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在太空中發生爆炸事故,宇航員還能活著回地球嗎?

張溢解密


你說的當然不是全身性爆炸事故了,美國的“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兩架航天飛機都是在空中全身性爆炸解體,14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段空中解體

像這種全身性爆炸事故,任何宇航員也不會倖免,他們的死是瞬間的,根本沒有預防和反應求生的時間。你說的應該是飛船局部爆炸或有充足逃生時間的情況,這種情況宇航員有活著回地球的可能。下面從飛船設計和逃生實例兩方面進行回答。

一,飛船設計上的逃逸救生

世界各國的載人飛船都設計了應急救生逃逸系統,俗話說人命大於天,載人航天事業是個高尚長遠和人類最終必需經歷的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敢死隊行動,飛船設計首先要考慮人的安全問題,為什麼到現在為止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如何能保證人的高度安全上,這個安全範圍包括髮射上升段、在軌運行段和返回著陸段。

1,在起飛上升段主要依靠載人運載火箭自帶的逃逸救生系統,這是載人火箭特有的,一般在火箭的最上端。


我們中國用於發射神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最上端就是被稱為“逃逸塔”的救生系統,火箭一旦出現故障,逃逸塔可以迅速點火起飛拽著航天員乘坐的返回艙一起和火箭分離,然後逃之夭夭,這個逃逸塔就是一個小型火箭,裡面安裝了兩臺偏航俯仰發動機、一臺分離發動機和一臺逃逸主發動機――固體低空發動機可以保證在2秒內把飛船帶離火箭至1到2公里外,保障航天員在發射前900秒到發射後120秒的救生。

逃逸時最上部的逃逸塔會帶著下面由整流罩包裹的飛船一起飛離火箭

如果在火箭起飛120秒以後並沒有異常,火箭會自動拋掉逃逸塔,


從這時到200秒(離開大氣層前)的救生就是整流罩內的兩臺偏航俯仰發動機、兩臺高空分離發動機和四臺高空逃逸發動機構成的救生系統,在這段時間火箭發生故障,整流罩可以把飛船帶離火箭至安全地帶,飛船啟動降落傘逃生。俄羅斯的聯盟載人飛船也採用逃逸塔的逃生方式。而前蘇聯“東方號”載人飛船和美國“雙子星號”飛船卻採用彈射座椅。

2,飛船在軌道運行段(包括從離開大氣層拋整流罩到船箭分離進入軌道這段時期)的救生就只有依靠飛船自身攜帶的逃逸系統了。比如逃生艙、個人救生艙等,2018年10月俄羅斯的聯盟飛船的兩名宇航員就是在這個階段這個高度進行逃生的,風險比較大,這時返回艙就相當於逃生艙。

3,飛船在返回段的救生就是飛船攜帶的傘降系統,包括備用系統。還有就是救生船,這種船是地面應急發射的救生器。

上述的救生都屬預防性設計計劃內的救生,還有一種救生是意外事故性救生,比如說爆炸後的逃生,這可能就是題主所指的這種。下面結合實例著重說一下這種逃生。

二,逃生實例

1,著名的一次就是上世紀美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的爆炸逃生事例。


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

1970年4月11日美國在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第三艘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3號,4月14日,阿波羅13號服務艙的二號氧氣罐爆炸了,爆炸也損壞了服務艙的其它部分,

一號氧氣罐損壞尤其嚴重,這樣服務/指令艙的氧氣和電力(氧氣是電力產生的必須部分)損失嚴重、所剩無幾,登月已不可能,返回還有一線生機,當時服務/指令艙幾近報廢,指令艙還有返回大氣層時所需的電池,但也只能在接近地球與服務能分離後使用10個小時,這個電池必須保留以安全返回(指令艙成倒錐形,本來是宇航員用於返回地球時乘坐的艙段),所以暫時不能用。唯一完好的是登月艙,宇航員不得不把登月艙當“救生艇”用,



登月艙

三位宇航員搬進登月艙,這時距離地球32萬多公里,地面指揮中心決定讓飛船繼續奔向月球,到月球暗面的近月點後啟動登月艙下降火箭,利用月球引力彈弓效應,使飛船變軌進入自由返回軌道,而不再進入月球軌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宇航員操縱著毀壞嚴重的飛船必然經歷很多困難。最讓人頭痛的是登月艙本來只為兩名宇航員生存兩天準備的,而現在是必須讓它提供三人四天的生存保障,


吃喝都好說,就是呼吸循環的問題,過濾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氫氧化鋰過濾器堅持不了四天,只好借用指令艙的,但接口又不匹配,地面指揮宇航員們就地取材做了一個簡易的連接裝置勉強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接近地球大氣層時,地面中心下了一個違反常規的指令:先拋掉毀壞的服務艙而不是常規情況下先會被拋掉的登月艙。目的是為了對服務艙拍照,調查事故原因。
'

最後三名宇航員在進入大氣層後重新進入指令艙,然後拋掉救了他們生命的登月艙,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三位宇航員在飛船的一個艙段爆炸的情況下得以生還。

2,最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2018年10月11日俄羅斯發射的聯盟MS-10載人飛船因火箭異常的高空逃逸。


2018年10月11日16時40分,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聯盟MS-10載人飛船,發射2分40秒後,因火箭助推器出現異常,兩名宇航員最終手動啟動飛船逃逸系統。

這種逃逸是在運載火箭的逃逸塔和整流罩都拋掉的情況下進行的逃生。也就是發射200秒後實施的逃逸,飛船高度很高了,依靠飛船自身和火箭脫離並藉助返回艙降落傘和返回船一同返回地面,在這個階段這個高度逃逸風險較大,所以格外引人矚目。所幸兩名宇航員成功逃生。


最後著重說一下美國私營公司SpaceX的載人版龍飛船採用集成推進式逃逸系統,智能化,會根據不同高度和速度進行逃逸,為此配備10臺發動機,允許乘員在發射入軌的全過程進行逃逸,逃逸系統還可以重複使用。並保留一套緊急降落傘作為水面著陸冗餘備份系統。
一開始打算今年6月進行一次中止飛行試驗,測試飛船出故障時的緊急逃離,但現在因前不久的載人飛船的靜態點火測試爆炸而變的不確定了。


物原愛牛毛1


世界各國的載人飛船都設計了應急救生逃逸系統,俗話說人命大於天,載人航天事業是個高尚長遠和人類最終必需經歷的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敢死隊行動,飛船設計首先要考慮人的安全問題,為什麼到現在為止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如何能保證人的高度安全上,這個安全範圍包括髮射上升段、在軌運行段和返回著陸段。

在起飛上升段主要依靠載人運載火箭自帶的逃逸救生系統,這是載人火箭特有的,一般在火箭的最上端。

太空中不像地球,微重力環境,大氣壓力十分微弱,如果飛船爆炸,宇航員是要被甩出飛船的,並且有可能是在什麼準備都沒有的情況下的。如果宇航員還沒有任何準備,再太空中由於無氧氣、無大氣壓力、強光輻射等因素,人會迅速地失氧、失壓、喪失水分,要不了1分鐘就會喪失意識,

要不了10分鐘就會徹底死去,這樣的情況下是沒有救援的意義的,現在人類航天器還不能自由改變飛行軌道和速度,燃料是很大一個問題,只能眼睜睜看著宇航員變成“人造衛星”,孤零零地在太空飄蕩,現在還有很多實驗動物留在地球軌道上。

發射宇宙飛船,火箭最上面比較細的那個東東。叫逃逸塔。就是火箭在上升的過程中,高度不足以讓飛船降落傘安全打開,這個時候,火箭如果出了問題。系統會切段火箭和飛船的物理連接,逃逸塔點火啟動,帶著飛船起飛到安全高度,飛船用降落傘安全著陸。

一般不是毀滅性災難,飛船是可以安全著陸的。

不過從飛船的運行上來說,由於材料等的選擇,飛船在太空中是相當安全的,至今還沒有出現過飛船再太空中的爆炸事故,已經發生的航天事故都是因為火箭等航天器設計不完善,由於發射時重力拉扯和降落地球時由於空氣阻力因素劇烈震動等導致事故突然發生,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娛樂大話談


人類史上發生過多次飛船事故,已經有22名宇航員在事故中喪生,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飛船爆炸事故,宇航員基本上就只有死亡一個結果,最後變為流星墜向地球。

太空中不像地球,微重力環境,大氣壓力十分微弱,如果飛船爆炸,宇航員是要被甩出飛船的,並且有可能是在什麼準備都沒有的情況下的。如果宇航員還沒有任何準備,再太空中由於無氧氣、無大氣壓力、強光輻射等因素,人會迅速地失氧、失壓、喪失水分,要不了1分鐘就會喪失意識,要不了10分鐘就會徹底死去,這樣的情況下是沒有救援的意義的,現在人類航天器還不能自由改變飛行軌道和速度,燃料是很大一個問題,只能眼睜睜看著宇航員變成“人造衛星”,孤零零地在太空飄蕩,現在還有很多實驗動物留在地球軌道上。

如果是有點準備的,比如穿上了宇航服,爆炸中宇航服也有幸保全了,而宇航服中的氧氣和電力儲備也都是有限的,供給幾個小時問題不大,一旦耗盡氧氣,人會憋死,電量耗盡壓力、溫度等控制系統就會失效,而現代的飛行器由於軌道設計,不能隨便變更,無法直接用在軌的飛船去救援,而從地球上發射新的火箭和飛船去救援,時間上也是無法保證的,一枚火箭的準備測試準備時間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航天發射並不能保證100%成功。這樣還是沒有救援的可能,也是各國航天都非常謹慎的原因,每國獵鷹9號載人龍飛船已經研製成功很久了,可是都還沒進行過載人飛行。

不過從飛船的運行上來說,由於材料等的選擇,飛船在太空中是相當安全的,至今還沒有出現過飛船再太空中的爆炸事故,已經發生的航天事故都是因為火箭等航天器設計不完善,由於發射時重力拉扯和降落地球時由於空氣阻力因素劇烈震動等導致事故突然發生,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來看世界呀


發射宇宙飛船,火箭最上面比較細的那個東東。叫逃逸塔。就是火箭在上升的過程中,高度不足以讓飛船降落傘安全打開,這個時候,火箭如果出了問題。系統會切段火箭和飛船的物理連接,逃逸塔點火啟動,帶著飛船起飛到安全高度,飛船用降落傘安全著陸。

一般不是毀滅性災難,飛船是可以安全著陸的。


紅色微平臺


發生亊故都不會倖免,當出現意外時侯,就會成為太空中的漂浮物,想要定位找到是很難的亊情。


平常人246089341


根本不可能活著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