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詩詞專家講起詩詞知識滔滔不絕,很專業,為什麼做不出比較有分量的詩詞?

慎審古今


某些詩詞專家講起詩詞知識滔滔不絕,很專業,為什麼做不出比較有分量的詩詞?

我覺得既然是詩詞問題,那麼就用幾句詩詞來說一下原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能寫出有分量詩詞的文藝者,絕對不會閉門造車,不會管中窺豹。而是選擇深入生活實際,在躬行中發現人間之真善美,然後寫出膾炙人口的詩詞。蘇軾與友人遊山玩水,品酒煮茶,方能寫出“顧渚茶牙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

而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識,成為某方面的專家。這樣的“專家”雖然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寫的詩詞也只能是無源之水,自然也就沒有分量。

我聞此藝在專攻,莫起妄念思冥鴻。

想要自己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分量,那麼一定是將自己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此項事業當中,王羲之少年時為練字,染黑了十二大缸清水;祖逖長期堅持聞雞起舞,終成文武雙全的將才......李白、蘇軾、李清照等大家,莫不是堅持幾年、十幾年,方成一代名詩詞作家。

而詩詞專家的專攻在於對詩詞內容、思想和結構等的研究。他們的專業性和作者的專業性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就像老師和父母都為孩子的老師一樣,而者給予的東西卻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們也不必強求,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必須會寫詩詞,就像不必強求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專業的心理知識一樣。

一代才人孰繡絲,萬千作者億千詩。

古代至近代詩人寫出了不計其數的“分量”詩詞,而現在詩詞廣泛流傳的有分量詩詞則較少。

一方面是因為古達的社會環境。當時科舉制以及各類國仇家恨、懷才不遇社會現實,給詩人營造了一個利於創造的大環境,讓部分人不得不走上詩詞創造和傳播的道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最好的寫照。而現代詩詞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大家自然也就不會關注自身能否寫出有分量的詩詞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人文活動變化的影響。古代常有“驚仙詩會”、“以詩會友”等等文藝活動,這些都是純粹性的文學活動。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和智能化設備的普及,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和友人相聯繫,人們的社交少了一些文藝色彩。另外還有一部分文化交流活動,帶有很濃厚的商業色彩。在這樣的小環境下,自然也就無法寫出有分量的詩詞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現代社會也有不少優秀的詩詞作家和文藝工作者,他們的作品讀來朗朗上口、惹人深思。雖然我們批判某些不學無術的專家,但也應該看到我們文學界的發光者和傳頌者,樹立屬於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


恩施小超


問題:某些詩詞專家講起詩詞知識滔滔不絕,很專業,為什麼做不出比較有分量的詩詞?


前言

講起詩詞來滔滔不絕非常專業,但是做不出有分量的詩詞,老街覺得有幾個原因。是否有道理,歡迎大家來討論。

一、術業有專攻

韓愈在《師說》中有這樣一句話: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術業有專攻,是指對於某一專業有專門的研究,本專業是專家,但是其他專業水平一般是正常的現象。

今天很多老師的“專業”並不是詩詞創作,而是詩詞賞析。比如學校的語文老師,他的目的是教會大家閱讀理解古詩詞,而不是創作古詩詞。

因此今天很多中文老師的“術業有專攻”並不包括詩詞創作。

二、割裂的術業有專攻

今天詩詞的“術業有專攻”被割裂了,學校裡學習文章不但要閱讀理解還要求作文,但是古文和古詩詞的學習把創作剔除了。原因是為什麼呢?

其實也很簡單,不實用、不需要。

古人學習詩詞和駢文的創作,是因為科舉考試中考詩賦。從唐朝開始,科舉中的詩是格律詩、賦是駢文律賦( 中斷過一段時間)。 讀書人不學習創作就等於關閉了求仕的大門。

所以古人學習詩詞,當然要學習詩詞的創作。相比較而言,今天學詩詞是閹割的“術業有專攻”。

三、社會不需要詩詞創作

之所以詩詞的“術業有專攻”被閹割,是因為目前的社會完全不需要學習詩詞創作。

1、高考不但不考詩詞創作,連現代詩都不考。

2、考公務員也不需要詩詞創作。

3、找工作投簡歷應聘時,您說您擅長創作詩詞,估計99%的HR會以為您是腦子有問題吧。

4、評職稱不需要詩詞創作,沒聽說評教授是上因為詩詞寫得好。 研究詩詞的論文寫得好、並發表了才有用。

四、詩詞專家為什麼不談自己的詩詞作品

詩詞專家們談論詩詞時,不談論自己的作品,有4個原因。

1、確實有人不會

葉嘉瑩先生說過一個故事,她當年回國時聽過一個教授的課程,認為這個教授講得非常好,就想讀一下這個教授的詩詞作品,但是沒想到這個教授只會講不會作。

2、會,但是做得不好

電視節目中大家可以看到,有教授出名了以後,已經開始在用功學習創作了。

3、水平很高但是不願意顯擺

很多講解詩詞創作理論的,未必詩詞做的好。但是有的人既能授人以漁也能授人以魚 ,有的人我們知道:例如錢鍾書、葉嘉瑩、聞一多.....有的人我們不一定知道。

4、大部分讀者沒有鑑賞能力,專家的作品再好,也有可能被噴。

很多讀者和觀眾是矮人看戲,批評和讚賞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人說唐宋以後就沒有好的詩詞了:

唐以後不看詩、宋以後不看詞.......

其實是看不懂和看得少。

結束語

今天的社會,大家正在全力以赴的進行民族復興大業,需要更多的理科接班人。而文科的需求本來就很少, 詩詞創作對於推動經濟建設似乎沒有什麼作用,所以漸漸式微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國維不是說過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提的問題,我很有同感。

因為,我也做過6年初中語文教師。教師的責任是傳道釋惑的。要把教材中散文、詩歌和文言文,按照一桶水的比例去教導“一碗水”的學生。講就講的頭頭是道,讓學生們理解明白其中倡導的現實意義,樹立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你讓我給學生傳授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自己也來作一篇什麼什麼記,不是寫不出來,但我願意看見我的學生們,寫出高作,我就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當然,也有很多既會教又會寫的,我很佩服,可是我更知道我的職責是教師,而不是作家。

同樣,現今中考、高考,比如那些數理化科目,老師和學生們同題考試,不一定考得過學生們。大家覺得對不?

同理,只要我們的詩詞專家們把詩詞解析到位,讓他們的粉絲們有收穫、學有所成,不必苛求他們有多麼優秀的詩詞佳品。

只要他們不是偽學者、假冒“高大上”者,我們也要用常人的眼光去對待。

願我的回答對朋友們有幫助!





平民之宴


紙上談兵這個寓言故事形容“專家”最合適,特別是文化社科類,這裡講個故事:當年末代皇帝溥儀先生被特赦後,有一次到故宮參觀,講解員為大家講光緒。儘管有一些錯誤,溥儀依然靜靜地在聽。突然講解員,指著一副畫像說:這就是那個軟弱無能的光緒帝。溥儀再也忍不住了,說:“這不是光緒。”講解員說:“大爺,這可是專家說,您是專家嗎?”溥儀說:“我不是專家,專家說的也不對,麻煩你把專家叫過來。”大家都勸溥儀算了,溥儀說:“不行,對待歷史就是要嚴肅、認真,”專家到來後,問到:“你誰呀?哪個單位的?我研究清史二三十年了,難道還不知道是不是光緒啊?”溥儀沒好氣說道:“我還不能不認識我爹嗎?”專家說:“你別丟人了,光緒哪有兒子?”頓時不明真相的人鬨堂大笑。溥儀怒了:"這副畫像是光緒的弟弟醇親王。我還不能不認識我爹嗎?"專家大驚:“您莫非就是皇帝?”此時,大家議論紛紛。溥儀正色道:“不,我不是皇帝,我是新中國公民——溥儀!”


浪漫光影


詩人和評論家是兩類人,也是兩回事,詩人寫詩是直覺,是靈感,評論家評論是邏輯思維,是寬廣的知識儲備,例如紅樓夢吧,紅學研究評論家多了去了,研究很深入(當然有些也是瞎扯),不可能寫出紅樓夢這樣的鉅著的,而詩人在評論方面往往是弱項,因為他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那麼好的詩是如何寫出來的,以畫家來說吧,畫國畫時畫樹幹,樹枝,想好了如何下筆,彷彿胸有成竹,用筆時卻是信手塗鴉,搞不好那天天氣好,墨幹得快,畫出了墨飽的枯筆,效果極佳,真神來之筆,連畫家也無法複製,評論家評論時會一大通理論,說出花來,畫家聽了都不好意思,只好偷著樂,哈哈。


喜洋洋8709162


題主的問題是某些詩詞專家,是不是有所指呢?

其實“詩詞專家”這個詞語今天聽起來,有些貶義。詩詞是人在感情衝動的時候噴薄而出的一種押韻的文字,是一種很個人的事情,有誰能替代作詩者的感受,成為你的專家?

而如今出現在大眾面前被稱為詩詞專家的人,大部分都是語言類、文學類、古文類老師、教授,詩詞不過別人在主業之外的愛好,末技而已。

我們硬要給他們栽上個“詩詞專家”的名頭,人家還不一定樂意。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詩是韻文。第一點是在格律上有要求,第二點是內容上有高度。

格式、格律這些知識點是前人總結出來,是可以傳授的,而內容上的東西,那些靈光一閃的詩意,是無法傳授的,需要靠學習者自身的天性和大量閱讀後產生頓悟。

老師,只能傳授給你知識,不能傳授給你靈感。

甚至,這些老師由於長期為專業知識所困,被生活、工作打磨得早已失去了詩心。但是他傳授講解詩歌技巧是可以的,是專業的。

如何寫詩和如何寫好詩完全是兩回事,我們說“詩詞專家”只是認同這些學者在文化上的傳承,而這種傳承是形式的,並非內容的。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知識太少,才會把沒有靈感、沒有詩心的詩詞知識技巧講解傳授者捧為“詩詞專家”。

其實大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尊稱為師足矣。

老話講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這些詩詞專家只是我們學習詩詞創作的領路人,他有沒有詩心,寫得好不好其實沒什麼打緊。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靠著天分和靈感彎道超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修行看個人”。

當然也不排除專家也能做好詩,但是他們都不是專業詩人,就算偶有佳作,也不見得就要拿出來現吧,如今槓精、噴子這麼多,欣賞水平又參差不齊,有很多詩寫得好的人未必願意曬出來接受點評。

人家專業技能就可以滔滔不絕地碾壓大眾了,而且這些詩詞知識都是沒有爭論,無法亂噴的,他們又何必拿自己真實心理表達的詩作出來讓人指點?

張學友為什麼不願意參加綜藝類節目?人家愛惜自己的羽毛而已。

某些專家得意洋洋曬出自己的詩來,那完全是被綜藝節目捧得失去了自知之明。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其實能講詩詞的教授都會詩詞。別把老街味道的話當真。現在人不做詩詞不代表不會詩詞。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不需要。如果詩詞投稿比賽有每年一次有高額獎金,甚至大力推廣出版。那麼詩詞二三年就會火熱起來。詩詞並不難,只要你學過就行。不過要寫出高質量的詩詞就需要長期寫,而且要不間斷的讀各種古典文化。包括諸子百家和歷代文選文集。因為詩詞只適合古漢語的詞彙,如果用現在的詞彙那就太白了,就沒有詩詞的味道了。讀的古典越多詩詞就創作起來越輕鬆。出口成章也不是難事。如果一首七律要寫二三天,那就不是寫詩了,而是編詩。因為你根本沒有情感要抒發只是在用詞藻堆砌。我一般八分鐘到十五分鐘就可以寫一律。看的越多,寫的越多越輕鬆。不讀古典文學和古代典藉的那就肯定寫不了詩詞。


樵山墨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說,二是做。再具體一點即是:一是詩詞創作,二是詩詞評論。本來二者應當是相輔相成的,但在詩詞的不斷髮展變化中慢慢演變為倆個不同的學科了。即使學科有別但仍然存在其內在的高度聯繫和一致性,都不能離開詩詞這個本體。即: 一種是無論你有什麼背景或可輕易步入任何一個色彩斑斕的文學圈子,但你交一張白卷或交一篇連文字語言讀著不如散文小說順溜的東西,讀者都不會買帳,即使你勉強刋發出來也僅僅是跌了刋物雜誌的身價和名譽,讀者並不會認同,只會招來罵聲。另一種情況就是,無論你評論家理論再多,說得天花亂墜,但你也不能把白卷或散文吹上天,即使是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吹了半天,也仍然沒人承認,反而會吹到最後連評論家自已也吹倒了。所以說評論與創作二者誰也不能離開本體而言它。致於前面四十多篇眾多條友的回答,我也依次都看了,確實都寫的很認真,沒有噴文,見仁見智,各抒已見,其中不乏好文章,值得反覆閱讀收藏學習!但我這裡僅再提一點不同的見解。即: 雖然創作詩歌與評論詩歌到目前來說,已經分為倆個學科,但其中大多數好的詩詞創作者也本身就是評論家;歷史上的詩詞評論也即是從作者們的相互交流欣賞中產生而來!而評論學科發展到如今,則大多數評論家不一定會創作好的詩詞;就評論本身而言,也仍然是停留在前人評論的基礎水平上,並沒有多少新發現!其實評論水平的最終突破,也還是要由有創新作品的詩人來完成!因為純碎的評論家必競是單純的評論,它缺少深刻的自我創作經驗與體會,受到很直接很大的侷限。況且,評論家如果自己沒作品,所謂的評論並不可排除臆想假設誤斷的成份,因為僅是評論,多數也沒有人去認真考究!





半畝塘主402


寫格律詩說難也難,它需要靜下心來並花時間去弄清楚平仄、用韻,沒有捷徑可走,沒有速成之法;說不難也不難,從民國走來的科學家也都會寫詩,各地民間詩社的一些老先生詩詞都還做得不錯呢!而那些經常在電視上講詩詞的著名教授們卻不會寫詩(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決賽現場吟誦的自家作品略尷尬)。

分析原因,過去人們學作詩是童子功,從小該背的背該記的記,最笨的入門功夫小時候都練過了。而大教授們一路應試教育走來,哪裡學過創作詩詞,後來學到碩士博士,現在當博導,雖然說起詩詞理論一套一套,但基本功沒有啊,也不屑於花笨功夫從頭學起,所以就出現了連基本的平仄都露怯,讓人無語啊


kukuage


這個問題就如有好的鞋樣,不一定人人都能拿來做出好的鞋。懂八股文作法的人,不一定都能寫出好的八股文。精通詩詞格律的人,未必都能寫出人人稱頌的傳世之作。寫律詩,當然要精通詩詞格律,起碼要熟悉老四聲,才能正確使用平仄,知道了字的平仄聲,還要懂得平仄相對的四種句式,掌握"粘"、"對”方法,律詩的中間兩聯還必須對仗正整,不僅要平仄相對,還要詞性相對,押平水韻是必須的,同一首詩只能押同一個聲部的韻,以上幾點有一處沒作到,都不能算律詩。就算是寫詩的人都作到了以上幾點,也不一定能寫出好詩,想寫出大詩人那樣的精典詩句,僅僅懂詩詞格律是不夠的,知識儲備,人生閱歷,胸懷氣度,文學技巧,缺一不能成為寫詩名手,而且還得有那麼一點點天份,寫口水詩,可以說人人都能來那麼兩句,寫傳世詩篇的人,畢竟不會很多,寫出傳世警句的人,就算是唐宋詩人中,也就那麼數十位,能得一二傳世警句,也算不錯啦。寫詩入門或不難,出精品卻不易,教詩的先生可以教出高手學生,他本人未必就一定能寫出比學生好的詩,這叫青出於蘭勝於藍。門外瞎白話,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