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向窝内增补一定量的诱饵,使窝子能够长时间维持有饵诱鱼,保证中鱼率。优点:续窝操作方法简单、易行,运用普遍;难点:续窝节奏需要酌情考量,应结合季节、气候、鱼情、水情等条件,在窝内鱼讯由高峰降至低峰的中间续窝为好。

减少首次打窝时,诱饵的投放量,打窝后,不间断地进行增补诱饵,饵量不求多,只为巩固窝子的诱鱼效果。优点:抛投量小,不会造成惊鱼;需要不间断的小幅度投饵,所以经常有饵料飘落,会起到动态诱鱼效果,增加饵料的诱惑力。

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在垂钓过程中,不断地挂饵、抛竿、提竿来形成窝子或维护窝子。优点:饵料投放准确,减少浪费;提竿落饵会形成雾状或者块状,增加诱鱼效果;抛竿投饵轻入轻出,减少惊鱼情况;有鱼讯就挂鱼,无鱼讯就续窝,使用方便。

垂钓过程中,发现钓窝附近鱼讯多,上鱼率高,可在续窝时,平稳地将钓点偏移或者前后移,将饵料投放到中鱼率相对高的区域里。优点:不需要重新做窝或消耗大量的饵料,可直接利用原窝诱饵的余力,提高或者稳定中鱼率。难点:需要钓友仔细观察鱼情,再结合垂钓环境来移动钓点、钓位,需要一定的经验。

钓友们在打窝或续窝时,将窝连接起来,组合成较大且相互交叉的诱饵区。优点:在垂钓时,不用刻意去抛竿,大窝子能弥补一定的抛投误差;窝域面积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大鱼的几率。难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结伴垂钓或多人出钓,所以钓友一定要提前协商好。

在打窝、续窝时,先将一部分诱饵集中投放在窝点的中心,再将一部分诱饵分别以纵横式抛撒出窝点中心, 优点:主次分明,钓点固定且内外呼应;外续诱饵能起到扩窝、引窝的作用。

确定钓位和窝点后,打窝和续窝时,围绕窝点中心5米、3米、1米的水域内,用“先外后内、先疏后密、先淡后浓、先粗后精”的分次续窝方法,充分发挥“水波纹”窝,聚鱼快、聚鱼多、聚鱼集中的优点,使窝子能够保持长时间、高效率的发窝状态。

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内,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窝来轮番垂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打窝的先后顺序或鱼讯的情况交替垂钓和续窝,钓此续彼,交替进行。优点:弥补了气温、水温低或鱼儿密度小的不足;连续不断的挂饵下竿、起竿中鱼,可让垂钓者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比如采用长竿短线做定点钓,钓线是直上直下,钩饵落点非常准确,钓手通常采用漏斗型的小打窝罐,每次装诱饵50 - 60克,诱饵的面积散布极小,这恐怕是各种窝子中最小的一种。由于钓竿的长度不变,只要对准方位,钩子准能下到诱饵堆中。不要认为这种窝太小,效果不一定好,由于诱饵非常集中,钓饵又是下到诱饵堆中,只要鱼儿发现诱饵,就会立即见到钓饵,效果相当好。

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有些使用齐竿线的钓友往往会采用手抛诱饵的方法打窝子,手抛铒因落点分散,也引得鱼儿四处觅食,不易找到钓饵。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窝子撒得宽,也有利于鱼儿发现诱饵,鱼过来了就有中钩的机会。在水面鱼的密度较大的地方,用手抛诱饵也是可取的。

要说打大窝子,我们钓鲢鳙所打的窝子,恐怕称得上巨型窝。一般是在选定钓点之后,向这个水面抛投许多酸味诱饵团,制造出一片酸水区,这最易被鱼发现,而且又是采用钓浮的方法,将钩下到酸水区中,通常在半小时左右,就有鱼上钩。在山塘水库垂钓时,打窝子更有讲究,打成外稀内密的套窝子,外围少投,中心多投,引导鱼儿向中心游。打窝子也是在和鱼斗智,窝子打得好、打得巧,是提高上鱼率的有效手段。

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在野外钓鱼的钓友可能都遇到过“补窝死”这一现象。有时候补窝子并有任何问题,鱼口慢了,补一下窝子,上鱼速度很快就又恢复了,可是有时候又让人非常的无奈和纠结:不补窝子鱼口逐步变慢,担心窝子里的鱼会被钓光,可是一旦补了窝子,窝子反而又变成了死窝,一条鱼也不见了。

钓鱼不这样遵守规律去打窝,你就慢慢等待吧!

窝子补下去之后,鱼儿都去吃诱饵了,故此不再上钩,从而出现了“补窝死”的现象。用面饵、商品饵做钓饵的时候则很少出现,因为用蚯蚓作为钓饵的时候,蚯蚓没有续窝子的作用,窝子里面的鱼会被钓得精光,需要不断补窝子来诱鱼进窝。这在鱼情好的时候,补了窝子,窝子里的鱼会更多,上钩更快;但是在鱼口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会一补就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打一罐米,钓几尾鱼,不打米了,也就钓不到鱼了。 “补窝死”的情况大部分是在气温较低的仲春前后和中秋以后,这其中的原因可能跟鱼类的新陈代谢有些关系。高温的时候鱼类的新陈代谢肯定快许多,仲春前后和中秋以后,大水库的水温都不会超过20℃,即使是岸边的浅水用手试也比较凉,提竿出水的坠子手竿更是凉丝丝的;这时候的鱼类的新陈代谢相对于高温时节肯定要慢一些,新陈代谢慢了对食物的需求就会减少,补窝子之后,鱼儿很快吃饱了,自然也就不再咬钩了。

如何解决补窝死?每次补窝的时候都补很少很少的量,由于投喂量很少,从水面分散落到水底之后,鲫鱼只能够吃到很少的几粒米,因此不会影响鲫鱼吃钓饵,也就不会出现一补窝子鲫鱼反而不吃钓饵的现象。还有补窝的时候切记动作要轻,尽量使用那种可以夹在竿子上使用的打窝器进行补窝(好处是这样的打窝器不用接触水面就可以进行打窝,不会惊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