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無錫“靈山勝境”是個知名度相當高的5A級景區,到無錫的遊客,不管是否信仰佛教,幾乎沒有不遊“靈山勝境”的。

靈山勝境現在的景觀雖然多為新造,但其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作為基礎的。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後曾經到無錫一帶雲遊,被太湖北部的山色所吸引,認為馬跡山秦履峰南麓頗有佛祖誕生之地靈鷲山的氣運,於是將其命名為“小靈山”,並由其大弟子窺基在此開宗立派,構建“祥符寺”,創立“慈恩宗”。用趙樸初先生話說就是“山連鷲嶺,法繼慈恩”。祥符寺在1300多年的歷史中,屢毀屢建,最後一次毀圮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1997年,千年古剎祥符寺得以恢復。

靈山勝境景區主要由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側的幾組建築組成,氣勢宏偉,兼具古今雙重氣息。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築是“大照壁”。這是一座三段照壁,廡殿頂,上覆褐色琉璃瓦。正面壁心書“湖光萬頃淨琉璃”金色大字。這句詩選自趙樸初先生的《靈山大佛》詩:“湖光萬頃淨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眾示深慈。從茲聖蹟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背面壁心為趙樸初先生在新祥符寺落成之際題寫的另一首詩:“昔遊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繞過大照壁,是由五座並列的石拱橋組成的“五明橋”。五明橋在形制上與北京天安門前的金水橋相類,以漢白玉構建。佛教所說的“五明”包括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學)、內明(哲學)、醫方明(醫學)和工巧明(應用科學)。其中“內明”是最高境界。這五座橋分別對應了“五明”,居中的一座自然是“內明橋”,那些希望看懂人生、悟透世界的人應該選擇在這座橋上走一走。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五明橋之後是“勝境門樓”。勝境門樓其實是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磚石牌坊,明間坊額為“靈山勝境”,題寫者還是趙樸初先生。因適逢春節,牌坊前豎立起“如來如願”四個大字,用詞討巧,詞義吉祥,引得遊人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牌坊背面明間坊額為梵文“靈山勝境”,書寫者是對梵文頗有研究的季羨林老先生。該牌坊在建築風格上雜糅了中原漢風和藏式建築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過勝境門樓,在甬道中間可見“佛足壇”。壇內有兩枚碩大的銅鑄佛足印跡,長達1.2米。佛教在未形成佛像崇拜之前,一般是以法輪、菩提樹、塔、佛足印為崇拜對象的。在中國流傳的佛足印,據說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經帶回來的佛足印摹本為依據的。佛足印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法輪和萬字符等圖案,確實是與眾不同。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膜拜過佛足印,抬頭便是“五智門”。這是一座八柱五門的沖天式石牌坊,據說耗用花崗岩石材1000餘噸。佛教所說的“五智”,乃指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因此,“五智門”也可以稱之為“智慧之門”。牌坊正面明間及東西次間坊額分別為持戒、佈施和忍辱,背面則為精進、禪定和般若。佛法中以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六度”,也稱“六法門”,是一切功德之本。明間坊柱上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對聯:“入五智門仰寶像金容蓮座祥雲擁護應身璀璨天中觀想如來八相;傳四照用破塵緣世網靈山花雨繽紛覆面彌綸法界敷宣臨濟三玄”。“四照用”中的“照”指對客體的認識,“用”指對主體的認識。次間坊柱上也有一聯:“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背面明間坊柱上的對聯:“三萬六千頃淼淼煙波漁歌伴梵宮唄唱大乘西來太湖映佛光普照;四百八十院倉倉簷葡谷響賡精舍鐘聲宗風南衍靈山建臨濟名藍”由書法大家啟功撰題。次間坊柱上的對聯:“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澈大地山河一律平等”直白易懂,不似其他楹聯那般玄妙高深。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過五智門,即是長達125米的“菩提大道”。春節期間的菩提大道被七道明黃色彩門和數百隻紅燈籠裝飾一新,呈現出濃濃的年味。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菩提大道末端,是靈山勝境景區的第一個高潮點——“九龍灌浴”廣場。在這裡以群雕的形式再現了佛經中所說的“九龍灌浴”場景,即佛祖在誕生之後,有九條龍飛來為其噴水洗浴。關於“九龍灌浴”,不同的寺廟有不同的解讀方法,情景呈現也各有不同。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靈山勝境採取了中心對稱的形式,在一個白色圓形大理石水池中間豎立起一根巨大的深浮雕銅柱,柱底部是四個金剛力士,柱頂端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佛祖童子像就藏在蓮花裡;水池邊有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每天在幾個固定時間上,蓮花會慢慢張開,佛祖童子像從中緩緩升起,九條龍同時向佛身噴出水流,是為“九龍灌浴”。廣場四周為間斷的轉經廊,共設有108只轉經筒,供有心向佛但沒有時間或讀不懂佛經的人轉動祈福之用,類似佛經速成,是一種讓佛祖相信某某人已經誦讀過大量經文的快捷辦法。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繼續北行,是一幅用紫銅鑄造的大型浮雕,名為“降魔成道”。“降魔成道”是諸多佛本生故事的一段,講述了佛祖戰勝一切邪惡,終於成道的故事。相傳,佛祖在六年苦行之後,於菩提樹下靜思,併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經過七天七夜的煎熬,佛祖終於克服了金錢、權力、女色、恐懼、誹謗等等障礙,降魔成道,悟得四聖諦、八正道等解脫世人痛苦的佛法,成為震古爍今的一代大哲。拋開宗教的因素,這些銅雕作品都堪稱上乘之作。“降魔成道”和“九龍灌浴”群雕的設計者都是山西籍民間雕塑家張永保。如此精彩的大型群雕作品出自一位民間藝人之手,不知道那些學院派雕塑名家們作何感想。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降魔成道”浮雕的背後是一面弧形照壁,上書啟功先生題寫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6個大字。這16字偈語是佛法最根本的綱領,也是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最經典的概括。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弧形照壁面對的,是靈山勝境的第二個高潮點——“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其時代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戰國後期。阿育王在位期間,佛教被確定為印度的國教,並以在全國各地豎立刻有佛教經文石柱的方式來弘揚佛法,而這種石柱被稱為“阿育王柱”。將佛骨舍利分成84000份送到世界各地築塔供奉,讓佛法在世界傳揚,也是阿育王對佛教發展的一大貢獻。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靈山勝境的這根“阿育王柱”為花崗岩材質,高達16.9米,重約200噸,以純手工雕鑿而成,是國內目前體量最大的“阿育王柱”。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接下來的兩處景觀是“天下第一掌”和“百子戲彌勒”。“天下第一掌”由即將看到的大佛移植而來,與大佛的右手等大,總高度為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其“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在中國有撫摸佛手可以增福添壽的說法。諧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而且無處不在。為了討個吉利,我們一家三口也加入到了摸佛手的行列,和佛親近了一把。這一親近不要緊,把甬道另一側的“百子戲彌勒”給錯過了。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跨過一座石拱橋,即來到“祥符禪寺”的山門外。祥符禪寺的山門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簷下懸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祥符禪寺”豎匾,明間門柱上有聯:“佛生西域天運開泰;聖教東流地氣效靈”,次間門柱上的聯語為:“三金剛匡扶佛法守僧坊;四天王淨持慈悲鎮山門”。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山門內是一個偌大的庭院,北端為主殿“大雄寶殿”,東廡為“觀音殿”和“珈藍殿”,西廡為“地藏殿”和“臥佛殿”;庭院中間是一尊縮小版的銅鑄大佛。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重簷歇山頂,上覆金色琉璃瓦。頂層簷下除“大雄寶殿”匾額外,還有“佛日增輝”和“法輪常轉”兩塊匾額。底層簷下共有五塊匾額,居中為“佛光普照”,東側為“應跡西乾”和“覺王寶筏”,西側為“量周沙界”和“心包太虛”。門楣上還有若干塊匾額,因遊客太多,擁擠不堪,無法仔細辨識。門前抱柱及門柱上有對聯多副,匆忙間只記得明間抱柱上的一副:“懸佛日於中天光含大地;燦明珠於性海彩徹十方”和次間抱住上的一副:“明山選佛地景繞鹿苑;大乘開覺路道本鷲峰”。這兩副對聯均非靈山勝境祥符禪寺所獨有,在其它佛寺也曾見過。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祥符禪寺背後是“杏壇廣場”。“杏壇”一詞在中國本來是有特別含義的,即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後世用來代指學校。而靈山勝境的這個“杏壇廣場“和孔子及教育毫無關係,之所以如此命名只是因為廣場兩側植有杏樹。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在廣場的北端,有一口古井,因井口護石為六角,故稱“六角井”。據考證,這是1300多年前的“祥符寺“在地面上留下的唯一遺蹟。有史料記載,唐代祥符寺曾掘井於寺西茶園,而“茶聖“陸羽在造訪祥符寺時品嚐過用這口井的水泡的茶,認為甘洌清甜,並將其列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從廣場北端開始,地勢逐漸抬升,依山勢建有七段石階構成的“登雲道”。在豋雲道中間的七塊丹陛石上,刻有反映祥符寺歷史發展的系列浮雕畫,形象生動,雕工精湛。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從旁邊一塊石碑上了解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小靈山寺改稱“祥符禪院”;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升寺,元末寺毀;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十年重修,此後多有毀建。在這段很短的文字中,我增加了一個知識點:在佛寺中,“寺”的等級比“院”要高。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爬完七段豋雲道,即來到了大佛的腳下,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靈山大佛”四個金色大字熠熠閃光。在這裡又有一個噱頭,那就是“抱佛腳”。由於想要“抱佛腳”的人太多,排隊大約需要40分鐘,而我們還急著趕往下一個景點,只好放棄。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站在大佛腳下,確實感受到了大佛的雄偉和壯碩,崇敬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大佛連同蓮花底座通高88米,總計用銅725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銅立佛。大佛依據佛經上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刻畫而成,面容慈祥,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大佛由華東建築設計院設計,南京晨光集團施工,歷時三年完成。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在大佛底座蓮花瓣上,刻有眾多為大佛的建造捐資納款的單位和個人的名字。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遊覽完中軸線,急急忙忙去看了看“梵宮”,我們的“靈山勝境”之旅就結束了。

中國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靈山勝境

“靈山勝境”的重現,是盛世文化的一種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