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无锡“灵山胜境”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5A级景区,到无锡的游客,不管是否信仰佛教,几乎没有不游“灵山胜境”的。

灵山胜境现在的景观虽然多为新造,但其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作为基础的。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后曾经到无锡一带云游,被太湖北部的山色所吸引,认为马迹山秦履峰南麓颇有佛祖诞生之地灵鹫山的气运,于是将其命名为“小灵山”,并由其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构建“祥符寺”,创立“慈恩宗”。用赵朴初先生话说就是“山连鹫岭,法继慈恩”。祥符寺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屡毁屡建,最后一次毁圮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97年,千年古刹祥符寺得以恢复。

灵山胜境景区主要由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侧的几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兼具古今双重气息。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是“大照壁”。这是一座三段照壁,庑殿顶,上覆褐色琉璃瓦。正面壁心书“湖光万顷净琉璃”金色大字。这句诗选自赵朴初先生的《灵山大佛》诗:“湖光万顷净琉璃,返照灵山正遍知。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诲众示深慈。从兹圣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喜见朋友师子国,和平世界共心期。”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背面壁心为赵朴初先生在新祥符寺落成之际题写的另一首诗:“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绕过大照壁,是由五座并列的石拱桥组成的“五明桥”。五明桥在形制上与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相类,以汉白玉构建。佛教所说的“五明”包括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哲学)、医方明(医学)和工巧明(应用科学)。其中“内明”是最高境界。这五座桥分别对应了“五明”,居中的一座自然是“内明桥”,那些希望看懂人生、悟透世界的人应该选择在这座桥上走一走。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五明桥之后是“胜境门楼”。胜境门楼其实是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砖石牌坊,明间坊额为“灵山胜境”,题写者还是赵朴初先生。因适逢春节,牌坊前竖立起“如来如愿”四个大字,用词讨巧,词义吉祥,引得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牌坊背面明间坊额为梵文“灵山胜境”,书写者是对梵文颇有研究的季羡林老先生。该牌坊在建筑风格上杂糅了中原汉风和藏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过胜境门楼,在甬道中间可见“佛足坛”。坛内有两枚硕大的铜铸佛足印迹,长达1.2米。佛教在未形成佛像崇拜之前,一般是以法轮、菩提树、塔、佛足印为崇拜对象的。在中国流传的佛足印,据说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经带回来的佛足印摹本为依据的。佛足印足底平满,五趾齐平,掌底有法轮和万字符等图案,确实是与众不同。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膜拜过佛足印,抬头便是“五智门”。这是一座八柱五门的冲天式石牌坊,据说耗用花岗岩石材1000余吨。佛教所说的“五智”,乃指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因此,“五智门”也可以称之为“智慧之门”。牌坊正面明间及东西次间坊额分别为持戒、布施和忍辱,背面则为精进、禅定和般若。佛法中以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六度”,也称“六法门”,是一切功德之本。明间坊柱上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对联:“入五智门仰宝像金容莲座祥云拥护应身璀璨天中观想如来八相;传四照用破尘缘世网灵山花雨缤纷覆面弥纶法界敷宣临济三玄”。“四照用”中的“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指对主体的认识。次间坊柱上也有一联:“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背面明间坊柱上的对联:“三万六千顷淼淼烟波渔歌伴梵宫呗唱大乘西来太湖映佛光普照;四百八十院仓仓簷葡谷响赓精舍钟声宗风南衍灵山建临济名蓝”由书法大家启功撰题。次间坊柱上的对联:“青天有眼观察世间善恶两样安排;红日无私照澈大地山河一律平等”直白易懂,不似其他楹联那般玄妙高深。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过五智门,即是长达125米的“菩提大道”。春节期间的菩提大道被七道明黄色彩门和数百只红灯笼装饰一新,呈现出浓浓的年味。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菩提大道末端,是灵山胜境景区的第一个高潮点——“九龙灌浴”广场。在这里以群雕的形式再现了佛经中所说的“九龙灌浴”场景,即佛祖在诞生之后,有九条龙飞来为其喷水洗浴。关于“九龙灌浴”,不同的寺庙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情景呈现也各有不同。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灵山胜境采取了中心对称的形式,在一个白色圆形大理石水池中间竖立起一根巨大的深浮雕铜柱,柱底部是四个金刚力士,柱顶端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佛祖童子像就藏在莲花里;水池边有九条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每天在几个固定时间上,莲花会慢慢张开,佛祖童子像从中缓缓升起,九条龙同时向佛身喷出水流,是为“九龙灌浴”。广场四周为间断的转经廊,共设有108只转经筒,供有心向佛但没有时间或读不懂佛经的人转动祈福之用,类似佛经速成,是一种让佛祖相信某某人已经诵读过大量经文的快捷办法。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继续北行,是一幅用紫铜铸造的大型浮雕,名为“降魔成道”。“降魔成道”是诸多佛本生故事的一段,讲述了佛祖战胜一切邪恶,终于成道的故事。相传,佛祖在六年苦行之后,于菩提树下静思,并发誓“若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道理,永远不离开此座”。经过七天七夜的煎熬,佛祖终于克服了金钱、权力、女色、恐惧、诽谤等等障碍,降魔成道,悟得四圣谛、八正道等解脱世人痛苦的佛法,成为震古烁今的一代大哲。抛开宗教的因素,这些铜雕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降魔成道”和“九龙灌浴”群雕的设计者都是山西籍民间雕塑家张永保。如此精彩的大型群雕作品出自一位民间艺人之手,不知道那些学院派雕塑名家们作何感想。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降魔成道”浮雕的背后是一面弧形照壁,上书启功先生题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6个大字。这16字偈语是佛法最根本的纲领,也是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最经典的概括。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弧形照壁面对的,是灵山胜境的第二个高潮点——“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其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阿育王在位期间,佛教被确定为印度的国教,并以在全国各地竖立刻有佛教经文石柱的方式来弘扬佛法,而这种石柱被称为“阿育王柱”。将佛骨舍利分成84000份送到世界各地筑塔供奉,让佛法在世界传扬,也是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一大贡献。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灵山胜境的这根“阿育王柱”为花岗岩材质,高达16.9米,重约200吨,以纯手工雕凿而成,是国内目前体量最大的“阿育王柱”。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接下来的两处景观是“天下第一掌”和“百子戏弥勒”。“天下第一掌”由即将看到的大佛移植而来,与大佛的右手等大,总高度为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其“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在中国有抚摸佛手可以增福添寿的说法。谐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而且无处不在。为了讨个吉利,我们一家三口也加入到了摸佛手的行列,和佛亲近了一把。这一亲近不要紧,把甬道另一侧的“百子戏弥勒”给错过了。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跨过一座石拱桥,即来到“祥符禅寺”的山门外。祥符禅寺的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悬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祥符禅寺”竖匾,明间门柱上有联:“佛生西域天运开泰;圣教东流地气效灵”,次间门柱上的联语为:“三金刚匡扶佛法守僧坊;四天王净持慈悲镇山门”。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山门内是一个偌大的庭院,北端为主殿“大雄宝殿”,东庑为“观音殿”和“珈蓝殿”,西庑为“地藏殿”和“卧佛殿”;庭院中间是一尊缩小版的铜铸大佛。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金色琉璃瓦。顶层檐下除“大雄宝殿”匾额外,还有“佛日增辉”和“法轮常转”两块匾额。底层檐下共有五块匾额,居中为“佛光普照”,东侧为“应迹西乾”和“觉王宝筏”,西侧为“量周沙界”和“心包太虚”。门楣上还有若干块匾额,因游客太多,拥挤不堪,无法仔细辨识。门前抱柱及门柱上有对联多副,匆忙间只记得明间抱柱上的一副:“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灿明珠于性海彩彻十方”和次间抱住上的一副:“明山选佛地景绕鹿苑;大乘开觉路道本鹫峰”。这两副对联均非灵山胜境祥符禅寺所独有,在其它佛寺也曾见过。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祥符禅寺背后是“杏坛广场”。“杏坛”一词在中国本来是有特别含义的,即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世用来代指学校。而灵山胜境的这个“杏坛广场“和孔子及教育毫无关系,之所以如此命名只是因为广场两侧植有杏树。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在广场的北端,有一口古井,因井口护石为六角,故称“六角井”。据考证,这是1300多年前的“祥符寺“在地面上留下的唯一遗迹。有史料记载,唐代祥符寺曾掘井于寺西茶园,而“茶圣“陆羽在造访祥符寺时品尝过用这口井的水泡的茶,认为甘洌清甜,并将其列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从广场北端开始,地势逐渐抬升,依山势建有七段石阶构成的“登云道”。在豋云道中间的七块丹陛石上,刻有反映祥符寺历史发展的系列浮雕画,形象生动,雕工精湛。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从旁边一块石碑上了解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小灵山寺改称“祥符禅院”;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升寺,元末寺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十年重修,此后多有毁建。在这段很短的文字中,我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在佛寺中,“寺”的等级比“院”要高。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爬完七段豋云道,即来到了大佛的脚下,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灵山大佛”四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又有一个噱头,那就是“抱佛脚”。由于想要“抱佛脚”的人太多,排队大约需要40分钟,而我们还急着赶往下一个景点,只好放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站在大佛脚下,确实感受到了大佛的雄伟和壮硕,崇敬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大佛连同莲花底座通高88米,总计用铜725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立佛。大佛依据佛经上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刻画而成,面容慈祥,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大佛由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南京晨光集团施工,历时三年完成。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在大佛底座莲花瓣上,刻有众多为大佛的建造捐资纳款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游览完中轴线,急急忙忙去看了看“梵宫”,我们的“灵山胜境”之旅就结束了。

中国佛教文化的展示窗口——灵山胜境

“灵山胜境”的重现,是盛世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